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教育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二 :
从凡夫到成佛,需要如何修持呢?仅仅是造善业就可以了吗?
业的四条原理是总的,别的简单来讲,也就是平常我们佛教里说的最基本的“十善业”。“十善业”就不细说了,这里说一些概念。十善业其实符合各国法律。
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佛教里面主要说不杀人等;“不偷盗”,这个各国都不允许;“不妄语”,不说假话,这在西方也是很忌讳的;“不邪淫”,这就是杜绝夫妻以外的其他不正当男女关系。在语当中又有四种业,一是“妄语”,说谎话;第二是“绮语”,就是说一些无意义的话;“恶口”,开口骂人,意思就是说话很粗;“离间”,我对你说他的坏话、我对他说你的坏话。实际上,这个特别人性化,我们根据这个去做的话,家庭幸福、学业成就、事业圆满。 “意业 ”还有三种,贪、嗔、痴,这个比较深,就不细说了。“身三语四意三”,身业有三种、语业有四种、意业有三种,这就是“十善业”。造十种善业就会让我们怎么样?作为一个人,可以生活得越来越幸福美满。
进一步说,单单有这些就行了吗?如果要想从凡夫往佛地去走,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们这里只是探讨佛陀的教理、教义,要进一步去行持,佛陀就告诉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只行这十善业,我们只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人、非常幸福的人,并且我们在死后会升到人、天界去,享受各种天福。但佛陀告诉我们,单单这样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他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跟他一样,在这种情况之下、或者说在这种前提之下,只是得到人天的这种安乐,远远不够,需要超越它。我们知道,从一个东西超越另一个东西,你绝对要放弃它,不放弃绝对超不过。比如我们想从大学讲师的角色晋升到副教授、教授,必须把讲师的这个身份、头衔去掉,或者说从副教授到教授,必须得把副教授的头衔给去掉,你才能晋升到教授的位置。其实,这完全是一个道理。要想更深入,必须得从眼前的走过去,不能够停留在这里,我们只是按照这十条善业去行持的话,那么我们就停留在这里了,永远上不去。
贪嗔导致堕落三恶道
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虽然能够得到人和天的快乐,但是我们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难免有时候不小心会做一些坏事,就会堕落到不好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佛教给它命名为“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有人会问:“人怎么会堕落到这种生命状态?怎么会堕落到地狱的状态呢?怎么会堕落到饿鬼的状态呢?怎么会堕落到畜牲的状态呢?”由于这些已经超越了我们目前所知的范围了,我们不容易了解,必须要通过接下来要说的东西才能够知道、了解。
实际上,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饿鬼是贪的来源,就是没有东西吃,非常饥渴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在人间有吗?有!是不是?比如说我们看到法国桥下,虽然法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桥下很穷的人也有,生活很艰苦。我一直在观察,还有很多其他现象。
嗔心就是地狱的状态,就是别人两句话不对,我们就气愤地不得了,甚至想要把他怎么怎么样。就是说,内心当中非常恶毒,这就是嗔的状态。这在佛教看来,就是地狱的种子。这种心念就会让我们往地狱的生命层次去走。也不是说有一个有形有象的地狱给你,实际上就是我们业感而成的。当我们的这个业造到这个程度的时候,眼前自然出现这么一个环境。比如,我们此刻坐在里昂二大这个教室里面,这个环境很不错。但是另外一群人就不一定了,他们在桥底下生活,没吃没喝没穿的。都是在同一个法国,能一样吗?业力不可思议,这就是其作用所在。它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尽在人间,都能够看到!
今天我看到一个,美国精神科医师霍金斯博士,他研究人的正能量,发现一个人的心态好的话,心态善良,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就会上升。他是有数据的,不是凭空说的,会上升200、500个指数。你越是抱着良好的心态,越是抱着关怀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希望他人快乐的心,那个幸福指数是逐步上升。所以,三恶道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有没有。当我们造的那种不善良的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这里就不说那么多了,说多了我们的心就要沉了。
去掉我执才能彻底解脱
佛陀说有三苦、六苦和八苦,人生充满了各种苦,并不究竟,所以要超越它,超越它才能够解决。那这个苦到底从何而来呢?苦的因是什么呢?佛陀就去寻找。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暇满人生难得。人一生活一百年,姑且把它看作一百年,现在很多突发状况死的太多了,一天一天在减少。最终佛陀发现导致我们痛苦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对我的执著,叫“我执”,也就是说对实际的情况不了解,把实际的情况看成颠倒的状态。也就是说,实际这不是一块表(法师拿起自己的表作譬喻),结果我把它看成一块表,当表消失的时候,我就会失眠。佛陀就告诉我们,这根本就不是一块表,它只是产生表的作用而已,你不必把它看成一块实实在在的表。因为一看成实实在在的表,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执著,这种执著叫我执。对法的执著也会产生我执,叫做法我执,产生这个执著,佛陀就把它看作是苦。比如说欧洲生活非常安逸,这是来自于过去世、前半生大家积累的善业,所以各种物质生活条件都很好。但这只是人天道,并没有超越我刚才说的这个状态。
