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
现丈夫相,行菩萨行
——佛光山觉培法师座谈录

3月14日晚上七点半,在金光明寺一楼教室,参访团的女众居士与觉培法师进行了一场亲切的心灵对谈。上午法师做完报告后就提议,女众同修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专门交流一次。贤立法师也很赞同,就安排大家从外参访回来后,在金光明寺再次与觉培法师座谈。觉培法师很忙,而且平时主要在台北道场,但为了这场女众专场座谈,她处理完白天的工作后,又乘车赶到金光明寺与我们见面。法师的真诚勤勉令我们感动。
春夜沉沉,寺院寂寂,教室里却灯光明亮,笑语盈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觉培法师像拉家常一样和我们讲起了故事。
作为女众,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做到欢喜修行呢?法师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历史人物——胜鬘夫人。她是佛陀时代的杰出女性,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儿。贵为公主,胜鬘夫人追求的却是修行和觉悟。她开风气之先,在王宫教授子弟们学习——用法师的话来讲,就是最早办儿童班的人。胜鬘夫人是后来在家女众修行的典范,她通过积极的行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自古以来,佛教是最讲平等的,在修行成佛方面,没有种族、阶级、性别的限制。有一位安倍卡博士,本是印度的首陀罗种姓,后被英国人收养并送至英国读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受到现代西方文明熏陶的安倍卡重回印度后,担任了重要职位,他有感于自己的身份所遭遇的痛苦,呼吁社会阶级的平等,却没有响应。因为印度教的教义早已规定了人的属性。安倍卡博士找寻能真正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办法,后来发现佛教是最早也最彻底谈论平等的宗教。于是他大力提倡信仰佛教,可是因为触怒了印度社会的传统,最后遭人暗杀。在西方基督教,从来没有女性的主教,也没有女性主持弥撒。一位梵蒂冈主教曾来佛光山访问,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佛教的平等,尤其是男女的平等。正如星云长老所言,凡平等者必然伟大。佛陀所开创的佛教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因为它是人间的佛教,具有普遍平等的包容性。
在学佛修行方面,女众不能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是女身,比别人差。佛法的平等不是高喊口号,也不是否认现实,而是接纳自己的命运,并积极地创造自己的命运。在修行的道路上,女众更要不断超越自我局限,突破各种瓶颈,走出自己的天空!法师给我们分享了她成长和出家的经历,以此说明选择修行是选择了更积极的人生,决定出家是为了利益更多的人。法师在台湾一个很富裕的家庭长大,后来去阿根廷读书,并去法国留学。在出家以前,她已跑遍世界二十几个国家。从小法师就喜欢探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在大学时期先是接触西方哲学,后又倾心于老庄的清静无为,但当她看到南美许多悲惨的贫民和流浪儿时,却不忍心再追求独自寂静。她为流浪儿发送便当,做了许多慈善救济的善行,最后发现这样的世间善法无法究竟解决社会以及人心的问题。于是,法师开始转向佛法,走上了漫漫参学之路。她曾去旧金山专门修苦行的道场,在那里每天三点半起床,喝粥吃不到一粒完整的米,吃菜尝不到一片完整的菜叶——这里的米、菜都是捡别人不要的。而且晚上睡200人的大通铺,简直就像是合唱团!但是法师却很适应这种清苦的生活。这种适应带来的不是欢喜,而是反思——什么是真正的苦?她意识到:其实真正的苦是挑战自己的难处!所以,今生的修行不是自我安顿,因为这种方式对自己没有任何挑战,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后来当法师在法国遇到星云长老,终于发现了自己要走的修行之路:走向人间,行菩萨道!
