西方文化艺术的宗教基础

科隆大教堂
这次参访路途中,在科隆大教堂短暂的驻足,给团员们震撼很大。
欧洲现在是一个很世俗化的地方。欧洲以法国为中心,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整个世俗化的思潮非常的厉害。德国在这方面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当时是长途奔袭,从阿姆斯特丹一直开车要去法兰克福。到晚上的时候在科隆站了一下,安排大家用晚餐,同时到科隆大教堂看一看,结果一进去非常震撼。
科隆大教堂可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非常的高,尖顶式的,而且体量很大。这个教堂盖了600年,600年盖完了之后,跟600年前的图纸,一模一样,德国人就是这样。什么样的东西能支撑他们去完成这样一个工程,一个跨越600年时间的工程。
中国这种事儿有没有?有,乐山大佛,也是跨越了好几代才做出来的。
进到科隆大教堂里面,更体会到现场的那个气氛,那个信仰的氛围。教堂里有很多人,老年人、参观的人、年轻人。虽然他们没有很明确的信仰归属感,但是他们坐在那个环境里,就与信仰有了关联。

圣诞市场
就在这个环境里,进去后教堂里面在做法事。外面非常的热闹,四周是他们的“圣诞市场”(类似于我们的庙会)、卖小吃等。但进到教堂里边之后就非常的肃穆。虽然天主教现在在西方那么受打击,或者说衰落,但是他们的法事依然还是非常认真的在做,大家静默虔诚地在跟随,仿佛时间就静止在那儿。
整个过程就像是突然一下来到了另外一个空间,另外一个时空。和外面的世俗空间,完全是两个空间。当时我的感觉就是,置身其中,已经完全没有时间概念了,让我感觉时间在这个地方已经不重要了。在这里,时代也好、变革也好,乃至很多世俗的纷争,一点都不重要了。

乌特勒支教堂
欧洲任何一个小城都有教堂,村村都有教堂。我原来去过克罗地亚的一个小城叫杜布罗夫尼克,石头的一个小城堡。那是一个很小的地方,里面有几十个教堂。信仰是完全全融在生活里的,引导西方国家的发展大概1000年。

巴黎圣母院内行屈膝礼的信众

意大利 佛罗伦萨 圣母百花大教堂
欧洲的多文化艺术都以此为根。如果这个不懂的话,他们很多的文化艺术是看不懂的。这不是一个纯粹外在形式的演变,这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思想观念、他的信仰、他的世界观的一个内在的发展,最后产生了外在的艺术及发展。
再说我们去意大利的比萨。
比萨它是很小的一个小城镇,非常非常小。过去中世纪的时候,欧洲都是封建割据。都是一个领主一个领主,各自有一小片地方。就是现在所谓的一个小城,很小很小,很普通、平常。

意大利 比萨
但是到了斜塔和教堂这里,就完全换了一个空间。一切都是庄严整齐,你看看教堂怎么能盖成这个样子,细致到这个程度,不是对付对付就能做出来的,这里凝聚了多少人的心力呀。当时有一种非常突出的感觉,整个比萨,就是这个地方,让人非常的景仰、非常肃穆。宗教文化给整个西方文明提供了:第一是根,第二是深广度。
西方教堂为什么盖那么高呢?这是其实反应的就是他们内心的信仰空间。这是代表他们内心信仰的世界,就要盖的庄严,肃穆,高大。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样?
如果这辈子所有的思想都是基于现世来考虑的,那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度的。西方世俗化以后为什么没有思想家了?不可能有深度了。就这辈子还能想些什么事儿呢?就想不出什么了。

科隆大教堂的圣经,里面有很多五线谱,随讲随唱
我在科隆大教堂里面录了一段音,有一段管风琴伴奏的唱赞。管风琴是什么?管风琴是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乐器。他们都没有重样的,都是根据教堂定做的。和建筑一体的。管风琴大的有几千上万的这个管,几层楼那么高。管风琴里面人可以进去走。非常非常大。它有它的鼓风机给它去鼓风,靠着这个让声音发出来。跟教堂的整个环境特别的和谐。特别震撼。
过去理解的震撼就是音量的震撼。去看演出,大堆的音箱墙,音量巨大,那种震撼。这次它不是来自音量,而是一种和谐的震撼。声音并不大,也不小。不是一个大小的问题。就是感觉像空气一样,具体分不清哪里,哪儿都是,就融在教堂空间里的感觉,那个音色很温暖。
那时刻我突然意识到了,所谓的“宗教音乐”是个什么意味。管风琴本身就是最典型的宗教乐器,让人去感受那种庄严、灿烂与辉煌,带领大家去共同经历那种时空。
进一步想,西方很多古典音乐,根都在这里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