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与人生》

(2015-07-06 18:15:50)
标签:

杂谈

    佛法是四众弟子修证上的一种境界,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既然不能表达清楚,又要说明,这只是一种方便而已,其目的无非是让大家从道理上有所认知,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事关有情生死的根本问题。

 

《佛法与人生》

 

 

    对于生命的来源,我们应当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有情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生育那一天才开始存在,因为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它是久远劫以来就存在着。可是,普通人只能感受到今生的存在,却不明白有前生、也有后世。我们能得人身,说明在过去世中积累了做人的善业。身为人类中的一员,每个人又各各不同,有男女、贫富、聪明与愚痴等等方面的差别,这些都与我们前生所造的善恶业有关系。所以,虽然同样都是人,因为过去造业不同,致使今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夫,经济落后,缺乏文化,在这种环境中,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极其简陋的生活环境中度过一生。而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各种资生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呈多样化,对人生的看法及人生的价值观念各各不同。

    在人生的追求中,怎样生活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呢?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只有按照佛法的道理去生活,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比较世间的各种道理,佛法的道理是最究竟的;我们只有按照最究竟的道理去生活,生活才会最真实、最有意义。如果我们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只是盲目地生活,那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即做好人吃亏,易受人欺负。原因就是人的贪、嗔、痴心日益加剧。比如在家庭里,兄弟姐妹长大了都闹着要分家,做父母的虽然一心想使大家和睦相处,却无能为力。因为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小圈子利益,而不愿多为别人着想。

  在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很有规矩。首先,坐座位,先长辈、后晚辈。吃饭时,如果长辈没有吃,晚辈是不敢先吃的。有了这样的规矩,一家人才容易上敬下和,和睦相处。而我们现代人的家庭,别说一家人很有规矩地坐在一起吃顿饭,就是不讲规矩一家人全能凑齐地吃顿饭也是很难。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的人都是各忙各的,各顾各的,应酬多了,交际多了,唯独顾家的时间少了。家庭的建立是为了安顿自己的五蕴色身,如果对于家庭没有安全感与归宿感,那么,家庭的意义也就面临着挑战,现代的家庭,不和睦的现象日益增多,不孝顺父母的情况时有所闻,离婚率高,婚外恋多,种种的内忧外患,都是我们贪、嗔、痴加剧的直接反应,都是我们缺少规矩、缺少对别人尊重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好的规矩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尊重别人,也是从尊重家人开始的,所以,我们学佛就要从孝道开始。作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责任、尽义务,就更不用指望他对社会,对国家尽责任、尽义务了。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所以,修行就是要从孝顺父母开始,从尊重家人开始。

    在家庭中,许多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在社会中,这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更为突出。比如在单位中,有的人为了得到领导的重用,绞尽脑汁巴结领导,对领导说奉承话,而对一般同事,则冷冷相待,甚至排挤打击,个人欲望的日益膨胀,给清明的社会风气造成污染。

    说到民族,在我们整个地球上,有许多弱小民族已经绝迹了。说到国家,在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每个国家的兴亡、离合,都离不开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国与国之间为了既得利益,更是巧取豪夺、纷争不断,乃至大规模的武力战争。无论是国家也好,民族也好,还是单位或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从不固定,也不永恒,永远都是无常的,这是规律!

  另外,随着地球气候的增温,许多生物没有办法活下去,逐渐地消亡了,又有许多新的生物适应这样的气候,不断地产生出来。这说明地球上已经不适于消亡的那些生物生存,而适合于新产生的这些生物生存。

  我们因为有同样的业力,以致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每个人又有不同的业障和烦恼障。我们每天为什么会烦恼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解脱。没有解脱的原因,是由于烦恼障、所知障时刻地在产生障碍作用,使得我们不能自在。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生死的解脱。要想解脱,就要学会放下。放下心里的烦恼,放下身体的困扰,以及放下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放下,而不是为了得到。现在,许多学佛的人死死抱着想得到什么的念头。比如想升官发财,想长生不老,那就完全错了。人的身体总有一死,如果想得到什么,终究也是一无所得。想得到什么,就障碍,有牵挂,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要想解脱,首先需要学会放下,怎样放下呢?必须依靠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怎么会有力量去放下那么多、那么重的烦恼障碍呢?

