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图宾根
在图宾根大学,我们一天内见到了两位当代的大师;而图宾根宿舍,则曾经住过多位大师。非常感恩宿舍负责人Drecoll教授和留学生杨小刚的悉心安排,让我们在交流结束后,可以在这个依然保持着旧时样貌的小镇,去探寻大师的足迹。

古雅的学院

漫步图宾根

美丽的院落

城中心的教堂
大师的宿舍
结束了和莫尔特曼教授的座谈交流后,我们跟随Drecoll教授安排的同学,参观了图宾根宿舍,也就是新教研修院。
新教研修院是符腾堡州州教堂的学习场所,它和图宾根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些希望成为符腾堡州牧师或者希望获得巴登符腾堡州高中教席的新教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得9个学期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是以伙食、住宿和科学看护的形式来提供。这个机构由符腾堡的Herzog
Ulrich于1536年捐赠,并设置在曾经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内。
这栋建筑是图宾根的历史古迹之一,主要用途是宿舍。在这里住的学生会到图宾根大学和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学习、听课、参加研讨班等。这里曾涌现出很多才能卓越的校友,比如天文学家开普勒、哲学家黑格尔、诗人荷尔德林等。为我们介绍了研修院的历史之后,导游的同学把我们带到一面墙前,墙上挂着这些著名校友的雕像。据介绍,当时黑格尔、谢林和荷尔德林曾经住在同一个宿舍。
我们对这些名人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非常感兴趣,想要去看黑格尔的宿舍。但这位同学并不清楚是哪一间,而她住的宿舍是荷尔德林曾经住过的,她便带我们到她的宿舍参观。
在路上,她介绍了新教研修院的住宿规则:刚入学的新生一般是12个人住一间,基本上是每个人一张床;屋里还有一个小台子,可以放一些书本;在黑格尔那个时代是没有窗户的。随着年级的增长,会每年调换宿舍,一个宿舍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最后可以一个人一间宿舍。
她的年级比较高,所以是单人宿舍。宿舍大约有10平方米,里面有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一个书架。物品摆放整洁有序,书架上放着很多书,让我对德国人的读书爱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从黑格尔、荷尔德林时代开始到现在,这里一直有一种奖学金的模式,供他们四到五年在这里学习,每天免费提供两顿饭,还有声乐培训,如弹钢琴等。这样优厚的条件,估计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安心地专注在信仰的学习上。
接下来参观的房间有些神秘,是惩罚不听话学生的小黑屋,据说荷尔德林曾在这里关过几天,由于不听从管教,所以受到了惩罚。这个小屋只能容下一个人坐在里面,饭是从门下的一个小口送进去的,可见当时对学生的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有些被关禁闭的学生在这个小黑屋里画画,画的画现在还挂在小黑屋外面。
这是一座木质建筑,非常古老。里面的房子有大有小,不是很规则,楼中还有活动室、厨房、学习室等。走在里面感觉像迷宫,需要有人引领才能够走出来。
参观过禁闭屋之后,导游同学带我们来到了新教研修院的小礼拜堂。这里面积不大,他们一天做两次礼拜;只有在周一晚上,才有一个大的礼拜活动。
这位同学是学历史的,她谈到,像科隆、柏林这些大城市,在二战中基本上都被摧毁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市,基本上是重建的。而图宾根则因为比较小,而且在政治地位上没那么重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保持了从一开始出现时的中世纪风貌,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历史沿革。
在小礼拜堂进行简短的介绍和交流之后,我们一起在宿舍的院子里合影留念。院子斑驳的石头地面,石门上缠绕着藤和繁花,有一种中世纪的气息。虽然这里是宿舍,但在这样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地方,还是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荷尔德林曾经住过的地方

