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养慧 颐养天年”—— 记2014年重阳论坛

标签:
仁爱慈善 |
分类: 慈善文教 |
——
“颐”,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研究颐养之道,在于自食其力。
周梅阿姨,是四和仁爱项目的骨干义工,今年已
李岚屏阿姨,是贤信法师的母亲,她与周梅阿姨一样有着充实的晚年生活。阿姨上边要照顾90岁的老妈,下边要照顾小孙女,同时还参与了仁爱基金会主办的“仁爱心栈”奉送爱心粥、
阿姨说,现在有一种说法:“拼命锻炼的是怕死队的,沿墙根儿晒太阳的是等死队的”,说的就是一般老年人比较常见的情况。但是,如果老年人的心灵能够有所归依,就会有另一番景象。阿姨还把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为:“夕阳无限好,前途更光明”,精彩的发言博得场下观众阵阵掌声。
衔梅教授,任职于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社文委)驻会专家,有多年文化践行经验。
衔梅教授说,他去年就参加了首届重阳论坛,今年再次来到龙泉寺,来到西跨院,在这么大一个开放的空间,还能感受到缕缕花香、沉香沁入心脾,感到很有福报。同时也对此次论坛台前幕后忙碌的义工们表示感谢。希望老年人在此可以渡过一个相会相聚、跟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想法的快乐的节日。
对于关爱老年人的工作,衔梅教授介绍说:我所在的社文委,主要职责是带领团队进入社区,为大家送去公益的咨询和服务。其中很大一块工作是敬老工作。工作中一个感受是:老人们关注的不是我们如何去敬他,而是他能做什么,能干什么,一是他能为社会为家人做什么,二是能为自己做什么。他为自己所做的,也就是他的希望所在。
无论什么样的种族、宗教、文化,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利他。老人们能够打理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庄严自己,就是利他。
随后,教授又引经据典,对本次论坛的主题“以福养慧
有观众向教授提问: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不再认可四世同堂等传统的价值观,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衔梅教授:首先,一个社会学的基本认识是:维系一个社会、一个族群要靠两条线,一条是法律,一条是道德。法律只是底线,而道德远高于法律。其次,四世同堂、和睦相处的现象在城市已近于绝迹,在农村稍好一些。
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这个教育问题又是渠道和理念的问题。理念方面,我们传统上讲的“五伦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维持着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秩序,是被人们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价值观我们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用了。
谈起教育形式,有三个渠道,一是家庭教育体系(私塾教育),二是国民教育体系(官学),三是社会教育体系(学徒制度);现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伦方面的教育基本没有了。我们走进社区时发现,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也意识到这一点危险,想把他们的孩子交给学校来教育,但学校没有人伦规范方面的课。
可喜的是,我们国学的底子还在,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儒家的无私,殊途同归,都是讲的同一个事情。相信未来的一代一代的人会把我们过去丢失掉的东西慢慢都找回来。
王芳女士,仁爱基金会四和仁爱社区关怀项目的志愿者。
王芳介绍说:四和仁爱“百岁人生”项目的发起,是源自于基金会的导师——学诚大和尚的两次开示。一次是在2013年正月十五,基金会的秘书长长王卫老师,在寺里遇到师父,师父说,你们可以给百岁老人过生日,做关怀。之后,四和仁爱项目组就开始撰写策划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寻访百岁老人。2013年9月4日,走进百岁老人桂奶奶家做关怀。在第一届重阳论坛上,播放了看望桂奶奶的视频《百岁花盛开》。
2013年10月底,师父又给基金会涂理事长发短信:有一个建议,可否找一百个百岁老人,基金会每个星期或十天,去慰问一位老人,并送去一份慰问品,同时听他讲故事,回来做整理,可发在博客与网站上,栏目就叫做“百岁老人的故事”。于是,在2013年11月29日,王璐、陈芳等志愿者,来到了朝阳区垂杨柳西里社区,看望百岁老人赵爷爷。由此撰写了第一位百岁老人的博文《安守平凡
到目前为止,项目组已看望了6位百岁老人,发表了6篇博文,从老人们身上,发掘出了丰富的人生宝藏。志愿者们从费尽周折,寻访百岁老人,到走近百岁老人的身边,最深的体会是这些老人都是如此的心胸豁达,平静如水。
王芳女士还介绍了四和仁爱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四和仁爱的工作主要分两项:一是慰问百岁老人,收集老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以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做社区空巢老人的入户关怀。未来,我们要把这种关怀放大到社区,与社区联合起来;同时,我们也希望走进学校,让孩子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另外,王芳还介绍了志愿者参与四和仁爱工作的方式,希望更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进来。
主讲嘉宾合影
一位现场观众说,刚才在基金会志愿者的安排下,我太太第一次为我母亲洗脚,我相信我母亲一定很感动。家庭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婆媳关系问题,想听听嘉宾对婆媳关系的观点。
另一位观众问贤健法师,敬老需要真诚心,什么才是真诚心,怎样做才是真诚心?
贤健法师:以婆媳关系为例。我发现在家庭中,这实际上是一个定位问题。我们要思考一下,自己在家庭成员中是什么角色?有什么义务?婆婆应该把儿媳看成自己的亲女儿,儿媳应该把婆婆看成自己的亲妈,做丈夫的应该学会“和稀泥”。比如说:做丈夫的,在母亲生日的时候应该主动拿钱让妻子买礼品送给婆婆;在太太生日的时候,应该主动提醒母亲来关心儿媳。婆婆真心真意的把儿媳看成自己的女儿,儿媳真心真意的把婆婆看成自己的妈妈,这样的婆媳关系一定会好。
最后,贤健法师介绍了他对解决老龄问题的观点:“人老心不老,幸福要有三宝”。人的身体会衰老,但心不会衰老。老年人的心灵仍然可以回归童年时代,变得单纯、善良。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佛法,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佛法里面,会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老年时期的健康问题、孤独问题。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幸福快乐,老年最需要的是健康和不寂寞。心灵的充实需要有信仰,所以要学习佛法。比如我们眼前这颗银杏树,有谁能比它更老?它已经一千岁了,但是它依然绿叶常青,而且硕果累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停地在吸收阳光雨露。对于我们来讲,我们的生命,需要佛法的甘露和阳光。
法师精彩的发言,为此次论坛画下完美的句号。以重阳论坛为契机,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关爱必将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也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希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