    有个故事,说有位老娘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雨伞的,二儿子是卖鞋的。这位老娘整天的愁眉苦脸。后来有位法师问她:“老妈妈,什么事使你整天这么愁眉苦脸?”老娘说:“我的问题很严重,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跟你说了也白搭。”这位法师就劝慰她,让她说说看。老娘在法师的再三耐心地劝说下,她才诉出苦衷:“我的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如果总晴天,伞就卖不出去;我的二儿子是卖鞋的,如果总下雨,就没有人出来买鞋子。为了这个,我既怕下雨,又怕晴天,你说我苦恼不苦恼?”法师就告诉她:“你应该这样想:下雨的时候,你要为大儿子高兴,因为有很多人来买他的雨伞。晴天的时候,你要为二儿子高兴,因为大家可以出来买他的鞋子。”听法师这样一讲,老娘一下子豁然开悟。从此,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老娘总是乐滋滋的。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种比喻。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又往往没有觉察。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个茶杯,小孩子来拿,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杯子打碎了。这时大人来了,看见杯子被打碎了,不由分说,就把小孩子痛斥一顿。由此,这个小孩子就可能得出一种错误的观念:不能把杯子打碎了,打碎了杯子是会挨骂的。这不但给小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且还可能引起家里大人的意见不一致,继而招惹出更大的麻烦。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这样处理问题,他会告诉小孩子:你应该学会小心做事。如果不小心,杯子里要是有开水,掉下来就会烫伤你。杯子打碎了,弄不好还会被玻璃碎片扎伤。

  同样,是面对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却可以把它转化为好事,让它成为一种对人有益的经验。智慧短缺的人却会因此起烦恼,由一个很小的烦恼引生出许多更大的烦恼,由一个很小的错误引发许多更大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只有靠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问题。 

    佛教的正见,即正确的认识,就是以智慧为特征。修行的首要问题就是正见,正确的认识如同眼目一样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眼睛,在黑暗中乱摸乱撞,那将是很危险的。所以,学佛首先以正见作为引导我们修行生活的指南。那么,智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定而生。一般人之所以缺少智慧,因为定力不够。修行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坐。打坐的目地就在于培养定力。

    说到打坐,还是离不开放下。在开始学习打坐时,很想能收敛住我们散乱的心。可是越想收敛,越收敛不住。这是什么原因呢?内心里存在着对立面。你想静下来的念头越强烈,其实你离静也就越远了。所以,打坐时,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想静下来的这个念头,另外,我们的头脑与我们的心也是存在着对立的。人的大脑与佛教讲的心完全是两码事。人的头脑时刻不停地在分辨和思维,它分辨和思维的对象都是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那些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以及人生各种宝贵的经验与错误的教训。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些知识来思考问题。而这些既得知识却是很有局限性的,有的甚至还是极为错误的。所以,打坐时需要放下我们头脑中的分辨和思维。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一种正确的心态,就是在培养定力。比如说,你今天心情很好,高高兴兴来到单位上班。这时,有位同事或许会因为一件小事向你大发脾气。此时此刻你将会如何反应呢?如果你由此心生烦恼,与他大吵大闹,有可能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你能够冷静地想想:对方今天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心里这么烦恼,发这么大的脾气?这样一想,你就不会烦恼,反而心生怜悯,对他进行劝慰。这样,不但化解了对方的烦恼,而且令他心怀惭愧,对你充满感激。

  面对生活,面对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总能保持这样一种关怀别人、照顾别人的心态,就不会产生烦恼,也不会为烦恼所束缚了。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是非争执都是双方的。如果只是一堆干柴,遇不到火,也就不会燃烧起来。所以,与人发生任何矛盾纠纷时,最应该反省的还是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清醒明白,是否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才是智慧,也是禅定的一种表现。所谓禅定,并不是整天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若说坐着不动,乌龟的坐功比我们人要强得多,但它就是坐上几百年、几千年也不会开悟,因为它没有智慧。打坐只是修禅定的一种方式,真正的禅定是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以智慧的觉照轻松自如地把握住心行。一个真正有禅定功夫的人,他无认走到哪里,无论在做什么事,都不会为那些五光十色纷至踏来的境界所动心。他的心始终是清净的、清凉的,没有迷惑,不起烦恼。这是生活禅,真正地在享受着人生的生活。

