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
古城今历
走进阿尔卡拉,时光就开始倒流,完全的中世纪建筑让人一时不知身在何处。但看上去如此古老的阿尔卡拉大学,却与现代中国却有着甚佳的缘分,与我们的缘份也相近甚深。

美丽的阿尔卡拉
寻找因缘
前来迎接我们的杨劲栋,来到西班牙读书已有三年了,在科学系读环境科学专业。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先参观阿尔卡拉大学中心的文学院。走过学院的餐厅,不少外国同学都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杨劲栋说,学校里有很多外国人很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在这个小城中就有四所教中文的学校。据学联统计,在这里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有三百多人。每年来来往往的学生零散的也有五六百人。
文学院是“日”字型小院,有点像北京四合院。杨劲栋说,阿尔卡拉大学在各地散布有很多小学院,一个楼房可能就是一个学院,不像国内的大学有围墙。这里比较古老,没有围墙。听到这里,悟光法师意味深长地说:“有围墙就不容易进来,没有围墙好进却难出。”
阿尔卡拉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环顾周围,石质的建筑很古老,很有历史感,三层楼都有拱形的环廊,顶部有多个雕像以及十字架,结构上敦实厚重。一层是办公区域,楼上是教室。一间洗手间的标识很有趣,在墙面上画着两个中世纪穿着的小人,艺术化,简洁明了,也好像提醒别着急,要保持绅士淑女的风范。由于学联这边没有联系到校方,我们的参观只能到此为止,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
悟光法师并不愿就此放弃,带领大家走进楼区,嘱咐王硕多祈求,寻找机缘。王硕尝试着推开一扇暗红色的大门,里面只有一位女士。和她说明了来意之后,这位女士用不熟练的英语说,可以到前面那个门去问问。担心王硕走错,她还特地走出门,远远地指路。王硕走进去之后,发现原来这是他们的国际部办公室。此时,恰好有一位女士抬头看向王硕,王硕走上前去和她说:“我是佛教徒,来自中国,由两位法师带领,想和您们这边的教授或者主任交流。”没想到这位女士说道:“我也是佛教徒。”接下来,她就找同事帮助我们去约国际部副主任。因缘就是这样创造的,真是不可思议!
当看到法师带着一团人扛着摄像机拿着照相机,国际部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在惊讶之余,也不忘热情地接待。法师也各个结缘小礼品,皆大欢喜。在结缘礼品的问题上,法师考虑地很周全,不但要考虑对方是男是女,还要看高矮胖瘦,以决定送的念珠大小,要让对方戴上合适。
在这里,似乎有不少中国的影子。在办公室的墙面上,看到一张用中文简体字写的“阿尔卡拉大学”的宣传海报,上面有一张堂吉诃德骑驴的剪影,还有挂着“福”字剪纸的挂画。在等候的时间,我们邂逅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他来自西安,来办离校手续,西语负责人李冰不失时机与之结缘交流。
我们跟随国际部办公室秘书来到副主任办公室,但副主任却不在,于是秘书让我们在办公室等候,很显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不一会儿,国际部副主任Rectorado教授就来到了办公室,与法师简短交流后,Rectorado
教授便热情地带我们参观阿尔卡拉校区。

