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参访心得03

(2016-07-15 06:19:00)
标签:

欧洲参访

佛教

社交

文化视野

华侨

分类: 寺院报道

社交互动与文化视野

 

 龙泉大悲寺开光当天下午举办了“汉传佛教国际化研讨会”,为汉传佛教在当地未来发展拓展了很好的契机,也更好的与欧洲华人这个群体开启了一个美好的因。

 

 佛教与社交

 前边我们提到华人华侨团体对荷兰龙泉大悲寺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而如何将海外华人华侨的信仰和需求进行很好的服务和引导呢?也正是需要用心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适应与现时代的互为增上的方法呢?

 接触一下在欧洲的华人群体,不难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圈子,其实还是大多限于中文环境下。笔者不由自主做了个猜想,他们与欧洲本地人交流,多数也是生意上的吧?

 其实一个寺庙开起来,无论将来做社区活动(欧洲人对宗教公益有天生的期待,见《宗教美国,世俗欧洲》)、禅修班、还是学术研讨会,但凡有人参与的,都会有一种潜在的社交属性。

 比如,这次的研讨会,可能若非这个因缘,当地这些华人、侨领也很难接触到荷兰、欧洲学界的人(算是西方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人)。作为一个承载宗教、文化、交流学习的寺院,未来相关活动来的人可能是各个界别,各种身份的都有,就像龙泉寺一样。如果我们能够让华侨群体和他们有更多的互动,其实也是很好地在推动华桥群体融入西方社会,这对当地华人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正面的意义。

 

 文化与视野

 说回到研讨会,整体下来,感觉到一种活力,或者说力量。

 据观察,根据现在这种发展的动力,有因缘的人慢慢都会被带动起来,参与进来。同时,这种活力,也是人类发展共业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势。这种势,这种精力,因为缺乏文化来作为纽带,缺乏良性的疏导释放,总是被憋得很畸形。国内是这样,扩展到国外也是一样。这种势、这种能量,如果善加引导,主动创新,应该能够盘活和带动更多事情。同时也能够给“慈悲的力量”开拓出全新的发展方向,以及积极的国际形象。

 再进一步说,这里还包含一个“文化视野”的问题(不知道该叫什么,姑且这样叫)。就是说一种文化,你看到和关心的是本民族、本国,还是全世界。现在一些国际化企事业,很多都是全球视野的。比如:“谷歌地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他们用五十多种语言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视野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发展初期,很多底层的核心架构,都是基于一种全球视野创建的。

 西方全球视野,最初发轫,应该就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全球市场、全球殖民地扩张那个时期。比如,现代人类学等,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发展起来的。那时的西方,有那样一种势,促使他们去开拓、探索、学习,并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文化视野的拓展,又促使他们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现在我们正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文化,该用什么体系来认识这个世界呢?关键是,我们心里能否装得下整个世界呢?

 在这方面,商人是拓疆者,他们需要文化跟上。佛教其实最有这种潜质,就看我们用什么视角、创新和进取能够跟得上时代的需求。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努力向别人介绍自己,而是应当更加进取,怀揣着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带着革新的意识,主动地去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整个世界都和我们有关系,这是一种文化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