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27: 佛教的社会作用(上)

(2014-03-17 08:21:10)
标签:

佛教文化

感悟人生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佛教的社会作用(上)

    离开圣家族教堂,我们立即赶赴庞培法布拉大学,贤清法师将在那里作一个题为《佛教的社会作用》的讲座。这次讲座,校方将支付给法师讲课费用,是一次非常正式的学术讲座。

nEO_IMG_庞培法布拉大学校园

庞培法布拉大学校园

 

nEO_IMG_宽敞明亮的教室

宽敞明亮的教室

nEO_IMG_干净整洁的走廊

干净整洁的走廊

nEO_IMG_见面礼

见面礼

 

讲座前的插曲

    庞培法布拉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成立于1990年,为欧洲发展最迅速的大学之一。庞培法布拉大学出色的各项学术指标,使之成为西班牙大学教育的典范。

    负责为我们联系讲座的Manel Ollé先生,是庞培法布拉大学中国研究硕士专业负责人、现当代中国历史文化课教师、亚洲电影研究生课程负责人,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做过访问学者。很遗憾的是,Manel Ollé先生今天有事不能来,但他特地委托了另一位老师——佛学研究专家Ramon N.Prats教授来接待我们,并主持今天的讲座。

     进入庞培法布拉大学,映入眼帘的建筑方方正正,非常严整,基本色调是青灰,使步入校园的人可以很快沉静下来。何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用军营改装的校区。校园中间是开阔、平整的青砖铺地的中庭,四面围绕的是教学楼,面向中庭的一面都是玻璃幕墙,增加了活泼和开放的大学气氛。走在中庭,每一个教室都清晰可见,看到我们这一队以出家法师为首的中国人走进来,正在上课的教授和学生都被吸引住了,集体转头从窗中看我们,法师也自在地冲他们挥手致意。

    Ramon N.Prats教授已在中庭等待,看到我们立即迎了上来。教授是一位风度颇佳的中年学者,面容和善。何莹告诉我们,这位教授对藏传佛教很有研究。令我们意外的是,教授看到法师就热情地用中文说:“你好!”法师也热情地和教授握手,递上名片以及事先准备的礼物。收到法师的礼物,教授欢喜地:“谢谢你!很好!”标准的中文发音令我们倍感亲切。

    教授迅速把我们带到讲座现场。这是一间宽敞而明亮的阶梯教室,听众已在座位上等候了,其中有不少外国人,从外表来看,既有学生,也有老师。还有几位,是昨天在巴塞罗那自由大学听过法师讲座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也“追”了过来,继续聆听佛法讲座。

nEO_IMG_教授开场白

教授开场白

 

nEO_IMG_看龙泉寺介绍视频

看龙泉寺介绍视频

nEO_IMG_法师讲座

法师讲座


佛教最初是不是宗教

    教授做过开场白之后,教育组的同学首先为大家播放介绍龙泉寺的视频——《一个美国人眼中的龙泉寺》,之后贤清法师就正式开始了演讲,具体辑录如下: 

    今天上午,我为大家分享的讲座的题目是“佛教的社会作用”。鉴于所学尚浅,自我感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我想在大的主题框架里面,就佛教本身的宗教性分享个人的一些思考。在目前人们普遍的认识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外两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所以在这样一个传统的、为大家普遍所公认的观点里面,佛教是一个宗教,这点是没有疑问的。现在,我们就要去探讨一下佛教的宗教性,来看一看,佛教最初是不是一种宗教?如果佛教最初不是宗教的话,那么它宗教化的过程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去看待它的本质。

    大家知道,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时期是比较重要,一直被我们后人所怀念,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在此期间,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都经历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之所以一直为后人长久地怀念,这个时期之所以能够留下诸多的经典一直为后人所关注,其背后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无论是老子还是释迦牟尼佛,都对他们之前的文化做了很深的反思,对之前的各种信仰以及神的特质做了审慎的探究,在这个基础上肯定、挖掘了人性的部分。