Rectorado 教授讲解文学院大门的历史


国际部结缘

华丽的礼堂

建筑系

讲座宣传海报

烈日也挡不住Rectorado 教授的热情
古城之旅
Rectorado
教授的讲解是从文学院的门墙开始。在黄褐色的墙壁上,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表面饰以数根立柱,其上有很多雕刻极为细腻精致的浮雕,让人目不暂舍。除了教学的声誉以外,阿尔卡拉大学以其壮丽的银匠风格建筑著称。这面墙就是典型的银匠风格——这种风格的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Rectorado
教授介绍,阿尔卡拉初创于1553年,这堵墙有500年的历史,不同季节的太阳嗮上去会变色。墙面的浮雕并非只是装饰,而有着深厚的含义:最上面是上帝,他的手势寓意拥抱整个世界;还有男、女、老人、年轻人四个立像,以及代表西班牙法律的国标;两个头像分别代表西班牙及热尔曼两个民族。四面的上方中间各有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说因为之前有战争,上帝把阳光带走,这个人把阳光带回来。在1998年11月2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正式将阿里卡拉大学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被刻在地面上,上面写着“知识之城”。
西班牙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塞万提斯文学奖的评审理事会就设在阿里卡拉大学。塞万提斯奖由西班牙文化部创办于1976年,颁奖给在西语文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作家。Rectorado
教授带我们到理事会所在地时,我们看到一整面墙壁上挂满了历年获此奖项的文学家的名字、获奖时间和雕像。Rectorado
教授把他认为我们会有兴趣,以及很重要、很出名的几位作了介绍,非常的代人着想。首位获奖者——西班牙诗人纪廉,他是个现实主义诗人,同时把佛教的理念融入到诗歌作品里面。1979年的获奖者是博尔赫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更多是在描述上帝,描述创造。在颁奖时,Rectorado
教授曾经见过他一次,“感到非常高兴”。还有一位是1981年获奖的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他曾是墨西哥驻亚洲一个国家的大使,对佛教很感兴趣,参访过印度的佛教寺院。他的诗很多是关于人生、宗教、永恒这样的思考。出了理事会,Rectorado
教授开始一路为我们详细介绍阿尔卡拉大学的历史:“15世纪时,这个学校就开始创建了,那时西班牙很强盛,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德国已经出现了印刷术,可以让书籍得到大量传播。建立这所学校的初衷,是因为当时西方的教会整体变得非常腐败了,学校的创始人希望恢复到原始天主教时的那种状态。当时西方的天主教很富有,有大量的钱财、土地。他觉得如果没有这些诱惑,回到贫穷的状态,信仰也能回到最初最纯净的状态。所以,他回到这个地方,建立天主教的学校,培养一批修道士,恢复最纯正的信仰。因为有这样一个愿景——所以必须从原典里、圣经里来寻求,因为圣经一开始是上帝对犹太人讲的,是希伯来文,后来被翻译成希腊文,最后再被翻译成拉丁文。他们在这里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三种文本做一个对照。因为‘上帝是不会犯错误的,如果大家对教义理解有错,那肯定是翻译错了’。所以他们把三种文本做比较,从中去掉谬误,找到最正确的文本。”
Rectorado
教授又把我们带到了阿里卡拉大学礼堂。每年,西班牙国王都会亲临此处,颁发塞万提斯文学奖项。当国王颁奖时,获奖者会站在左侧的高台上致词,也会像中国人那样谦虚地说:“我很荣幸,但是根本不配得到这个文学奖项云云。”这个礼堂最重要的景观是金碧辉煌的伊斯兰风格天花板,其重要特征就是不准出现人物形象。在四周墙面的挂毯上,绣有学校培养出来的最重要学生的名字,他们在当时起到影响西班牙进程的作用。当时西班牙只有两所重要的大学,其中一个就是阿尔卡拉。
介绍到此,悟光法师把一本八语种《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赠送给Rectorado
教授,幽默地说:“给您也颁个奖!”教授很高兴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借此因缘,法师邀请教授和我们到讲台上合影留念。
接着,Rectorado教授带着我们来到了小城的主广场,一一介绍了周围的建筑,其中一个有小教堂是塞万提斯出生受洗的地方,一个是现在的市政办公厅,以前则是修道院。游走在小城的街道,Rectorado
教授无有遗漏地介绍着路边的古老建筑: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剧院,还有十七世纪一个大主教建的哲学院,修道院、文史院、地理学院等。Rectorado
教授介绍说,小城中有需要修缮的建筑,都必须用原有的材料,以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走进修道院改成的建筑学院,天井顶面是由原木板做成,其中洞面镶有一扇扇的玻璃,既挡风挡雨,采光又好,学生们用来写生画图,还有办展览等,这也是Rectorado
教授喜欢的地方。悟光法师马上让拍照,“回去给贤立法师做参考。”

