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慈光寺,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3年3月16日傍晚,我们将要到达本次台湾之行的最后一座寺院,位于台中县太平乡坪林路的慈光寺。慈光寺地处山区,地理环境十分清幽,慈光寺现任住持是惠空法师,惠空法师出身于师范教育体制,深切认知教育之深远影响,出家后更体会到僧伽教育的迫切及对佛教发展的重要性,故长期投入两岸僧伽教育工作。2010年9月,惠空法师一行7人曾到过北京龙泉寺参访,受到学诚法师和僧俗二众的热烈欢迎。看来慈光寺与中国大陆、北京龙泉寺也是颇有因缘。
初到慈光寺

从大巴车里向窗外望去,我们一直还是行驶在比较宽的马路上,记得几天前导游曾不无担忧地说:恐怕你们得提着行李自己上山,这几年上慈光寺的山路因为两侧树木长得过于茂盛,大巴车可能开不上去。心里正为这个事犯愁,就发现大巴车突然减速了,转进左手边较窄的盘山小路,估计应该离慈光寺不远了。小路两边树木郁郁葱葱,车辆缓慢向上行驶,绿色的画卷让我沉入其中,竟然忘了导游的担忧。突然,车里热闹起来,几位师兄向窗外使劲挥手,顺着他们挥手的方向看去,原来慈光寺的两位比丘尼法师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前方为大巴车引路,后面的法师还倒转着坐在后边,手持摄像机录影。山路虽然很窄,但大巴车没有任何障碍地开到了慈光寺,事后得知,惠空法师考虑到我们行李众多,徒步上山太辛苦,于是在我们来的前几天亲自带人将山路两侧伸展出来的树木枝干进行了修剪。如此周到热情,让人感动不已。

更令人感动的事还在后面,三位法师一下车,寺内鞭炮声骤起,慈光寺僧俗二众沿路列成两队鼓掌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赶集合十鞠躬,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顺着迎宾的队伍,我们走进慈光寺大雄宝殿一层的观音殿,惠空法师带领僧俗弟子举行了隆重的接驾仪式。后来座谈时,惠空法师说,3年前他到北京龙泉寺参访的时候,学诚法师亲自带领僧俗二众在门口迎接。

慈光寺印象
慈光寺不大,也没有宏伟的建筑,一切都很简朴。院内两棵丁香树枝繁叶茂,晚上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更加烘托出慈光寺与龙泉寺之间浓厚的法情。站在树下,香气扑鼻,抬头看看房檐挂起的红灯笼,身心自在而温暖。


慈光寺晚上本不用药石,但每晚都为我们准备了丰盛而精致的斋饭,还根据我们这几天在台中的参访行程,将我们在慈光寺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尽可能多地挤出一切时间,为我们安排了各种参访活动,比如多次座谈、交流、爬山、静坐体验等,并根据我们事先提出的问题,赶制了书籍,以便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慈光寺、了解台湾佛教的发展,让我们真实感觉到不虚此行。

座谈交流
3月17日上午,惠空法师安排参访团和慈光寺僧众进行了座谈交流,使得我们对台湾佛教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针对台湾除佛教外其他宗教发展现状的问题,惠空法师介绍说据台湾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台湾大约有一万两千个合法登记的宗教场所,其中佛教场所两千以上,天主教两千以上,基督教两千以上,道教等其他民间信仰六千左右。台湾有2300万人口,宗教信仰的普及化可见一斑。台湾宗教目前已发展到极度饱和状态,谁想要多占一点份额都不容易。光复以后,因为政治因素,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始偏向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发展得比较快。

针对我们关心的这个话题,慈光寺的法师们提前赶制出来一本书《台湾佛教发展脉络与展望》结缘给我们,座谈时,惠空法师又简要地说明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惠空法师为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佛教在台湾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从历史层面看,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中,因为日本是佛教国家,很多社会资源是偏向佛教的,所以台湾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从佛教内部看,1949年前后,许多出家人从大陆来到台湾,并推出了很多适应时代的弘法方式,即使当时国民党政府偏向基督教,但佛教却因此得以保留。至于,台湾佛教未来的发展道路该如何走,惠空法师说:“首先,要注重僧团与教团内部的净化与和合,从提升出家人的精神素养下手;其次,要在精致化上下功夫,开展多种文化创意项目,比如佛教电影、音乐的创作等;再次,强调禅修;最后,要向海外发展。”

