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与中国企业国际化
——2013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纪实之四
2013年10月31日上午,在语言服务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专家论坛上,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有布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主任陈圣泉的分享,给与会者提供了更加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翻译在文化传播及企业国际化方面的重要性。

专家论坛嘉宾
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近十几年来,主要从事英语版中国文化图书的出版工作,现在出版的作品将近300种。王有布先生举了几个在翻译中遇到小故事:
先不说语言翻译,就是我们本国的语言也有很多文化及信息传递的问题。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在上海出版一本小说,在这个小说里写了这么一个情节:远远的看见有一个年轻人,戴着帕子向我走来。当时有个编辑不明白这个帕子是什么,就把它删掉了。巴金先生知道了,不高兴,他说我这个语言是无法改变的,里面有文化信息,你这样删去了,文化信息也就失去了。帕子是什么呢?就是四川农民头上经常带的白头巾。这个情形表达他是一个劳动者,如果把帕子删去了,文化信息的传递就发生了问题,所以巴金先生不高兴。这还是我们中国本身的语言,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更不用说翻译成外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去年我出了一本书,叫《盆景》。“盆景”大家都很熟悉,可是“盆景”在日本叫做“盆栽”。现在国外很多人都知道“盆栽”,但不知道有“盆景”。实际上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文化艺术,在明清时期得到很大发展。“盆栽”就是在花盆里把树栽进去,把植物载进去,“盆景”包括山水、天地、园林,包含着我们中国丰富的文化哲学。在出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特别把“盆景”这个词保留下来了,用拼音保留下来了。
我们觉得,中国文化的一些核心概念应该用拼音比较好。今年我们还出版了钱宁先生编纂的《新论语》。大家知道,《论语》有很多版本,出版这本《新论语》的过程中,编者、译者和编辑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其中就涉及到对《论语》中“仁”的翻译,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翻译,但这些解释都不能充分涵盖“仁”这个概念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建议还是用拼音来表达。我们觉得,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一些核心概念,最好是用汉语拼音来表达。

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有布先生发言
王有布先生讲过之后,论坛主持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熲说道,我们经常讲走出去,但是走到哪里去,怎么保留我们中国的元素,同时又被当地所能接受的方式接受,从而达到有效传播我们文化的目的?这就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念,涉及到国际话语体系,涉及到当地的文化,这中间就需要翻译这座桥。那么这座桥怎么建?我们很多同仁都在实践都在做。
紧接着,华为翻译中心主任陈圣权为大家介绍华为在组建公司翻译团队方面的摸索。华为目前有十几万名员工,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为了保证这些分支机构的正常运行,翻译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华为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是陈圣权先生分享摘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主任陈圣泉先生发言
我是代表奋斗在华为的一群年轻翻译人来给大家作汇报。2012年,华为销售收入的67%来自海外,这凝聚了每一位华为翻译人员及合作伙伴的心血。华为近几年来在海外市场的突飞猛进,基于研发的投入,基于在各种专利上的投入,而要把这些内容表达给全世界,需要一个翻译团队来支撑它。华为151个大类产品里面,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一群翻译团队在支撑。
我们承诺对华为15.5万名员工提供7*24小时的语言服务,这其中翻译员工就有3万多名,遍及140多个国家。我们还有一个内部的承诺,就是在10分钟之内作出响应。10分钟其实已经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这对我们已经是一个挑战。除了保证产品的交付,翻译还要满足内部交流的需要,以及满足内部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管理政策的推行。在近十几年来,华为在管理变革上投入了近百亿人民币,这背后也有我们的翻译人员甚至几百名行业顶尖咨询公司专家的支撑。当我们把这些变革项目推行到华为在全球的各个组织的时候,翻译译员是作为业务人员参与推行的。在这样一个运营国际化、人员组成国际化的企业里面,华为的翻译中心恰恰成为一个跨领域、跨文化的桥梁,让内部的沟通更加准确及时,为公司国际化运作扫除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这是华为翻译中心的愿景使命和义务。我们每年都会在年初对我们的职责做划定,指导我们的愿景就是让跨文化沟通与体验更容易。
翻译本地化业务在企业国际化运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产品的本地化,我们要把产品配送到全球,就需要翻译本地化的工作。在我们的翻译总量里面,80%是中文到英文翻译,6%是英文到中文的翻译,其他就是各种语言之间的互译。另外一个就是助力海外市场拓展,以及保证公司内部运作流畅,这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们每年提供超过两万小时的口译。像我们今天现场也会用到同声传译项目,也需要相应的同传设备,在我们公司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要把同传设备弄到全公司各个会议室。
作为翻译团队,我们需要站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华为从走向海外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有了语言翻译和语言支持。有时候是公司的市场前一些,翻译服务后一些;有时候是翻译服务前一些,市场后一些。2001年我去印度。当时觉得我们国内翻译的文档还不够地道,而印度在IT行业又有很多的外包,所以我们去印度谈合作,邀请印度语言方面的专业人士帮我们。2002年,公司在俄罗斯开始开拓业务,我们又建立起俄文翻译中心。后来2009年我们进入白领市场的时候,美国的客户说这个文档不可以,我们又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建立起专业的审核队伍。2010年,我们在日本建立了独立的翻译团队。我们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不仅仅是在市场上来一个需求就翻译一个需求,我们还主动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每年都会派人到海外直接跟我们的用户交流,文档是不是能看得懂,在产品软件方面还有什么需求等等。除了在海外建立机构支撑市场拓展以外,对于产品的交付和社会的服务,我们每年都会派译员亲赴一线市场和当地所有工程师一起跟客户交流。

专家论坛现场听众
作为翻译团队,我们还应承接客户压力,为企业获得行业竞争力。在技术翻译领域,文档翻译的地道,客户能看的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把翻译的文档并入产品软件,进入交付领域,使产品在语言文化方面与同行持平乃至超越同行,这也是我们的工作。在俄罗斯市场,我们的智能机的俄语界面部分很多文档是超过iPhone的,也是超过三星的,在西班牙语市场我们是跟他们持平的。为什么在俄罗斯市场我们能超过他们?过去的一年里,在俄语智能手机的交付领域,我们有27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这个工作不是华为公司的翻译需求部门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翻译出来,合入产品以后,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样,我们也曾对Cisco的文档、软硬界面的语言文化做了完整的分析,并做出了完整的研究报告,基于这些工作,华为产品在高端配置上进行了首次突破,性能上首次超过了Cisco的最高端产品。
一个译员到华为第一年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要参加的考试,甚至超过了在学校4年的量,有些人吃不消,选择了离开,但是更多人留下来了。华为的翻译员工都会有质量培训,通过这些培训要与客户建立共同语言。我们内部有关于《Quality
is Free》的考试,这是质量大师克劳士比讲质量理念的经典著作,另外还有戴明环—PDCA以及戴明的14条方法,还有朱兰的质量三部曲: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都是我们的员工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作为一个翻译员工,特别是面向管理高层的译员,他的境界要能够与管理高层对得上话。虽然我们是站在后面,但要求不仅仅是在语言方面,对业务和管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翻译团队有数十门课程的学习要求。作为华为的一个翻译团队,以及帮助华为做翻译本地化的合作伙伴,我们需要拥有与华为这样一个先进的国际企业相匹配的执行力。我们翻译中心有四条检验的标准:客户满意度、质量合格率、及时交付率、以及千字成本竞争力。除此之外,下面还有十几大项自我管理技术推断、管理平台自我审视。这些每年都要进行,虽然大家觉得还可以,但我们自评分数今年也才到6.82,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