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82,835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2016-03-17 07:58:54)
标签:

欧洲参访

贤清法师

传统文化

信仰

佛教

分类: 寺院报道

儒家文化的产生及其社会责任(下)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贤清法师现场答问

 

贤清法师由儒入佛的讲座精彩纷呈,让大家听得入了神,到了提问环节,大家都很踊跃。

 

道在何方

学生:“有没有已经悟道的人?至少已经觉悟、已经解脱的人?”

贤清法师:“我相信有。之所以说相信有,是因为悟道的人不会告诉别人他悟道了。通常我们在看周围人的境界的时候,与我们自身的境界有很大关系,跟我们对道的体悟有关系。”

学生:“假如人有私心的话,能不能借助私心去悟道?他有欲望,他想去悟道,他自己有私心,想自己去悟道。”

贤清法师:“孟子在跟齐宣王对话的时候,涉及到这个问题。当时齐宣王有很多世俗的爱好,他又爱财,又爱美色,又爱好世俗的音乐,世间的东西他好像都喜欢。孟子听了以后说,好啊,又告诉齐宣王说,‘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你自己享乐快乐呢?还是和大家一起享乐快乐呢?从这个角度来看,私心也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将我们的追求推广到所有的人,推己及人,让大家一起来满足这个愿望。这就是借助私心,把它公化。”

学生:“您最后说到菩萨道,基督教里也说‘爱别人’。这两者是不是精神是相当的,也是指向减少个人私心?”

贤清法师:“是的。”

学生:“刚才您谈到了出家、解脱道、菩萨道,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可以增加的?”

贤清法师:“中国文化传统,儒家是主流,强调积极入世。佛教在印度起源的时候,比较强调出世,强调解脱。这是与我们文化传统不同的地方。但后来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就比较强调入世,强调在世间行菩萨道。这种精神就与中国文化传统比较相近了。这也是为什么大乘佛教比较容易在汉地被接受的原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以解脱道为根基,远离亲疏高下,直趣众生平等,可以说这样的精神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带来的活力。”

一位外国学生这时说道:“我可以这样理解吗?您说的是‘途殊同归’。”

贤清法师:“可以这样讲。”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贤清法师现场答问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现场提问

 信仰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一旦用语言表达,就会被概念化,就会被理性化。信仰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你体验到了哪里,你就验证到哪里;你没有体验到,这一块领域我们就没有办法探讨它存在或者不存在。对于我们来讲没有办法探讨,因为我们的生命没有进入到这种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佛法也是一门科学,因为佛法一直在做实验,就如同科学一直在实验一样。先是有一个理论的认知,然后找样品,进入相应的实验环境去做实验,做了以后得出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是科学的体系。信仰也在做科研,也在做实验,它怎么做?把你的生命当作样品去实验。生命!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这个话题就不太好探讨了。如果愿意的话,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实验的环境中——教堂、寺院,去感受宗教的氛围,把我们的生命融入到这个环境做实验,你去体验一下,体验之后我们再去探讨,到底信仰存在不存在。这是一套体系,是进入文化、宗教的模式,你不可能不去经验它就去探讨它。”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向法师提问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合影


      孝在当下

一位外国学生提问,给他做翻译的宋柏青说:“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把在家庭的孝悌拓展到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他举个例子,他遇到一个年长多岁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她,是作为姐妹还是其他关系呢?”

贤清法师:“关于孝悌精神在社会上的拓展,其实我刚才在讲课的时候大体上已有分享了。在传统社会里,孝悌有另一套规范,就是‘忠’‘信’。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是“孝”,可是对领导、对上级的态度就变成‘忠’了。这套规范永远在变化,但内涵、用心没有变。什么叫‘忠’?今天我们在讲‘忠’的时候,会说‘忠心耿耿’‘唯命是从’‘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这是不是‘忠’?‘忠’是什么?‘忠’是把心放在中间。人在与领导相处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领导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去尊敬领导呢?他是在平衡人过分考虑自己的一种私心。所以在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把心放在中间就可以了。当这样强调的时候,人也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领导身上,事实上也很难做到。我们做下属的,有做下属的道。我们‘忠’的是道,而不是人。我们是在遵道而行,而不是唯命是从。遵道而行,道是干什么?剔除私心。领导有时也会为个人的私心所蒙蔽,这个时候也不能随便去随顺和服从。这个需要绝高的智慧、胆识和勇气在里面,它不是那么简单地表现出来的。

第二点,刚才那位同学分享到的,这个‘孝’如何变成社会中公共的行为规范?如何去拓展。比如遇到在身边的这位,我们是以姐妹的态度还是朋友态度去对待他比较好?说实在话,这个拓展过程还是要谨慎为宜。可能在东方的社会里,大家遇到老人时,很尊敬他,帮助他,他会很高兴;可是在西方,你以这种方式对待他,他未必高兴。当他不高兴时,你认为应该行孝道的呀,只有你认为在行孝道,对方可不这么认为。孝道在这一刻失去了意义。所以这一套伦理规范都不是死教条,而是在跟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找出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能让自己、让别人都舒服,能让自己、让别人都有所获益,得到成长为标准。我觉得这一点,需要逐渐在社会实践中去摸索、去体会。”

学生:“您在修学过程中是在思考的,用头脑的,还是更多用感性,去打坐,或者去感触,您更倾向哪一方?”

贤清法师:“我自认为我是一个理性的人,因为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思考,但同时觉得感性的部分需要加强。感性,这是体验的部分。所以我觉得生命的成长不是说理性就好,也不是说感性就好,是平衡才好。理性的人要加点感性,感性的人加点理性,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人能动,还能静,他的生命的灵活度和柔韧性就出来了。我想我们需要的是这种灵活度和柔韧性,我觉得这个平衡点比较重要。”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讲座现场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八十六

送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