法师引述《维摩诘经》的经文,说菩萨“行于非道”,通向佛道。每个人行于一切困难处,转烦恼为菩提,即能成为修行的道场。因此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是菩萨的净土。对于医生来说,医院就是他的净土;对于主妇来说,家庭就是她的净土。佛法就是如此活生生的,能够用于现实,落实于生活。这种积极的、人间的佛教,正是法师一直以来追寻的人生态度。当她决定跟随星云长老出家以后,她与尚不理解自己的父亲进行了长谈。面对父亲的种种疑问和担忧,法师表示:女孩子不是出嫁就是出家,出嫁顶多能给身边的几个人带来快乐,而出家却能给千千万万的人带去快乐!这种坦荡无私的人生观最终打动了父亲。而法师后来出色的弘法利生事业更令家人感到欣慰,尤其是母亲在往生前对她说,法师出家是最让她幸福的事情,因为几个子女都很富有,可是在病重的时候,再多的钱和营养品都没有用,只有佛法让她的心里感到很自在。
通过现身说法,觉培法师为我们展示了她选择人间佛教,广行菩萨道的心路历程。以此启发和鼓励女众同修,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面对佛法,面对人生。正如上午问答交流时法师所说,佛光山的比丘尼法师常常忘记自己是女众,心里没有性别,只有佛教。“在佛光山,女众当男众用,男众当超人用。所以,各位女众一定要有志气,要像大丈夫,像菩萨!”

觉培法师的坦诚分享让大家很受触动,也很希望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和法师一起交流探讨。该从何说起呢?金光明寺法师的善巧安排创造了这个因缘:法师们准备好了一个“签筒”,里面是写着不同法语的铅笔,远看就像是一把红头竹签。签筒顺序传到每个人手里,一人抽取一支铅笔。觉培法师问:“大家手里的笔上写的是什么?看到法语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惊叹,似乎每个人抽到的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同修们按捺不住欣喜,站起来分享属于自己的法语。有同修抽到的铅笔上端写着“坚持”两个字,下面的一行话是:“面对问题不要退缩”。这让她很感慨,因为今天她正为了准备写当天博文的事情而犯难呢——平时不喜欢写文章,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心里就想打退堂鼓;可是这句话似乎在鼓励她要突破自我,坚持承担!另一位同修抽到的是“随缘”,下面的法语是“不知道的乐趣”。以前每当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时,她的心里不由自主地会紧张,看到这句法语,她忽然领悟:原来对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当成一种乐趣!这不就是一种学习的心态吗?从紧张到学习,内心自然会放松而快乐了。听到两位同修的分享,法师很随喜。还有一位同修分享说,她抽到的是“大愿”,法语是“愿心的升华”。感觉也很相应。因为自己的心量比较小,愿力也不够,所以正在想怎样才能发大愿,恰巧就抽到了这支铅笔。同修进一步请教法师:该怎样发起大愿,并能够落实愿心呢?法师传递了自己的经验:一是修行不能离众,要为大众服务,在服务中看到别人的苦难和需要,才能启发我们的愿心。所以不能离群独修;二是要跟紧善知识。当自己想懈怠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师长都那么精进忙碌,怎敢懈怠呢?所以修行的环境很重要!