那么,慈光寺的发展定位是如何的呢?惠空法师曾说,慈光寺虽然道场不是很大,但是也有自己的理念。慈光禅学院以禅修为主,侧重于内修和僧团里面的事务,目前主要工作是僧伽教育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整理,而对外弘法、接引信众这种弘化工作做得比较少。对于居士学修,惠空法师说:“台湾很多道场对于居士教育大多是你想要什么,就根据你的需要给什么,但慈光寺不是这样,慈光寺是先问自己要什么,而不是给你什么。”

座谈之后是问答环节,惠空法师就参访团团员提出的问题逐一答复,当有团员问道如何理解“业力”与“愿力”时,惠空法师给予了精彩的解答:
“学习佛法要学会“以法运心”。所谓法,就是指以佛法为主体的人生价值。世间人有世间人生命价值的标准,我们学佛的佛弟子有佛弟子的价值标准,居士有居士的价值标准,出家人有僧伽的价值标准,不同方向的出家人也有对于修道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宗派也有对佛法不同的理解的价值标准。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要知道怎么样不断地用更好的、更深刻的、更宽广的、更符合佛陀教法的、更终极的价值观点来提升我们自己。

“在业力面前,当我们面对宿世的问题的时候,当往昔业力造成了一些让我很辛苦的问题的时候,让我很挫折的时候,或者让我很无奈、很迷茫的时候怎么办?还是要以法运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个就是信心,我就相信释迦摩尼佛,这样做下去就是了。第二个要有智慧,你要读经典,根据你所了解的经典来做一个判断。所做的都是用佛法来指导你的思考,指导你的价值,这就是智慧。第三个就是因果律,佛法讲的最简单的就是因果律,就是我相信因果,所以我只要做所有的好事,我虽然吃了亏了,可是这是善的,这是符合佛法的。这就是因果的关系,这就是以法运心的结果。第四个就是禅修,禅修从智慧开始,就是说我从经典中得到,我如果透过禅修的话,我就可以改变我真正的宇宙,禅修是改变我生命的一个最大的力量、最大的能量,比如说,我们去开一个灯,按一下电灯就亮了,我们去转一下,水龙头就开了,禅修就像启动了一个能量。
“在因果律里面还有两个重要的因果要强调,就是三世因果和菩萨功德。三世因果就是从世间人立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我们相信这个。那菩萨功德其实也是三世因果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说,今天我行菩萨道,所以我只要舍身之后,我这一生死掉之后,我今生所作所有菩萨的功德,下辈子都会自然地呈现出来,那么这个叫做增上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会带着我行菩萨道的精神、修善的精神的话,我下辈子会变得更有智慧,会变得更有承担力,会变得更有福报,会变得更有各种的自在,会有更好的身体来继续地修行。我们用这些道理常常鼓励自己、安慰自己的话,你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的信念,会有承担力。”
惠空法师的佛教世界观
在慈光寺我们看到有一些来自印度的学生,他们会说中文,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在这里以学习中文和佛法为主。很幸运,我们有一次单独和慈光寺妙寂法师交流的机会,针对这个我们比较关心的现象请教了妙寂法师,妙寂法师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对我们进行了解释:
“从理想层面讲,惠空法师认为世界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大区块:中国(尤其是大陆)、东南亚、印度。
“印度是佛教的母体,可是印度佛教已经灭亡一千多年,很多人去朝圣都是朝圣古迹,但印度实际上现在没有出家人,没有僧团了。大约60年前有位安贝卡博士,想打破印度种姓制度,他觉得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所以提倡佛教,把佛教又带回印度,可他本身是在家居士,后来没有多久就被暗杀,只是他的影响力还在,成为印度贱民阶级的精神领袖。现在印度有一些居士团体在弘法,也有南传以斯里兰卡为主的僧团在那里弘法,但印度本身没有僧团。基于世界佛教的发展,惠空法师一直觉得印度是很好的空间,有必要帮印度重新建立僧团、重建佛教。所以慈光禅学院做了印度人的招生工作,想长远地替印度培养佛教人才。惠空法师说这个目标可能很长远,慈光寺的力量也很小,但至少慈光寺有这样的想法,然后看大家的共业因缘再做事。
“慈光寺还招收一些东南亚的学生,这是因为东南亚虽然本身是佛教国家,但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学习环境不好,很多佛教事业不能很好开展,慈光寺希望他们通过来台学习,能够吸取台湾佛教发展经验。慈光寺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成为南北传佛教交流的一个平台。
“从现实层面考量,台湾佛教面临僧才短缺的问题。台湾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出家人却越来越少,而且台湾地域小,人口少,寺院众多,人才自然供不应求。另外,台湾佛教发展呈多元化,除了走传统修行路线,还可以有很多选择,所以人才走向比较分散。除了慈光寺,其他很多佛学院外籍学生的比例也非常高,只是有的学校没有那么积极地去海外招生,而慈光寺则比较注重海外招生。
“当然,在招收外籍学生上,慈光寺也遇到许多困难:慈光禅学院大概7年前开始陆续招收这样的外籍学生,从向政府办理申请、往返机票,到吃住,学费等全部费用都是由慈光寺负担。”虽然这些学生并不都会出家,但法师们希望他们可以作为未来佛教沟通的桥梁。妙寂法师说,如果他们不为这些外籍学生负担所有费用,那这些学生可能因为贫穷,连来台湾的机会都没有,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机会,而是整个佛教的机会。
法师还谈到虽然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慈光寺一直在为理想而努力。比如,因为国外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差别很大,外籍学生对这里的饮食、生活作息、价值观很不适应,所以会有许多事情需要沟通解决。

