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记事(之六十)

60、
这是一些我听来的关于孩子们的苦难的故事,讲给我们成年人听。
有位少年花了很长的时间讲述了他的生命历程,其中极大的篇幅都是关于他的父亲。这位父亲结了好几次婚,其中的一次,是在旅途上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就带回了家,和少年的妈妈离婚了。然后结婚。
新婚后不久,就离婚了,少年的苦难也从此开始,父亲本来就有酗酒的习惯,伴随家庭暴力,打到他提起往事就哆嗦。
于是,他就想到了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死成,他就这样咬牙坚持。后来,父亲再婚,又有了新家庭,更严重的家庭暴力和父母间的争执打斗。
这个孩子就努力地学习,他发现了离开这个家庭的唯一方法,就是努力考上一个外地的大学,从此远走高飞。
他也找到过生母,生母也已再婚,重新组织了家庭,也不幸福,也是在争吵和打斗中过活,生母对他最大的期待就是想通过他更多地搞来一些父亲的家产。
万幸的是,他终于考上大学,并且在大学里收到了父亲因病死亡的消息,这个整天酗酒暴打他的人死了,并没有让他松了一口气,而是感到了更大的悲伤和绝望。因为,亲人离去了。
这个少年觉得生活没有任何出路,没有任何希望,就计划选择死亡。他说,他无法接受后面的人生都跟前二十年一样。
为人父母的我们啊,我们为什么要在本来就很苦难的人生中再拼个你死我活呢?当我们宣泄自己的烦恼和愤怒以及仇恨的时候,常常会极大地低估了对孩子的伤害,高估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还有一个少年,自杀过两次,一次是躺在马路上,想让汽车压死自己,但是,那一天,很久都没有汽车过来,后来,他想起了一直关爱他的爷爷,想到爷爷可能会为这个结果而格外悲伤,就放弃了。
但是,父母之间的争吵、暴力还是又一次把他推向绝路,他又跳过一次水塘,真是一个命大的孩子,居然没死。
当他描述他父母拿刀互砍时,那冷漠的语气,你可以感受到那来自心底的悲凉。
而这些,他的父母一无所知。依然在忙于重新组织家庭,忙于生计,忙于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对前夫前妻以及现夫现妻的不满。
还有一位孩子,终于无法忍耐父母不断地组织新家庭,用她能想到刺激的语言激怒了妈妈,也刺激了母亲的新男友。母亲的新男友以暴力相加。
被打的孩子休息了一夜之后,第二天递给她的妈妈一把刀,说,妈妈,你捅死我吧。
这位孩子讲述了一个她生命中重要的觉悟,她发现,每一次父母交新友的时候,开始对她都会非常非常好,买吃的买玩的,但是,没多久就开始争吵,殃及到她。以至于她有能力一眼就看穿父母的新朋友,私下说,这个,长不了。
不管当时他们显得多么的恩爱。
都被她言中了。
作为一个比丘,有办法让这些孩子们相信,苦难是可以结束的。文中第一位孩子,这位天才少年,竟然在大学期间有因缘读到了《楞严经》,然后去拜访出家人,领悟到,生命的苦难是有出路的,根本用不着寻死,苦难是有原因的,所有曾经过的苦难,对一个愿意找寻生命真相人来说,都会成为生命成长的动力,而对一个运气不好,总是找不到内心的出路的人来说,苦难就是苦难。
周围的很多人都跟我讲过童年时父母不和而引发的家庭暴力。有一位师兄很有意思,他说,他爸他妈一直就干架,打的也是你死我活,打完了,还得继续过日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上大学。好在他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只知道埋头读书考试,虽然,父母的争斗也让他很痛苦,但是,他以为人活着就是这样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就接受了。
于是,他就安全地长大了。直到有一天,博士都毕业了,他才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要干个你死我活。他才觉得自己的童年挺不幸的。
但现在,不干架的父母好像越来越少了。
出家前,我有一个朋友,他说他结婚以后不要孩子,问为什么?他说,不忍心让孩子受苦。
还有人告诉我,他的父母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极不现实地期待未来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来慰藉自己过往人生中不如意、不得志的苦屈。于是拼了老命用各种手段,包括暴力和冷暴力等极端手段让孩子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
还真有考出来的,但是很多父母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这样成长后的孩子内心里有多么深重的阴影,在面对家庭、职业、生理、心理上都要承受多么大的苦痛。
在一次禅修营上,信众被告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要轻易对亲人发脾气,有一位受过很好教育的信众说,这个道理懂,深以为然,但是,做不到。
大致总结了一下,父母干架跟受过多高的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生种地没有什么学问的农民也有和睦度过一生的,也有干到死去活来的;受过很高教育的也有干架干到斯文扫地的,也有相敬如宾的。
我小的时候,一个地质队大院,整天干架的有极少数几家,一年干几次的有好几家。常年不干架的很多,基本上还都是相安无事。我爸我妈也干,但一年干几次吧。
现在好像概率变了,基本上都在干架。不干架的少,这个结论可能因为我是出家人的缘故,常常会听到很多倾诉。我相信,倾诉一下,有人倾听,会缓解内心的苦难,至少我出家前,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肯倾听,我一定会好好宣泄一下。找出家人开导一下,这可能是仅有的出口了。也是难为我们这些出家人了。要是内心的慈悲和智慧不够的话,也消化不了这么多信息。当然,也更加激励我们,要多用功,精进。
出家受戒的时候,老和尚们总跟我们讲,莫忘世上苦人多。
真的是这么回事。
现在的孩子们也是了得,我就听说两个十来岁上小学的孩子互相勉励,说,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提高抵抗力,不然北京这么大的雾霾,等我们长大了,将来怎么适应呢?
小的时候,我们把长辈们都称为“大人”。现在我们也成了“大人”,也就好似一转眼的功夫,回想起来,被孩子们称为大人,也是挺惭愧的,这么多年就没干过什么大人的事,干的很多事情都不够地道,小人的事却没少干。
真的。
因为出家前我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内心有“烦恼”这回事,因为有我执,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没法跟人相处。什么相爱不相爱,什么亲人不亲人,什么责任不责任,什么大人和孩子,内心的烦恼一起来,全都顾不上了。
房子要归我,存款要归我,孩子要归我,你永远也别想见孩子。什么都想到了,都算计到了,就没算计一下孩子怎么想,没算计一下我们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自己的呢?我们走的时候,这些拼了死命争来的都是带不走的呀,能带走的只有内心积累的仇恨和贪婪。
清醒一点的,等烦恼发作完了,最后只剩下后悔的份。
本质上讲,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无辜的,都是烦恼的受害者,我们打架,吵架,干到死去活来无非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认为这么干能搞来乐子,但是,这是搞不出来乐子的,只能搞来苦难和悲剧。
有很多悲剧,都不忍心提。我们做大人的,真的应该有时间了解了解自己的心,学习学习一些掌控自己内心的方法和技巧。不然,无尽的痛苦在等待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
只有向内寻找,认识到自己的烦恼,然后正确地处理它,解决它,才能获得生命的美好。
这跟赚多少钱,拥有多少知识半毛关系都没有。纯粹就是内心的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其实,生活质量就来自这种能力和品质。
如果有因缘,最好设法学习一点这种能力,认识然后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能掌握一点,生活就会好一点,再掌握一点,生活就会再好一点。真的。
微信里收到一句话,说的实在好,是说,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努力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