    读书也是这样,心清净不下来,书就读不进去。体育运动员在比赛时要调整心态,务必保持心态的镇定自若。所以,运动员在平时就作心理素质训练,他们所训练的无非就是定力。如果光说定力,不仅仅是佛教讲,气功、道家以及印度的其它宗教也都在讲,他们的禅定功夫也不浅,但是他们所缺乏的正是智慧。比如气功师,他们所注重的往往是身体上气流的运行,他们太用心于调养身体了。这样,并不是说不要注意身体健康。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六年苦行,后来经过验证,认为过度的苦行无益。所以,佛在圆寂时告诉众比丘们: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等于说要绝欲。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所希望,没有希望的人不可能会活好好地生活下去。欲望本身不纯粹是恶的,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不应该过分贪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足常乐。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有欲望是正常的,但若不加以节制,就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能够做到知足少欲,再进一步就是离欲。离欲也不是绝欲。离欲是对物质方面的追求逐渐淡化,无心去分别计较它的优劣多寡。有诗说:“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比如过去有禅师打坐,一坐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这些禅师的禅定功夫很深,他们不受物质方面的限制和拘碍了。比如玄奘大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在山里面遇到一位静坐的人,他知道这个人是修禅定的,就敲引磬让他出定。这个人睁眼后问玄奘大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玄奘大师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经涅\(NFDA1\)一千多年了。”玄奘大师还问他:“你是什么人,是怎么回事?”他说:“我是迦叶时代的比丘,我在这里打坐入定,一直为了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我想听他说法。”他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涅\(NFDA1\)了,就说:“我要继续入定,等下一世佛——弥勒佛出世时,我再出定,去听他说法。”玄奘大师劝他说:“你已经错过了释迦牟尼佛,如果你再打坐入定,即使弥勒佛出世,你也不会知道,有可能还会错过。你不如出定以后重新投胎做人,以便为佛教多做一些事情。”这个比丘听了玄奘大师的话,不再入定,就重新投胎做人,等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时,这位比丘投胎做人,已经由小孩子长成了大人。玄奘大师度化他出家,并取名窥基大师。

    比离欲再进一层次的是化欲。把五欲这些障碍的东西都净化成善良的欲望。所谓善良的欲望就是善法欲,也称为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愿,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就是善法欲。

    以上我们讲了少欲、离欲和化欲。少欲是我们所有佛教徒对待物质应有的一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物质方面对我们负面的影响,才能保持我们内心的清净。然后,才有可能离欲、化欲。

    要想得到禅定,首先就要守持戒律。一谈到戒律,很多人感到害怕。比如说到寺院里来,不许吃肉,不许这,不许那,好像很受约束,于是就觉得害怕。其实戒律是帮助我们修禅定的必要条件,我们受持戒律,并不一定非得出家不可,居家依然可以学佛。比如在家佛教徒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有人一听不杀生,就觉得做不到,因为他每天吃饭都离不开肉,离开肉就吃不下饭。其实,这里面有误解,不杀生并不是要你不吃肉。不杀生是要我们不去伤害一切有情生命。因为有情的生命,在受到致命的伤害时,会感受到痛苦和绝望。以己之心推之于一切有情,我们怎么忍心去伤害它们呢?在家的佛教徒不吃肉是出于慈悲心,并不是戒律的问题。如果你不具有这样的觉悟,还做不到不吃肉,那么,你暂且可以慢慢克服,有朝一日你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后,对于佛法有了更高品味的追求,别说吃肉,就是许多别的物质方面的享受,你也会看得很淡的。

  另外,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都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最后是不饮酒,佛教的这条戒律完全是出于对人善意的呵护。因为人饮酒过量之后,容易乱性、失态,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作为一位普通的驾驶员,酒后还要禁止开车,更何况对于一位要修禅定的人。其实细推五戒,每一条戒律都充满了慈悲,充满了对人类最善意的爱护。尤其对我们学佛修禅定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当然,人的根性不同,能守的戒律也就不同。对有些人来说,受持五戒非常容易,因为他本来就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也有的人,对某些戒律容易受持,对某些戒律暂时难以受持。比如对爱喝酒的人来说,你让他受持酒戒,恐怕难度会特别大。受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获得解脱,并不是让人感到束缚。如果你感到受戒是一种束缚,你可以先不要受戒。或者你觉得有的戒律对你有束缚作用,你可以先受其它能够守持的戒律。

