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2016-05-02 14:14:39)
标签:

旅游

佛学

欧洲

讲座

悟光法师

分类: 寺院报道

佛法与生活(下)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佛堂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悟光法师



      在深入剖析了人世间的种种“苦”之后,悟光法师接下来开示,佛陀所教授的离苦得乐的方法。

十善业——离苦得乐的基础

首次谈到的是业的概念。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身语意的造作,也就是说我一天24小时,我心里想什么,我的嘴在说什么,我的身体在行什么,身口意造作留下来的痕迹,就是佛教讲的业。

业总摄起来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业决定一切,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管是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我们感到悲伤也好,欢喜也好,都是我们之前所造的业而召感的。如果我们没有造这种快乐的业,我们在生活当中,绝对不会遇到快乐的事情,不会领受到快乐的感受;如果没有造苦的业,我们这一生绝对不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情况。

当然反过来说,已经造的业是不会失去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好的东西,遇到的不好的东西,这些一定是我们之前曾经造过的善业和恶业,所感得的一种果报。刚才所说的各种类型的苦,都是以前自己曾经造过的苦业所召感来的。

我们内心的问题没有解决,烦恼没有解决,苦业会一直增长,随着我们的生命续流向前推进,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得断弃,要修行善法。佛陀所讲的十条善业,能够规范我们的基本生活,并且能让我们在这一生,以及后世的境界当中,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一些快乐。

这十条善业,分开来讲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它们被称为修行的基础,修行的开始。当然这十条的善业,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里也有类似的说法。由此可见,它们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共同法则,当然也是一个普通人解脱三种苦难的基础。

不杀生

比如说,我们希望自己的身体好一点,不管是今生还是后世,要怎么做呢?就要去想办法保护这一条戒律,像法律一样去遵守,就是不杀生。

包括长寿等等凡是跟身体有关的,这些导致我们身体非常棒,非常好的,都是过去生我们行持这一条戒导致的。不单是持守,还要想办法去放生,保护其他的生命,保护其他的比如说讲人权,讲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等等,实际上都是在不杀生这一条戒大范围内所涵盖的。比如说欧洲很多国家,医疗福利比较好,这都跟前生去持守不杀生这条戒律,或者是保护生命等有关系,才能够感得目前这种果报。这条善业的核心特点就是,内心当中对于自己,对于周边的人,甚至周边的动物有一份爱护的心。

但反过来说,如果不注意这一条善业,就会出现什么呢?经常会有各种的疾病,然后寿命在不该结束的时候提前结束了,比如遭遇各种灾祸等。这些就是过去生或者这一生的前半生,对于这条戒律的持守不足导致的。不善加保护这条善业,还有就是感得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差,比如说饮食不那么好,比如说有各种添加剂,或者是打各种的药,果实长的不是很健康,这些都是跟杀生有关系的。     

不偷盗

第二条善业,是不与取,就是不偷盗。这一条要持守,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资财。资财不缺,也就是说当你觉得很富有的时候,有很多的财产的时候,这就说明不偷盗这条善业做的比较好。换句话说,当我们想拥有各种资财、房产、车子等,想拥有各种各样物质的东西,就要持守这一条戒律。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进而去帮助身边的人,把自己的财产施予别人,发这个善心。比如说今天咱们这个场地,包括吃的饭都是馆长愿意发这个善心,今生的后半生或者来世,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资财。这些就是通过不偷盗以及施予别人感得的。

不邪淫

第三条就是不邪淫,这一条戒是导致我们家庭不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的家庭怎么这么好?大家怎么这么和谐呢?因为别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才感得家庭非常和谐。反之来说就会出各种问题、各种障碍。所以特别是这个时代,各种外缘特别多,这条如果做好的话,会显得格外重要。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讲座现场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讲座现场

语四业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平常说的话别人爱听,并且各种情况我们问别人各种事情,别人也愿意跟我们说实话。要想得到这种好处、这种功德,平常就要执守第四条,就是不妄语,不要跟别人说假话。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感得各种言教的殊胜,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什么,得到的都是如实的答案。反过来说,如果不持守这一条善业,我们经常会招来别人的诽谤、恶言等等,包括别人欺骗我们。这些是我们不愿意的,因此就要在这条善业上去多努力。多努力的话,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周围的人对我们的信任。

接下来一条也是语言方面的,离间语。这条如果不愿意持守会感得什么样的果?大家彼此在一起生活,常常会因为各种小事吵架,或者是意见不和等。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平常自己内心的所求、各种烦恼等,对甲说乙的过失,对乙说甲的过失。这样,造成自己生活的环境、自己的眷属等彼此会不和合,就是这样的原因造成的。反过来说,如果希望自己的团队、自己的朋友关系、自己的家庭等等要想和合,那就要不离间别人,不到处说别人的问题,慢慢慢慢我们身边的这些朋友们、这些同事们,大家彼此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和合了,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的见解。

接下来一条就是不粗恶语,粗恶语就是骂人。这一条善业如果持守的话就会得到什么一种果报呢?就会感得在自己的身边没有非常粗暴的言语。也就是说,不会动不动别人就骂你,一个小事情别人就把你骂得狗血碰头,一个小事情别人就找你很大的麻烦,这都是来源于平常在生活当中我们不小心这样对待别人所感得的一种果报。反过来说,即使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情,别人也会对我们非常好,对我们好言相劝、软言相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对这条粗恶语持守得比较好所导致的。我想,在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种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持守这条善业,也就是说,不出恶语,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要随便呵斥别人、骂别人,将来就会感得这种好的果报。