在招收外籍学生的问题上,还有另一个困难就是学程长,因为要将这些学生从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培养到能够接受佛法,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可想而知。外籍学生在慈光禅学院前两年完全学习中文,第三年的课程是中文和佛法学习各一半,第四年会穿插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如:四书、《弟子规》),再加上一些基本佛法,同时中文还要继续加强。慈光寺的目标不单单是要将他们培养成翻译人才,而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以后能翻译佛法经典的人才,所以很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这些学生最长能在这里呆6-10年,但一般能呆6年的并不多,所以他们能接触到深刻佛法思想的机会并不容易,除非学程往后延。
期许
3月17日午斋时,与妙寂法师同桌的女众与法师进行了热切的交流,法师毫无保留地为我们开示了大陆佛教需借鉴的台湾佛教发展之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慈光寺对大陆佛教蓬勃发展的殷切期盼。

法师说:“回顾台湾佛教60年来的发展,我们发现在早期的时候,刚创立台湾佛教的第一代诸位长老是非常辛苦的,当时的办学条件可能就是一间小屋子、三五个学生,但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长老、居士共同发心努力,台湾佛教才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局面。但是台湾佛教现在已经到了饱和状态,也面临和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世间接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佛法本质上面的深入还太少。现在大陆佛教也可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有很多事需要做,要建设、复兴、广泛接引群众,就如当初台湾长老们什么都没有,要找地、建寺、建立群众基础一样。所以惠空法师希望大陆佛教以台湾佛教为借鉴,不要等到大陆佛教发展起来了,才发现把佛法的一些重要东西遗落了,还要重新找回这个部分。如果现在能兼顾本质和内涵的建立,会省了很多冤枉路,也会让佛教在发展的时候,一开始的起步就比较健康正确。慈光寺之所以走内修路线,一方面是外在因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台湾佛教的反省。”

最后妙寂法师告诉我们,希望通过交流,能够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台湾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大陆佛教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得以借鉴,走出一条既能适应社会状况,又能避免前车之鉴的路。这是慈光寺法师们对于整个佛教发展的一份期许。妙寂法师还说:“惠空法师这次之所以对龙泉寺参访团如此重视,主要是因为龙泉寺是大陆佛教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僧团。从大陆目前情况看,整个大陆还太缺乏正信的‘希望’僧团,所以龙泉寺的僧团显得非常重要、可贵。”
离
别
3月18日凌晨一场大雨洗去了我们一路的劳顿之尘,之后便是风和日丽,上午我们跟随惠空法师进行了禅坐体验,参访团每位师兄也对自己台湾参访的全程做了初步的总结与反省,惠空法师最后慈悲开示说,人在福中不知福非常可惜,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现有福报,跟随学诚法师、龙泉寺僧团好好学修,使我们生命得到提升。中午,我们带着慈光寺准备的精致午斋便当,离开慈光寺返回大陆。慈光寺,为我们台湾参访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返程路上,我的内心装着满满的感动,感动于慈光寺及各道场僧俗二众的用心与无微不至的关照,也感动于慈光寺及各道场僧众们的慈悲与愿力,同时也感动于他们真实的佛法修为。播撒一粒种子,提供一个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跟随龙泉寺僧团正在做的事情吧,给人希望也就是给自己希望,“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是否就是大家常说的自利利他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