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2014-01-10 09:08:53)
标签:

佛教文化

出家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十三

《佛教的生命观》(下)

 

 

    下午,里斯本依旧是阳光灿烂。贤清法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上现实而生动的故事做喻,用佛法将生命终极问题娓娓道来。

 

开启生命内在潜能

    第三部分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开启我们生命的能量,尝试着去认识一下发心。因为我们的心被取相的过程,被概念和名言紧紧地束缚住了,所以我们心的能量不得开启。现在我们去探讨下,生命内在的潜力如何发挥出来——这就是要我们去发心。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1_贤清法师在讲座进行中

 

 

    在佛教里面,会把这个概念化的过程——人的思想对外在事物的取相这样一个状态,描述为颠倒梦想,或者叫种种的幻想。人们一天到晚活在颠倒梦想和幻想当中,很少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心的能力、生命的潜力得不到开启的原因。

    发起菩提心,我们才能冲破这种种的幻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这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发心的意义和价值。冲破种种的颠倒梦想和幻想,把我们心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是发心。

 

 

破除妄心启迪真心

    佛教里面所说的发心就是要破除妄心,启迪我们的真心,让我们不再为虚无缥缈的影像而生活,而是能够真实地去面对事物本身。我们不再去逃避,也不再去幻想,不再恐惧,也不会孤傲。自从我们发心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放松,全身心去拥抱生活,去投入生活,将自己的生命全然地融入生活,这就是发心的特质。人发心以后,不是生活在名言概念里面,而是生活在真实生活里面,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完全融入。

    前天,我们去杰罗尼莫斯修道院,这个修道院修建于1502年,它在后来1755年的大地震中,竟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那天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发现这个修道院还是那样地完美,没有受到毁坏。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级别达到8.8级,竟然能够保存了下来,这真是一个奇迹。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2_聚精会神

 

 

 

    这样一个修道院,我们参观的时候,发现它是如此地精致,每一处都是用心雕刻的,建筑是如此高大,地震级别又如此之高,竟然没有倒塌,什么原因?大家能给它一个解释吗?有同学说是佛力加被,神的护佑。(笑)当我们去看这个修道院的时候,发现它每一处的雕刻是如此之精致。因为之前有学过工程力学,后来看了这个结构以后,发现不完全是佛力加被,不完全是神奇的感应,那是建筑师、建筑的工人每一处都付出他的心力,它的结构、雕刻是如此精致,而且那个结构在力学上是可以平衡各种力量。我们现在的房子的结构很简单、很单调,如果稍微雕琢下,它会产生各种力的平衡,你是推不倒的。这样一个修道院建了70多年,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有的说一个多世纪,又有说持续了500多年,也就是可能到现在为止,它还在修建。所以这样一个建筑,我们相信是出自真心而做的建筑,它不是出自妄心而做的建筑。如此高大的一个建筑,如果半年完工了,这就是一个妄心。妄心不堪一击,风来雨打就倒了。

    怀着一颗真心去生活,我们能从每个生命身上感受到所有生命的呼吸,你能从一粒沙里面去看到整个世界。这个时候,我们生命中的所有躁动会平静,所有轻浮会厚重。

    怀着这样一颗真心去生活,我们看起来做的事如此之少,看起来所做的事情又没什么作用,事实上成果如此的丰富,而延续的时间又如此长远,丝毫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任何的褪色。

    怀着真心去生活,就可以化解人与我的对立,消除主客二元的对立,生命因此融为一体。在这里,不分你我他,有的是那颗心与心的互动与交融。

    这些描述很像诗歌吧,至少我现在表达时是用真心的。

 

 

菩提心与善心

    真心,菩提心,绝对不是狭隘的善心。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前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事件。有一个日本女子,在她把她父母和外婆一一凶杀后,自己自尽了。她在遗书里边,说她之所以这样做的的原因是,她对家人对社会失去了信心,觉得这个社会太冷漠,家人太冷漠。