真如师父所说,有愿就有缘,我们有什么欠缺、有什么希求,佛菩萨就会安排最适合的因缘来启发我们。除了想要澄清个人的困惑,也有同修对学佛小组的问题很上心,她请教了觉培法师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自己是一名讲师,在带动学佛小组时经常会遇到年轻女居士陷入是否婚恋的纠结之中,而她不知该从佛法的角度引导还是从世间法的角度劝慰,怎样才能让大家学得既快乐又不会轮回呢?法师对此的回答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出家啊,人出家了心没出家,在僧团里也会出问题的。对感情的问题躲避不是办法,躲避只是拒绝因缘,并没有用智慧去转化。出家和出嫁不能绝对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就看你现在处在哪个阶段。如果你能把丰富的感情用在更多人身上,像活泼的水源一样,出家也很好;有的人觉得我只想对一个人好,这个人一定要属于我,那她可能比较适合成家。所以每个人这一生都有自己的考试卷,今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下一生还要继续解答。也有年轻人向我请教这类问题,我会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对于感情的成熟度如何。不要只看对方的优点,要看缺点,你能接受他的缺点,才是成熟的感情。其实真正把感情看透了,它自然会升华。佛光山的人都很开心——在佛光山有两件事不能乱猜,一个是年龄,一个是学历。法师们都会比他们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很多服务的义工,也许他以前是将军啊,教授啊,却给大家开车,打扫卫生,因为在为人服务中感到了快乐。所以,永远从别人的需要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困难和挑战就去学习,这样人生就充满了欢喜。
法师圆融豁达的心态对我们启发颇多,记得师父在回答网友留言时也说到,佛教并不否认感情,而是会将自私的情爱扩大、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所以,无论选择哪种人生道路,利他永远是通往快乐的唯一方向。
这场女众专场座谈也让不少同修关注起女众修行的先天“缺陷”问题。有人问,怎样才能不再造作感得女身的因?法师引用了《维摩诘经》的一段公案:天女散花时,所有的花落到菩萨身上都会自然掉落,可是落在舍利弗尊者身上的花却拍不掉,这让尊者很尴尬。当他对天女表示出轻视之意后,天女说:“我不认为菩萨有男女之别啊!”这段公案说明,我们的色身是不究竟的,而法身慧命却没有男女之别。如何迈向觉悟成佛之道,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可是往往轻视女众的恰恰是女众自己。又有人问,女众容易注重细节,喜欢钻牛角尖,如何超越?法师答:“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她举了佛光山永固(音)法师的故事来说明。有段时间永固法师出现了烦恼,向星云长老诉说,等她说完,长老说,你讲的都有道理,但是少了一个字——于是在空中写了一个“大”字。并告诉她:“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好的一半,坏的一半;善的一半,恶的一半;光明的一半,黑暗的一半。如果你只要好的、善的、光明的一半,那你的人生就是残缺的世界!”所以追求过度完美的人,烦恼也很多。对这个世界要了知、接纳、包容,当大家个性都很多的时候怎么办?要有共同的目标——为了佛教!为了佛教而相互包容,这也是修行。
法师又讲了另一位佛光山法师的故事,以此说明欢喜心的重要。有位永超(音)法师在出家前经过三年考核都没通过,他很沮丧地问长老,为什么不同意他出家,难道他真的很差吗?长老对他说,你最大的毛病是没有笑容。没有笑容说明心里没有法喜,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去引导别人学佛呢?觉培法师说,如果你没有笑容,就要问自己,我心里哪儿还不够柔软?我为什么没有法喜?法师鼓励大家:“让别人从你身上看到欢喜,就是最好的弘法;用欢喜的心感染别人,就是最好的说法者!”
觉培法师的经验传递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法师又特意给每个人赠送了封面写有“幸福与安乐”长老题字的笔记本;云丹师兄则代表贤立法师及参访团送给觉培法师一套博客书和两盒茶叶。法师给我们留了她的名片,并谦逊地表示:“以后如果有需要我服务的地方,我义务为大家跑腿!”我们再次用掌声表达谢意,也期待未来更加殊胜的因缘。

台湾之行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人间佛教的发展盛况,也欣赏到众多比丘尼法师的精神风采。她们年轻、干练、亲和、大气,无论在哪个团体,无论承担的是什么事业,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充满了弘法利生的热情,充满了弘扬佛教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广行菩萨道的大愿大行,让我们深受启发和策励。
在龙泉寺,师父一直在鼓励我们发菩提心,要为了中国的佛教、民族和社会乃至世界的和平去发心、修行和奉献。大乘佛教的精神在师父的把握下,也必会适应时代因缘、社会土壤,落地生根,花果累累。而每一个女众居士,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树立志向,超越自我,将自己有限的个人能力投入到无限宽广的佛法事业中,在利他奉献的人生里体会真正的快乐,将佛法的欢喜带到每个有缘人身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