    戒律,只有释迦牟尼佛可以制定,其他所有的菩萨、罗汉、僧团等等,都不能制定,也不能更改。因为佛是大彻大悟的人,他对有情的身心有着透彻的了解,明白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如果做了,就会妨碍生死的解脱。什么事情应该做,如果不去做同样也是违反戒律。所以,佛陀能够对出家和在家佛教徒制定出合理而相应的戒律。戒律的内涵是非常神圣不可思议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它实在的意义。戒律就象交通规则,如果开车没有规则,每个人胡乱行驶,不但可能危害自己,也会危害到别人。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戒律,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佛教的戒律也近似世间的法律,并非是死板的教条,残酷的枷锁,戒律是活泼泼的,并且有开遮持犯的差别。比如一个人遇到歹徒抢劫,他为了自卫,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因为他的动机并非害人,只是自卫,所以在法律上就不会定他的罪。佛教的戒律也有类似的规定。戒律象法律或交通规则一样,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为了大家的方便与安全。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佛法存在着许多误解。比如,有人到寺院里来,磕一个头,烧一柱香,功德箱里投一块钱,然后就喃喃祈求佛祖保佑他,保佑他中彩票,保佑他官运享通,等等。难道我们的欲望求佛而能够得到满足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的福报都是过去善业积累的结果,求是求不来的,若想求福报,只有多做善事。但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索取,不是为了求人天小果,而是为了学习佛的献身、无我、解脱、自在。

  另外,又有些人认为烧香、磕头、拜佛都是迷信,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内心智慧的力量非常薄弱,也就是说,我们弃恶扬善的力量不够坚强。我们本来想做好事,却总做不好;我们本来不做坏事,却不自觉地做了坏事。其原因是,我们的定力、智慧不够。佛的智慧是圆满无缺的,佛的境界是无量光明的。我们拜佛、念佛,虽然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上的修持,可以唤起我们内在的智慧和光明。就像现在的学校、工厂和各机关单位、学校等都要升挂国旗、向国旗敬礼一样,也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目的却在于唤起我们内在的爱国热情。如果你说国旗只是一块布,升国旗、礼国旗是迷信行为,你能作这样理解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我们大殿里所供奉的佛像虽然是石头木块雕刻而成的,而我们内心所朝拜的却不是这些石头和木块,我们所礼拜的是佛菩萨无量的智慧和光明。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是这样,那每天上供那么多水果、糕点、饭菜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佛,就应该学会舍,学会布施,学会为一切众生做奉献。如果我们能从形式上每天对佛像做一份供养,即在内心里培植了一份舍己为人的供养心。慢慢地把供养心培植起来了,慈悲心量扩大了,我们就会觉得对一切众生都应该供养,对一切众生都应该报恩。

    打个比方,佛法就象是药,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医生,他不仅能医治我们身体上的病苦,更能医治我们心理上的痛苦。浩浩三藏十二部,所有这些经典,都是对治众生身心病苦的最究竟的良方。如果我们不能如实照着去做,读再多的经典,似同只读药方不肯吃药一样无济于事。佛法的实质并不在于这些文字经典,而在于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误解佛教是一种文化,不可否认,佛教有文化的成分,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确实渗透进许多佛教思想的内涵。但佛教并不等同于文化,因为一个具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他并不一定了解佛教思想的内涵,他并不一定有佛教的信仰。另外,佛教也不同于科学,但佛教有科学的成分。在两千五百年前,科学还很落后的情况下,释迦牟尼佛所亲证的一些真理现象,被我们现代的科学实验逐渐地证实了,这足以说明佛教的思想能够与现代科学相吻合。 

    整个佛法教导我们的是戒、定、慧三学。可以说戒、定、慧三个字概括了佛教所有的内容。戒、定、慧三学,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先持戒不修定,或者先修定不持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戒或定。如果没有戒和定,智慧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就不可能解脱生死。所以,学佛一定要戒、定、慧三学并修,不可偏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