墙上的名人雕像

与偶遇的Dr.M.Neuber交流
15分钟的偶遇
参观完新教研修院后,我们顺路来到了哲学系楼前。带我们参观的杨小刚同学就在哲学系就读。按照这里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将包放在一楼,就直接上去了。除了教室和办公室外,整栋楼就象是一座图书馆。走廊两侧摆放着一排排的书架,上面按照时间序列摆放着各种书籍,以哲学书籍为主,走在这里,感觉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参观的时候,恰好在一间办公室看到一位学者模样的人,办公室中还摆着一套中式茶具。王硕过去和他打招呼,他说自己马上就要上课,但是愿意和我们交流15分钟,一场座谈就这么促成了。座谈已确定,那么场地在哪里呢?小刚看到在楼层的末端有一间教室,就带我们过去,并介绍这间教室是用于研讨的。在图宾根大学有两种教室,一种是讲座式的,教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可以容纳很多人。另一种就是我们将要进行座谈的教室,用于研讨班上课,在这种教室中,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学生发言、讨论比较多,这种教室在德国是非常多的。
我们坐定之后,悟光法师先介绍了我们下午刚刚结束的与莫尔特曼教授的座谈。Dr.M.Neuber也对佛教和参访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首先问道:“佛教跟其他宗教,比如说犹太教、天主教、新教这些宗教的相似处在哪里?区别之处在哪里?
悟光法师:“相似之处,就我个人理解来说,就都是为整个社会、人类服务的,都在宣传善的一面。区别的话,可能各自有各自具体的做法。比如说,佛教是谈人人都有佛性,最后人人都能够成就佛陀的果位,究竟离苦得乐,也就是不光我,他、她都可以成佛,你一样可以。但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来说,包括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如果行善的话,最后可以跟上帝同在,但是不能够成为上帝。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更平等。佛教是和平的宗教,讲求人人平等。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来没有因为佛教发生过任何的战争。”
Dr.M.Neuber:“如果不冒犯的话,我想问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国,僧人在政治方面的地位怎么样?
贤清法师:“僧人作为中国社会的公民,与其他公民一样享受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国,有很多的大和尚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代表,或地方人大代表、地方政协代表,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以此更好地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
Dr.M.Neuber又问了我们在欧洲参访的一些信息。虽然每到一个地方,就要介绍一遍,今天就已是第三次了,但悟光法师还是像第一次介绍一样,那么热情、那么投入,数数宣说,无有疲厌。
Dr.M.Neuber继续提问:“经过这次考察,你们认为欧洲哪个国家的佛教发展是最好的?”
悟光法师说,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们想了解一下您个人的情况,您在这个学院的情况以及这个学院的情况。Dr.M.Neuber简要地介绍,他在哲学系教书,研究的领域是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他曾经于1993年到过中国,他还有一个学生是中国人。虽然是偶遇,但却也是早有缘分。之后,Dr.M.Neube迫不及待地请法师回答他的问题。
悟光法师:“根据我的观察,欧洲目前的佛教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但是毕竟欧洲越来越开放,也愿意接纳佛教,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乐观的。”
Dr.M.Neuber:“应该乐观,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么。”
悟光法师:“有待于佛教徒进一步努力。”
Dr.M.Neuber:“确实应该,因为确实现在有很多人对佛教感兴趣。”
悟光法师:“为欧洲人民做贡献。”
Dr.M.Neuber:“其实就德国哲学来说,本身就有这个传统,对佛教是很重视的,比如说十八世纪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应该是欧洲哲学家中,对佛教最早进行了认真考察的。”
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Dr.M.Neuber要去上课了,在赠送礼物和合影后,我们结束了这场座谈。在欧洲,一般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预定约会,没想到我们在半分钟之内确定了这个会谈,真是因缘不可思议!

合影

研修院内的小礼拜堂
打开一扇门
走出哲学系,我们跟随小刚来到内卡河旁边的荷尔德林塔附近。黄色的塔身,却给人一种阴郁的感觉。1802年,荷尔德林精神失常,1806年住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他的晚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现在是荷尔德林纪念馆,收藏着荷尔德林的手稿和书信。
在诗人著名的诗篇《人,诗意地栖息》中,这样写道:“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诗人选择了全然相信人的力量,并且把人在世界上的生活形容为“诗意地栖息”,但现实的遭遇却证明佛陀关于世间一切皆苦的教理。诗人没有找到脱苦的途径,最后郁郁而终,让我们感受到佛法在帮助人离苦得乐的重要性。
我们在城中穿行,头顶是如油画般分明纯净的蓝天白云,路边都是保存完好、色泽鲜艳的传统木制建筑,每栋建筑的风格都不一样,鲜花盛开,让我们仿似走进了中世纪。走到城中心的一个教堂,小刚建议进去参观一下。但是看到大门紧闭,我想没有机缘了。这时,王硕走到大门前,一拉门把手,门居然是开着的。我们往往都会被经验和习惯所左右,其实有时只要去试一下,就能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在欧洲行的过程中,已有多次这种经历,但真正要去突破,却还是不容易。
虽然教堂我们已经去过不少,但法师还是带我们进去了,像往常一样,法师带我们在教堂里右绕一圈,拍了一些照片,就出来了。好像很简单,不用心的话也就这么走了一下过场。直到法师说了一句“走一遍,业就造进去了”,我才真正明白法师每次这样做的意图。这让我想到师父曾经说过“心业已造……结未来缘。外在无常,心灵最亲切,最可靠。”
教堂门口,我们又一次合影,吸引了周围不少人的注目,他们对我们很感兴趣。估计很少看到像法师这样穿着的人,还有我们排的那么整齐,一起很欢喜地拍照,这对他们也是一种影响。所以法师说,对这里的人来说,我们本身已变成风景线了。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将晚餐打包带回宾馆去用了。吃饭之后的交流中,大家纷纷赞叹今天的活动。而我却因为一点不满意,对下午的活动耿耿于怀,觉得这个活动没组织好。我一直在找,到底是谁的问题。在我一直纠缠于此时,悟光法师点拨道:“凡事都要从正面来思维,‘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从这个上面来正面思维,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我们总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以后要怎么做,而不是一直在这里面去打转,去找谁的问题,而是想以后我该怎么办,这叫心向内缘,辗转增上。如果一直找是谁的问题,这就叫心向外缘,辗转增下。”听了法师的话,我顿时豁然开朗。是呀,这本来是多么充实而美好的一天呀,收获了那么多。放下即自在,感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