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一:凡夫与佛(二)

(2014-10-05 18:42:12)
标签:

佛学

佛教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一:

 

凡夫与佛(二)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一:凡夫与佛(二)


在讲座的开头,悟光法师以佛教与我们个人的关系切入,大家都听得兴致盎然。那么,从薄地凡夫到圆满佛陀,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呢?


佛是究竟圆满的人


要谈凡夫与佛,首先就想到凡夫是谁,佛又是谁这个问题。刚才说那一段的前提,是我想把凡夫与佛拉近关系,凡夫与佛之间更能保持一种亲切感,我们就容易进入状态。


谈到凡夫,谈到佛,这就是两个概念。佛是什么概念呢?相关的经典告诉我们,佛陀有非常多的功德,这些功德是说之不尽的。佛典里说,佛的这些功德,可以说是无数劫都不能说尽。在此,我们做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简短说明。佛陀,翻译成中文就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自己觉悟了,也能够让别人觉悟,自他都能够觉悟圆满,是一个达到圆满状态的人。佛的定位首先是人,不是神,这就是佛教很独特的一点。佛陀,他就是一个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出生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65年。就是这么一个人,通过学习,悟道成佛,也就是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状态的人。这个完美状态,可以说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心中的偶像——你所想要的、你所向往的东西,佛陀全部具足。


总说佛陀的功德


为什么要说凡夫与佛?首先,因为我向往像佛那样,因为佛具有我向往的东西——他成就佛道之后,就具有了刚才说到的所有功德。我们想要的,我们目前脑子里所能想象到的,他都具备。其次,他愿意帮助每一个人也达到他这种完美的状态,他有这种心愿。他愿意说:“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我一样。”再一个,佛陀也有这个能力。有些时候,有的人有点本事,但是他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他。比如说他自己是做董事长的,但他没有能力把我也变成董事长。我如果变成董事长,那他不是要下台了?但佛陀则不是这样,他有能力把我们变成跟他一样,他不会下台,“佛佛道同,诸法一味”。到最后,我们和佛陀之间,最纯粹、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出现了,他就要消失了。有一个词叫“和光同尘”,就是这个意思。不会因为你的出现,你的灯更亮,我的灯就灭了。


    这就是佛陀的状态,就是说他有能力来帮助每一位,而且不分爱恨亲疏。不是说你是我的亲人,咱们俩关系比较好,我就帮助你;你是我的仇人,那我就离你而去,或者是你先等等,我先帮他,再帮你……不是,佛陀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人在他内心之中都是平等的,只要你需要帮助,他即刻就能帮助你,这就是佛陀的状态。

佛陀身语意业功德


这是总体的,再说一些个别的。比如说,佛陀的身相非常庄严。我们去到寺庙里面,包括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我们都可以知道,佛陀的身相特别庄严。也就是说,法国人看佛陀相像法国人,中国人看佛陀相像中国人,美国人看佛陀像美国人,非洲人看佛陀相像非洲人——就是这么一个身相的状态。因为他有三身,法、报、化三身。也就是说,比如说我们想让自己长相庄严,佛法里边就能够找到这个方法,并且是非常保险的方法,没有副作用。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一:凡夫与佛(二)


佛陀还有语功德。佛经里面讲:“佛依一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在讲法的时候,他能善巧地把握每一个众生的心性,能够在每个人当前能够接受的状态下,给予他最需要的,这就是佛陀的语功德。也就是说,佛一开始讲法,下面就有人转动心了。个人的心就因为佛陀的声音、佛陀所讲的内容而感动、转心,心里感觉:“哦,讲的真是有道理,我应该这样学,我应该这样做。”进一步,就是当下大悟。所以在佛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是佛陀讲法的时候,下边听的人就大彻大悟了,或是证得阿罗汉,或是证得八地菩萨的境界,甚至还有证得十地菩萨的。这些就是佛陀的语功德。


佛陀的意功德有两个,悲和智。悲就是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是什么意思?给一切众生快乐。佛陀所拥有的所有快乐,他都希望给每一个众生,绝不保留。不是因为说,这个好东西,这个宝石、钻石、黄金首饰,我绝对要藏好它,锁在箱子里,放到保险柜,不给他。佛陀绝不是这样的。只要佛陀感觉、知道这是快乐的,能够让众生快乐,佛陀一定给他。悲呢,悲能拔苦,佛陀看到众生的痛苦,非常多的苦,他希望去掉众生所有的痛苦。他是希望让众生的苦都不要有,能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就是慈悲。慈悲是任运无间地希望去掉一切众生的痛苦,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任运无间,就是说不会间断,不会说“我这会儿有点忙,对不起”,不会说“我这会儿要睡觉了,我要休息了”。佛教里边有一句话:“专心依仰,必无不救。”

  

    还有智功德。智功德是佛陀对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大宇宙、小宇宙、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困惑、一切问题,佛陀都如观掌中的庵摩洛果,看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对不会说是有含糊的时候。那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说佛陀是万能的吗?告诉大家,佛陀不是万能的。佛陀不能够创造一切,所有需要创造的,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自己去努力。佛陀是全知的,他不管什么事情,他都如观掌中的庵摩洛果,非常清楚,但不万能。他万能的话,刚才谈到佛陀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一切众生不要有苦,那我们现在不是都没有苦了,天天快乐,是吗?我看我有的时候也挺苦的,是不是?说明佛陀并不是万能,但佛陀是全知的。其实佛陀的智慧,是能洞察世间的一切,也就是说全知的意思。我们的疑惑,我们的悲伤,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种种困惑,到他这个境界就一切明朗,全然清楚了。以上讲的就是佛陀身语意的功德。如果再广说佛陀的功德,就如之前所谈到的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佛的状态。

