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多语传播
——2013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纪实之八
在10月31日语言大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女士在开幕式的演讲中提出:跨文化休克症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要通过电视剧、不仅仅通过孔子学院,通过我们每一个人,通过每一个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通讯工具打造一些翻译服务的新平台,借助于这些新的媒体。
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由于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发布方式、内容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利用多语种进行新媒体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文物网的蔺熠先生作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演讲。在演讲中,蔺演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体: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中有一句名言:“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蔺先生引用《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给出了一组手机上网比列数据:日常休闲85.60%,睡前上网69.70%,等车时间48.30%,工作和学习时间45.80%,在图书馆/咖啡厅40.90%,排队时40.00%。由此可见,网络已经遍及生活的一切时处。鉴于这种情势,蔺先生给出了另外一个思考: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Are
we changing the world, or the world changes us?)

在“对外传播对象与媒介选择”这部分,蔺先生指出全世界大概有24.5亿的网民,英文网民规模6.6亿,中文网民规模6.1亿,其中大陆网民规模5.64亿,大陆手机网民规模4.20亿,3G用户数近2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0亿部,而中国就超过了1亿部。若将用户按语言来划分,27%是英语,25%是中文,8%是西班牙语,5%是日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用户分别是4%。传播媒介的选择主要是APP(Application简称)平台、视频和SNS(社会性服务网络)等,另外电子读物也越来越受欢迎。据亚马逊2012年Q4季报:电子书将是亚马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业务,也是目前增长最快速的——2012年增长约70%。相比下,实体书销售在2012年12月经历了过去17年历史上最低谷,同比增长仅5%。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新媒体进行多语内容的产生和发布能够快速、广泛、高效地传播信息,传播文化。

一般来说,多语内容生产与发布包括四个步骤:采集、编辑、后期处理以及翻译和本地化。在一个多语媒体发布的生态系统中,多语的加工是存在于内容源和传播媒介之间的关键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蔺先生以中国文物网的中英文网页、移动终端页面为例,介绍了他们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文物,传播中国文化。这些新媒体的用户期待的是更新速度快的、内容质量高的信息。翻译和本地化在这里肩挑重担,因为这种快速的传播和内容的更新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翻译的速度和质量都必须要跟上新媒体传播的步伐。
翻译和本地化的发展和提高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近来出现的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以及现在云翻译和敏捷本地化平台都是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来推进翻译和语言服务。同时,为解决内容快速发布和翻译质量控制的矛盾,翻译由智库走向众包也是一种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的有效方法。Ulrich
Henes在他的演讲中说,TAUS协会为提高翻译的质效,储备了2200种语言配对的55亿的词库,并开放知识体系和翻译教程来培养人才。同时他们还在企业间分享的翻译质量基准和比对方法,并提供了翻译服务优化标准来提升翻译对接。
师父的多语种微博正是借助了新媒体新技术,向国内、国际传播和弘扬佛法,播撒法语甘露。而不少的年轻信众也正是因为微博微信的接引而得闻佛法,亲近道场。我们在借助新媒体进行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提升翻译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使用新媒体为翻译服务,为弘法服务,让国际弘法的步伐迈得更快,走得更远,范围更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