那能不能破掉我执呢?佛陀就开始思考,最后发现是可以把我执去掉。把我执去掉就能彻底解脱,这叫灭谛。那到底应该怎么修?现在就跟大家谈谈修的过程。佛陀告诉我们既然这么苦了,就要放下。佛教教理里面就告诉我们要放下眼前的这种叫小恩小惠小利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在公司里如果能得到一千万的项目,我们甘愿要五十万的吗?我想没有一个人会想,那我就要五十万的吧。这就是人的天性,就想要最好,与生俱来的,这是自动的、天然的,不需要外在的压力和外在的条件、因缘来促成,自然就想要这个。这就告诉我们,眼前这些都是苦的,所以要处理,不要拘泥在这上面。佛陀告诉我们要放弃眼前的这些小恩小惠的东西。这就要出离刚才说的那种六道的状态。要出离它,那该怎么修呢?就要修解脱之道。解脱之道比刚才就要更高一点了,就是不单单想着十善了,要遵守更多达到解脱之路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办法才能解脱三界六道的轮回,不然的话太苦了。
举几个例子,生老病死,在佛陀的概念当中,这个苦是可以超越的。但我们说人类五千年了,都没有超越,我们能超越吗?可以的。再一个,比如说爱别离、求不得。亲人往往都要离别,对吧?因为我们要工作、要上学,这叫爱别离。求不得,自己想要的往往得不到。你不可能现在都得到,除非你的生命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我们就会得到。进一步来说,从前生后世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也有,比如说我们学习成绩很好,后来成绩突然又下去了。当我们学习成绩很好的时候,我们会执著我们的好,会觉得别人不如我们,我们会觉得我是不错的,在内心当中就会有这种执取。当我们成绩突然不好的时候,我们接受不了。当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做到高位时,突然犯了某种错误被拉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受不了。在佛陀看来,这些也都是苦。
还有怨亲无定的过患,这更是不可思议了。怨亲无定是说今生你的亲人,过去生不一定是你的亲人,也有可能就是杀害你的人。因为他前生杀害了你,欠你的,所以他今生要还你。不管你提出怎样的要求,他都会满你的愿。为什么?欠你的。当然我说的这是一个不好的缘,也有好的缘,是来报恩的。比如过去生你曾经无私地为父母奉献,这一生父母就是无怨无悔,就是要供我女儿上学,要供我儿子上里昂大学,卖血我也愿意。这就是过去世我们对他们的付出而导致的。这就叫怨亲无定。有可能过去生彼此是冤家,但也有可能是亲人。大家彼此互相欠对方,这个已经超越人间的伦理,已经进入佛教伦理、无限生命的伦理了。
任运发菩提心则进入圣位
所以,佛陀要我们超越它,因为它最终会导致我们受苦。这种生命状态不太究竟,不太环保,副作用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说我付出很多,最终只能得到一点点的回报。所以,佛陀要我们超越它,最终不仅仅是自己解脱,还要希望别人解脱。也只有这样,佛陀告诉我们才能真正、迅速地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成就一个觉悟了的人、达到自觉觉他、自他圆满的状态。因此,一定要发无我利他的慈悲之心。到此已经进入三大阿僧祇劫的第一阶段,第一个年份,第一天,到这个时候,这就是发任运无造作的菩提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进入到菩萨的行列,不再是凡夫了。现在,我们还是凡夫,但只要发了这个菩提之心,就不是凡夫了,就进入贤位了。
进入贤位后,下一个阶段就是资粮道,就是累积资粮的时候。换句话说,累积资粮就是“赚钱”的时候。只有“赚钱”,我们才能远行。进入资粮道的时候,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的三种状态,也就是说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这四种状态。
资粮道、加行道的修持
四念住是什么呢?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有这四念住去修持,然后进入四正勤。四正勤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勤是个精进的状态,就是“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状态。四神足中的神足就是如意足,就是非常自在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放下、自在的意思。有四个状态:“欲、勤、心、观”。但要想再往前走,还要把这个给舍了。所谓舍,不是不拥有,这个舍不是舍掉,不要了。就好比作了副教授不是要把你的讲师身份丢失了,而是放弃对眼前讲师的执著心,才能升到副教授。如果你满足了,你都不用再继续上进了,所以副教授永远都得不到,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从资粮道再进入到加行道。资粮道在佛教里面相应的是闻思空性。进入到加行道之后,要修几点:一成是“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是一个条件,就是从暖位到顶位到世第一法;然后还有一条就是“五根五力、七觉支”,通过这几条往上去努力。五根是哪五根呢?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哪五力呢?也是信、进、念、定、慧,只是后面的力与根换一下。通过五根五力的修持进入世第一法。所谓世第一法,就是说凡夫与圣人的区别从此开始,也就是说世第一法再上来就是圣人。世第一法以下就是凡夫。所以,进入资粮道的时候就是贤人,到世第一法之后就是圣人,圣人在佛教里面叫登地菩萨。
由十地菩萨最终到佛地
进入登地菩萨之后就有十地菩萨的说法。到登地菩萨就是圣人了。圣人是什么状态呢?不光是出家人称圣人,即使是在家人,只要你到了登地菩萨,你就是圣人。这十地是什么状态?第一地是欢喜地,初登欢喜地,就是非常欢喜,从来没有这么欢喜过。那你想要不想要?我想没有人不想要欢喜,没有人不想欢喜。第二地是离垢地,第三地是发光地,看词就可以知道这个状态,离垢地是所有的污垢、肮脏的东西全部没有了,第三地就开始发光了。第四地,焰慧地,这种光像火焰一样,越来越剧烈,但不烧人,非常柔和。第五地,极难胜地。第六地,现前地;第七地,远行地;第八地,不动地,八地菩萨境界极高;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最后,一分生相无明破了之后就是佛地,也就是说彻底成为一个圆满的人,觉悟了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最后就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你说我不想要做佛,但你想要最圆满的状态吗?你觉得什么状态最好?那个最好的状态,离佛的状态还很远。
从凡夫到成佛,或者说从一个痛苦的人或有一些痛苦、一些快乐的人如何达到非常快乐、没有副作用的圆满快乐的人?通过学习、修行佛教的教理教义决定可以达到,并且是没有任何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