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记录2015年年底欧洲参访的心得,需要提一下上两个月读过的两本书:金观涛的《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彼得·伯格的《宗教美国,世俗欧洲》,这两本书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

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起源》(又名“历史的巨镜”)
彼得·伯格的《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起源》(又名“历史的巨镜”)一书,首先阐述其认为的“现代性”三个核心要素,即:个人权力、工具理性和民族认同。然后围绕这个核心,以其“系统演化论史观”,按时间顺序阐述现代世界发展历程,以及这几个要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表现的不同形态,以及因此导致的各种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整体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有人认为金的这本书,颠覆了中国以往的世界史教科书,我读这书也是,感觉这段历史从来没被梳理的如此清楚过。还有一说,认为金的这本书,在国际上也属于填补空白的著作,因为好像说现在国际史学界已经少有人研究“大历史”了,很多人不再认为历史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大多在探索一些细节具体的东西。
说到这本书的问题,个人感觉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看,对这些世间的学术著作,在因缘、业力以及信仰等方面,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另一个方面是个遗憾,就像很多国内知识分子的观念一样,金观涛的这部著作,依然是以西方(欧陆)的“世俗化理论”作为一个根本的理论依托的,或者说当作一个默认的前提。
这个问题,恰好在第二本书中有破。读《探索现代社会起源》这本书一个最大的受益是,给这段历史,以及相伴随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建立了一个很宏观而系统的参照体系。
彼得·伯格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宗教社会学家之一。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本人过去正是“世俗化理论”的旗手(《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原版于1967年),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经过30多年对世界宗教发展的观察,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这时已经70高龄的他,公然写了一本书“认错”,在否定自己先前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原版于1999年)。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结集于2008年,原本是一个“欧洲世俗性”研究项目,其中包含了三位作者的研究论文,彼得·伯格算是领衔。这本书的一开始,彼得·伯格就结合美国的情况,继续破“世俗化理论”,意思是说,面对美国社会坚定而显著的“信仰性”,过去欧陆的学者都把美国当作是“世俗化理论”的特例;如今面对宗教在南美、非洲,以及亚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原来欧洲(欧陆)才是全世界的特例。即欧洲这种“与现代化相伴的世俗化”,例外于世界。
进一步细说,在欧陆,也并非所有人都持“世俗化的观念,而主要是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知识阶层,以法国为中心和代表。另外,在美国也并非全然“宗教性”,如今已经许多的知识分子,秉持世俗化观念。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要篇章,讨论欧洲和美国社会,在与宗教相关的诸多方面所反映的不同情况,以及与他们历史、宗教传统等之间的关系。全书读下来,能够很全面地感受到美欧两种社会中,宗教存在状况的差异很大。
读完这两本书后,有一个直觉,就是在美国的似乎更强调信仰性,更强调商业运作,更积极主动地发展进取;而在欧陆,主流社会较淡化信仰性,形式更多元。(英国特殊,类似于欧陆和美国的中间状态。)
这个感觉,在此次欧洲参访行程中,与荷兰禅川寺天庆禅师交流时,恰好被他的经验有所证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