还有一条就是不绮语,绮语的意思就是,平常在生活当中说很多无意义的话,这种情况会产生什么状态呢?就是说话不尊严、没有一种庄严性。

熄灭贪嗔痴

另外最后三个就是不贪、不嗔、不痴,这三条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这三条,贪欲重的话,因为不喜足,就会导致一直循环,再这样去受苦,这个刚才在无定过患里面曾经有谈到,所以这个是比较深细的一个烦恼。另外还有嗔,嗔恨心在刚才谈到的粗恶语里面实际有含摄,嗔恨心也是在损恼别人的当下,让别人遭到损害,最后感得果报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这种损害,就会比较受苦。

最后一种是不痴,痴心也属于叫邪见,邪见之后就会断善根,会让自己受更深、更严重的一个痛苦。也就是说,因为不信三宝、四谛、因果,包括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善业,就会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导致一切我们所希望的所有好东西都将淹没,所有的好东西我们都不会得到,所有我们不想得到的障碍、痛苦都会跑到我们身边去。当然反过来,我们所希望的一切的好处、一切的好事、一切的好心情都将会得到。祝愿大家一切都能够如意,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好处!

这就是佛教所谈到的十条最基本的善业。持守这十条最基本的善业,就会渐次获得人生不同层次的境界,最后达到究竟解脱。这十条善业如果试着去做或者是做得相对完美,我们就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善良的人,就会成为这个世间无量众生的榜样,他们自然就会效仿,跟着去学习。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佛教里面的,关于最基本的十条善业如何在生活运用的点滴。阿弥陀佛!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提问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提问



      讲座结束之后,法师与现场的听众做了一个交流,其中大部分都是闻讯而来的德国同修们。

 

听众:我们在海外的学生,如何能够依止团队继续学修呢?

悟光法师:现在这个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有网络嘛!

听众:我已经亲近了一些佛法,但才开始打坐,我想知道打坐需要注意什么?

悟光法师:打坐在身体上当然是有一些规定,但一般刚开始学习佛法,我觉得还是要从这十条善业入手,这十条善业非常不容易做,但做到的话就殊胜无比。如果你只是想静一静心,那可以看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止观”部分。其中关于“止”的部分,有关于打坐的时候,身体怎么坐、怎么盘腿、怎么放松、手怎么放、眼睛怎么放、嘴怎么放、舌头怎么放等规定,可以按照这些去做。

听众:拜佛的时候,脑子里面出现一些佛的印象,这些佛都能给我保佑吗?

悟光法师:我们专心地去拜他、去求他,他一定会救我们,但前提是:得按照他说的方法,就是刚才所谈到的这十条善业去做。我们只要按照这十条办法去做,也就是他救我们之时。如果我们单单只是拜完出来之后就忘了,该怎么做世俗的还是怎么做,那是不容易得到救拔。佛教所谈到的这个信仰不是盲目、盲从的一种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是要讲道理的。

听众:我这两天正好在学习广论中的思维苦谛的部分。想请法师解释下,五蕴的‘蕴’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悟光法师:简单地说,‘五蕴’就是组成我们身体的五个部分,我们这个身体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组成的。简单地来描述:‘色’就是有执爱的东西,叫色蕴,比如说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包括声音这些都算;‘受’就是我们的一种感受,比如说冷啊、热啊等;‘想’呢就是我们的思想,心理活动;‘行’,行蕴就是我们想之后接下来的做法,内心的一种造作;‘识蕴’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我们的心识,是组成我们身体比较关键的一个东西,详细可参阅《大乘五蕴论》。‘五蕴’,平常不去思考,不容易对它产生感觉。虽然我们就背着五蕴,但心要细到一定程度,才能有体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们了解‘五蕴’,看自己是什么目的,不然的话,只是了解它可能就没有意义,比如说只是知道它的理论。了解‘五蕴’就要感受到‘五蕴’为苦,但这个不容易体会到,或说我们了解‘五蕴’是为了破最根本的问题——我执。

听众:我是这边学习佛学的学生。今天听到您讲十善道非常高兴,我一直对道谛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但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像宗喀巴大师所著的《广论》、智顗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以及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都是讲修道的次第,而这些次第又有一些不同。在研究的方面来看,很容易看出它们的不同,但从佛学的角度,又怎么去理解呢?

悟光法师:目的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如果只是做个研究去看它们的异同的话,那就可以去做个对比;如果是想去实践、想去修行,如果你觉得你想用《清净道论》,那最好把其他两种忘了或者不去涉及;如果你想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可以忘了《清净道论》。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我们断某种烦恼、让我们解脱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它们都是根据祖师对于佛经的悟境,包括自身的证悟不同所写的,对于某一类众生的一个法门。所以你不能说这种法门、那种法门一定要总摄起来再去修行。如果是以修行为目的的话,这样做你可能更乱,可能更不好含摄。如果你学《清净道论》,不如把它学透、学通,然后再把其他含摄进去。不能是都学一个皮毛,最后是什么都没有通,就完全乱掉了。反过来说,如果你是搞研究,那是可以对比的,做个说明让大家了解其中的理路。

讲座结束之后,瑞格先生等又带着悟光法师等去参观了五宗教纪念碑。“今天非常幸运,上午这里还在下大雨。”瑞格先生说。真是三宝加持!想来这一路,都是晴雨适宜。瑞格先生说:“我出生在这里。”五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瑞格先生说:“这是代表着和平和友谊的区域。”法师赞叹说:“这是一种善缘。”瑞格先生说:“虽然这很简单,但是 。”在返回的途中偶遇几位中国人,也是佛教徒,见到法师非常惊喜,马上要求跟法师合影。能够在异乡邂逅,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晚上回到宾馆,还是照例的结行回向功课,为这格外忙碌的一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惜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