    尽管有这样的相似性,但我们通过比较会发现,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对于神的认知更加彻底。因为在苏格拉底的观点里面,为神或上帝还保留了一个空间,孔子和老子同样也为外在信仰留了一个空间,但释迦牟尼佛对人性能够彻底觉悟的可能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以说对人性的阐发显得更加彻底。在印度的文化背景里面,比较崇尚四种种姓制度,在四种种姓制度里面,最高的种姓就是婆罗门,其他三个阶层分别为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我们今天看古代社会,会认为这样的社会很不公平、压仰人性。事实上,当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来讲,每个阶层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职责,当各自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安定、平和的。社会阶层越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这就要求他本身的素养、素质也就越高。当素质不够,又处于社会顶层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所以,婆罗门阶层在当时的社会里面所受的教育是最好的,而他一生的经历也是很特殊的。

     一个普通婆罗门的一生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梵行期,他要花12年的时间学习世间的各种学问,包括祭祀等;第二个阶段是居家,过世俗人的生活;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大部分时间做什么呢?过苦行以及隐士的生活,过四处游行的生活。所以,作为婆罗门,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接受教育,主要是在苦行,主要是在游化世间。婆罗门在汉语里面的意思就是梵行、净行。一名婆罗门如果没有行梵行,没有净行,是名不符实,不能称为真正的婆罗门。

    婆罗门阶层在印度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生活方式是受人尊敬的。身处第二个阶层——刹帝利阶层的释迦牟尼佛,他当时是释迦族的太子,怀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选择了类似于婆罗门苦行和游行世间的生活方式,对他而言需要勇气去突破的。对他来讲,这是作为一个人生崇高的目标去追求。经过禅定的学习以及6年的苦行,最终他觉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nEO_IMG_出色的翻译

出色的翻译

nEO_IMG_讲座前愉快的交流

讲座前愉快的交流


反思印度文化

    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我们或许觉得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宗教。事实上,当我们了解印度的文化后,会发现佛陀所做的工作更像是对印度文化传承的一种反思,反思之后一种更好的传承。比如,在佛教里面特别强调梵行、净行,认为这是整个佛教的根基。如果我们考虑当时的文化背景,会发现婆罗门阶层长期处在社会顶层,在这种情况下,若外在缺乏约束,而自身又没办法对自我要求更加严格的时候,整个阶层的衰退就变成了一种必然。释迦牟尼佛在当时所做的,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全新的宗教,也可以认为他重新纠正了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偏失。

    事实上,不仅如此,释迦牟尼佛走得还更远,在整个的学修、实证体系里,佛构建了戒、定、慧三个层次。所谓的“戒”就是梵行、净行,“定”就是禅定,“慧”正是释迦牟尼佛证悟之后广为宣扬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印度之前的文化里相对比较少。关于慧的部分,实际上是在介绍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因此,佛在证悟之后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世间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而这些所有的言教后来被结集称为《阿含经》,我们汉传佛教有四部《阿含经》,南传佛教有五部《阿含经》。

    佛陀言教与婆罗门教的差异性,在佛教的传统经典——四部《阿含经》与婆罗门教的传统经典——四部《吠陀》里可以明显看到。《吠陀》里讲的更多的是祭祀的内容,或者说是婆罗门阶层和神之间互动的内容。可是,在《阿含经》里面,读一读你就会发现,主要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个对话基于的背景就是,佛通过不断禅修,证悟到生命的真相、世间的真相,而这些弟子当时都是在修行禅定的人,在观照、觉照这个世间的时候有很多的疑惑,带着这些疑惑找到了释迦牟尼佛来问,于是经典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佛教就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关于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净化生命,如何达到觉悟这样一套系统的理论。而且,它不单单是理论,是需要我们付出生命去实践。所以,今天我们再去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了解这些宗教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它缺乏科学性,其实它具有很严密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的实验样本不是别的,而是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是说,必须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它不是用外在的对象、外在的事物来去做实验,而是拿自己的生命本身去做实验。因此,当我们自己的生命无法融入这个体系的时候,里面所讲的道理我们是没办法体会的。所以,我们与其把最初的佛教看成一种宗教,不如把它当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把佛看作是一位睿智的老师,把他对生命的体悟传递给周围的人,分享给周围的人。