凡夫走成佛之路的必要性


凡夫呢,凡夫是什么状态?凡夫就是在没有成就佛陀之前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什么样一个情况,我知道我就是一个凡夫,离佛的境界还是有一段很远的距离。而佛就是从凡夫、从人成就、走出来的,走向这么一个完美的人的状态,那我要不要成佛?我想,凡是懂得这个理论的人,他都会往这方面思考,甚至他会说,那既然佛是这么好的一个人,那我也想成为他,或者说他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等等,甚至说他是我的偶像。但是佛教不讲偶像崇拜。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一:凡夫与佛(二)


那我们要如何走这条路呢?在佛教教理里面谈到,从凡夫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是印度的时间概念,意思就是特别长、特别长。三大阿僧祇劫,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几十亿年这种时间长度,具体的算数在这里就不跟大家分析。三大阿僧祇劫简单地可以这样说,但其实广开来说是非常长的,可以说是无量阿僧祇劫。就是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还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而在我们要从凡夫到发菩提心,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听到这儿,我们会说,刚才还说我跟佛好像是那么近的距离,现在怎么又变得这么远呢?好像又没有希望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阶段性的目标,对不对?今天或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追求某一个目标,或以某一个人作为我们仰望的对象,可能是你的导师、一位明星、一位企业家等等,可能都是我们觉得想追求的。但成佛,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怎么办呢? 


实际上,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谈了这个问题,问题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我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的问题。怎么说呢?比如我们在座的,如果你生活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好的那种,你会觉得时间很长吗?我们会觉得,太短了,再给我延长一点吧,这种日子过得太幸福了。或者说学习,当我们学进去之后,觉得这种学习太有味道了,一坐两小时,下课铃响了都不知道。当我们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时间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反而觉得时间太短了,应该给我延长一下,这样才更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时间长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我在往这个方向行走,因为越往这个方向走,物质、心理以及显现在外的生活越来越好,生命的层次越来越高,这些谁不想要呢?对不对?没有人不想要。不管学业、事业、家庭,没有人不想更好、更完美,佛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去努力,就是在一点一点在趋向完美。


第一步为皈依佛门


所以在走这条凡夫与佛的道路时,佛教教典里告诉我们,首先要皈依佛门。就是要有一个仪式,就如甲方、乙方签合同一样,我已经了解佛陀有这么大的功德,他所具备的都是我想要的,那我就向他学习,就如我们在高校里寻找导师一样,这个导师与我相应,我跟着他学,我想拥有他的全部优点,跟他一模一样。所以首先我要皈依,就是订一个自己跟佛陀的生命契约,这个契约不只是签这一世的合同,虽然在皈依仪式中会告诉我们就是这一生,但如同我们刚才所说的——成佛的时间这么长,那实际是生生世世的契约。当然,这里还有个前提,就是无限生命的问题,这个在今天就没办法跟大家广说了。在这方面呢,大家可以回去看看网络上、查一下“无限生命”“前世催眠”等等,有很多的资料。包括你们身边的长辈们,他们见到的一些现象啊,也应该是很多的,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首先要有皈依,这是进入佛法的殿堂,也就是我作为凡夫到成佛的第一步,要从这儿入门。那皈依谁呢?皈依佛法僧三宝。佛就是佛陀;法,就是佛陀所说的教理、教义;僧,就是追随佛陀的这些弟子们。但需要指出的是,僧有两种概念,待会儿会跟大家谈到。

最基本的法:业果法则


皈依了之后,佛陀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也就是说,皈依佛陀并不是说,皈依你就全靠你了,把我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皈依了以后,必须得去研究、了解、学习、践行佛陀所讲的教理教义,才能最后达到跟他一样的状态。这是说,皈依佛必须得学习佛所讲的法。最基本的法,有一个原理叫做“业果法则”,就是业感果的一个道理。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一:凡夫与佛(二)


谈到“业”,又是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是“业”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心里想的、嘴里说的、肢体的动作、身体的行为,佛教里叫身、口、意,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嘴里在说什么、我们身体在行什么、在做什么,就是在造业。比如说,今天你们来这里,你们心里想,有这么一个讲座,然后嘴里会说一说,然后身体就来了,这就是身、口、意造业。也就是说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候、刹那无间都在造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就会让我们越来越幸福、越来越让我们达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当然反过来说,恶业会让我们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懊恼、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悲伤、越来越凄凉。就是这么一个原理,实际上非常简单。


业果的道理有四大原则:业决定一切,业未造不遇,业已造不失,业增长广大。

第一个原则就是“业决定一切”。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生或者这一生的前半生中,你曾经努力过的结果,如果没有,你是得不到的。就如我们今天在里昂二大或者是里昂三大、里昂一大等上学一样,都是你前半生努力而来的一样。“业未造不遇”,我们没有努力,是不会遇到这个好事的,我们没有努力,就不会来到里昂这个地方上学。“业所造不失”,当我们努力了,我们必定会在这里上学。最后一个是“业增长广大”,我们造了这个业,我们在内心当中一直去串习、去思维它,这个业就会越来越重。就如同母忆子一样,当我们远行、在法国的时候,母亲会经常思念我们,如果一直在思念,这种思念的心情会一直增加,像滚雪球一样一直在增长广大。同理,你可以把这种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能通的,这四条原则都是如此。


法师酣畅淋漓的开示,如同在寺里上课一样,全场寂然无声,专注聆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