塞万提斯工作人员希求与法师合影

栩栩如生的堂吉诃德与桑丘塑像

银匠风格的文学院大门

与中国留学生的公园畅谈

与中国留学生合影留念
与文学家相遇
在小城里,最令人瞩目的,不是古老的建筑,而是一位西班牙国宝级人物——文学巨匠塞万提斯。从小城的广场向西的一条小街,有着与阿尔卡拉同样久远的历史,两侧的房屋大多建于文艺复兴时期。塞万提斯的故居就在这条小路上——一座二层红色小楼。在大铁门外,《堂吉诃德》的主人翁——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铜像,表情生动地坐在门前的路边。《堂吉诃德》是一部反骑士小说。故事背景是个没有骑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诃德幻想自己是个骑士,因而作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Rectorado
教授一路为我们讲解地很详细,带领我们在古城内参观了近两个多小时。其间,不断有电话来催他回去工作。法师又给他结缘了一条楞严咒挂件,并亲自挂在他的脖子上,祝福他平安吉祥。Rectorado
教授也祝福大家在此玩地愉快。
在我们互相道谢道别以后,
Rectorado
教授却没有离开,他还是有点不放心我们,考虑到塞万提斯故居非常重要,也需要介绍,又走进塞万提斯故居的院落,带着我们参观起来。
院子里有一个方形的天井,已经弃用了。一楼是起居室、厨房和餐厅,还有塞万提斯父亲的小药房,房间里的家具、用品原位摆放着。二层是塞万提斯出生的卧室,此外还有一个陈列室,陈列着《堂吉诃德》的各种版本和译本,其中也包括中文译本。
在Rectorado
教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直到1607年,塞万提斯才定居马德里。颠沛流离的童年使他无缘高等教育,但傲人的文学天赋却让这位大师终于成就了不朽的著作。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之内就再版了六次,并成为世界名著。靳学勤与故居的工作人员结缘了龙泉寺书签,他们非常喜欢上面龙泉寺、凤凰岭的美景。爱在传递,他们也拿出价值超过6欧元的塞万提斯故居明信片跟我们结缘。当法师们参观结束的时候,他们还非常希求和法师合影,兴奋地拿着手机来拍照,并表示希望有机缘到北京看看。
当结束对塞万提斯——这位西班牙人眼中最重要的人物——故居的参观时,Rectorado
教授才真正离去,与我们挥手作别。在这长达两个小时的过程中,他似乎并不是在做讲解,而是充满激情地演讲,对阿尔卡拉如数家珍,那种对自己国家、故土的热爱之情,让我们看到一种传教士的热情。
此时,我们也见到了中国学联主席田野,正在读旅游专业的他,年轻又有活力。在大学城内一处小公园内,我们与几位中国留学生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贤清法师首先介绍了我们此次欧洲行的因缘,随后双方成员都各自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最后就因果问题做了简单的交流。非常巧的是,有三位留学生都是来自河南,正好与两位法师是老乡,五位河南人在西班牙相逢,最后汇成了一张灿烂的合影。
相聚总是短暂的,为了再一次的相见,我们欢喜告别。在路上,田野追上来与法师合影,表示回国后一定到龙泉寺去参访。
用午斋的时候,大家在各自供养后开始用斋。大家还记着今天是何导的生日,提议唱生日歌为何导祝贺。听完我们的祝福后,何导感动地说:“44岁人生走过了一半时间了,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教的团队,这是第一次。像做导游工作会涉及到各个宗教,也都要学习一点、知道一点。接触宗教以后的感觉是,宗教对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何导说,这里是天主教国家,所以他带过好多次朝圣团,每次一个团带下来十多天,最后都是劝他信教。何导每次带完朝圣团后都特感概,也很希望自己有一种信仰,不管是信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各种宗教对人都是有好处的”。何导希望等到基本上衣食无忧了,也去相信一个宗教,但现在还没有这个打算,“怎么也得到50岁吧”。对于我们饭前的默声供养,何导也是很有感触:“看着你们,包括带过的天主教徒,吃饭前祷告之类的,感觉就和平常人不一样。以前带朝圣团,他们坐在车上,有时候唱起赞美诗,感觉非常平和,身处在这个环境中特别受感染,所以像宗教类的团体还是相当喜欢带的,带一次这样的团内心就平和了很多。”
何导这番生日感言,真实而恳切,也打动了我们的心。信仰的力量就是这么真实,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就像法师说的,弘法重在于行,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小心地看护自己的身语意。
离开阿尔卡拉,我们又坐上大巴,驶向瓦伦西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