nEO_IMG_专注聆听01

专注聆听

nEO_IMG_做笔记

做笔记



佛教成为宗教的转折点

    那么,为什么后来佛教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宗教,拥有了与刚才给大家介绍的特质不同的面貌,这个转折点发生在什么地方?佛涅槃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他的弟子都以他的教法,以他曾经讲过的话为核心,过着比较稳定的修行生活,这种状况一直沿续了数百年。事实上,佛教不但影响感召了很多的出家修行者,也印象了很多的国王,并得到几代国王的支持。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以及后来大家熟知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还有再往后的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这几代国王的支持使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文化的主流。

    这样一种变化也给佛教本身带来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佛教修行僧团开始分化,分化成众多的派别。佛去世后百年,僧团分化成两个部,一个是上座部,一个是大众部;后来上座部、大众部又继续分化,分化成二十部甚至更多的部派。我们或许觉得这种分裂、分化不好,事实上任何事情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当一个事物发展过于强大的时候,学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不同的人的所求、需求、特点也会不同,因而佛陀教法展现的面貌也会呈现出差异;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在家信众的数量、规模急剧地膨胀。佛在最初证悟以后,所收的弟子里主要是修行人。由于佛陀觉悟的内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影响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得到国王的支持以后,整个社会民众对于佛教本身的需求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信众数量急剧地膨胀。在家信众数量多了以后,直接对佛教本身带来了冲击。因为佛最初所讲的内容主要是对这些修行人来讲的,当大量的在家信众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想去学习它的时候,内容就不适合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佛教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

nEO_IMG_讲到关键处

讲到关键处

nEO_IMG_专注聆听02

专注聆听


希求成就圆满佛道

    针对这种情况,佛教给予三个方面的回应,而这三个方面的回应都与信仰有关。

    第一个方面的回应就是对佛本身的认识。佛最初在弟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他们整个团队中的一员,即便对于证圣果的阿罗汉来讲,佛也不过是一个大阿罗汉。这个所谓的大阿罗汉,就是第一个阿罗汉。可是,当大量的信众涌现之后,佛的形象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佛“三身”概念的提出。所谓“三身”,就是认为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所谓的法身,就是以法为身。法和真理遍一切处,因此法身遍一切处。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话讲,见法即见佛——只要我们体悟到了法,体悟到了真理,就如同我们见到了佛。所谓报身,是佛所展现的一个最终圆满的形象,我们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谁有这个机会看到呢?只有那些见道的圣人能看到佛所具有的圆满报身。第三个是化身。报身成圣果以后,大家见到的报身圆满相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圆满的相化到生活中的时候,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化身就不同了。大家如果在印度看佛像、菩萨像,看到的就是印度人的形象,在中国看到的就是中国人的形象,在日本看到的是日本人的形象。传入不同的地区以后,他都会展现出不同的形像。这个不同的形像,都是佛应不同的众生,所化现出来的形象,我们称这样的身为化身。

    出现三身的说法之后,释迦牟尼佛所代表的意义就非凡了。我们信众再去看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不是一般的太子了,也不是一般的大阿罗汉了。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所以佛示现、化现这样一个形象来帮助我们,这就是佛的化身。所以,与佛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神圣的意义。比如说佛去世之后,焚烧之后出现的舍利,对于我们所有的佛教徒来讲是最崇高的神圣物,包括他证悟时的那棵菩提树,他出生的地点、涅槃的地点,所有一切跟他相关的衣物、事物,都具有神圣的意义,在后来佛教徒的心目中都具有无比崇高的价值。当佛的形象被神圣化之后,佛教徒本身的目标就发生了转移,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成阿罗汉,即便是大阿罗汉也不希望成了。希望成什么呢?要成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拥有遍一切处的法身、圆满的报身,以及无量的化身。这样一种无量功德的对象,已经成为他们所希求的对象。

    法师的演讲,采用了一种与在寺院作开示不同的名言体系,用更适合西方人、适合大学的方式对佛法进行开演,听众们连同Ramon N.Prats教授都听得非常专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