    听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有一个问题,会有疑问,她有没有资格去说这个社会冷漠?因为她的行为不单单是冷漠,而且残忍,她有没有资格去评价家人和社会?这个故事是这样子的,这个女子对流浪狗情有独钟,因为当时日本发生地震以后,有很多流浪狗没有人收养,她看到以后,不忍心,开始收养流浪狗。当她收养一只的时候,发现还有第二只,还有第三只……很快,她收养了很多只流浪狗。她自己的积蓄很快花完了,于是向父母请求帮助。她的家庭是很富有的一个家庭,父亲开公司,父母觉得孩子心地善良,收留流浪狗很好,所以刚开始支持。但是,当流浪狗越来越多的时候,父母也支撑不了了,矛盾就激发了。父母不给钱的时候,孩子不愿意,矛盾激发了,矛盾最后不可调和。最后父母不给的时候,孩子的愤怒到了极致,于是悲剧出现了。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3_倾听思考

 

 

    这个事情可以引发我们很多联想,什么原因呢?刚一开始,这个女子发的是同情、悲悯的心,是一颗善心,为什么结果竟是如此的惨痛?她一去世不要紧,这些流浪狗没人照顾了,她对流浪狗的同情心,因为她的丧失而失去了。不仅如此,她把自己最亲的人都伤害了,伤害到没有办法去恢复的程度。什么原因?大家能给出一个解释吗?为什么很好的发心,最后竟然导致如此灾难性的后果?

    随着这个女子对流浪狗的同情心不断地增加,同时她对家人和社会的不满也在增加。所以在这里面,她这种局限性的同情心和善心,没有成为她拓展自己同情心和善良的原因,反而成为她伤害家人、伤害社会的一个理由。

    我们可以去想一下,一颗真心的状态和一颗普通善心的状态,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普通的善心不仅仅是因为有局限性,而且会因为这种局限性的善心,当你去做的时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这就是我们在造业的过程中,怀着一颗真诚的发心,和没有真诚的发心,导致的结果有天壤之别。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女子在救流浪狗的过程中,内心的取相是越来越明确,她就是要救流浪狗。这个狗是有概念的,父母、家人和社会也是概念,在这个造业过程中,概念没有消弭,概念变得更加对立,当她帮助一群人的时候,而对另外一部分人的排斥增加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烦恼没有净化,烦恼反而增加了,业随着我们烦恼的增加,最后走向极端。这个时候,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极端,导致了周围的环境承受了灾难,是他们为我们的极端买了单。

    根据介绍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去想一下,一颗真心的状态和一颗普通善心的状态,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普通的善心,不仅仅是因为有局限性,而且会因为这种局限性的善心,当你去做的时候同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探讨: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

    讲座结束后,Jorge Pedreira先生提问道:“我对寺院的介绍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龙泉寺结合传统和现代这方面,我想问的就是,佛教怎样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当中能够继续地存在和发展?”考虑到此前是由悟光法师介绍的龙泉寺,贤清法师请悟光法师来做解答。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4_讲座之后的交流

 

 

    悟光法师说:“这个方面,我们的师父特别重视——如何在现在这个社会,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中将佛教古老的教理教义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刚刚因为时间的因缘,没有对这部分做介绍,现在可以略略说一点。

    在佛教的教理教义当中,住持佛法的是三宝,具体能够令正法久住的就是戒律。我们师父在龙泉寺,对于戒律的弘传和研究,特别地重视。目前汉传佛教遵循的是四分律,唐朝南山道宣律祖对四分律的注解“南山三大部”,以及宋朝元照律师对于戒律的注解也有三大部,总共加一起是六大部,这是目前汉传佛教诠释戒律比较权威的论著,龙泉寺僧众有在学习。

    寺院里面的出家人,目前基本上还是保持传统的修行生活。龙泉寺的相关事业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呈现。僧团的传统,主要是包括对于戒律、戒律随顺以及高僧大德所立清规的一种持守。

    龙泉寺的公共设施、现代化设施,都较为齐备。但是对于个人来说,龙泉寺是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收音机等看、听。如果要上网的话,还是要通过申请、报批,最后才能够使用。摒除这些外缘之后,一个人的心就开始慢慢静下来,才能够见诸事物的本来面目。

    对于龙泉寺与外界相结合的部分,比如说龙泉寺的各项现代化事业,主要是由护法居士,也就是义工来承担。他们对于法理的吸收,主要靠僧团来指导。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位老师在指导,才能够呈现。因为有我们师父日积月累的指导,才使僧俗二众安心办道,从而继承传统,又尽量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去创新。”

    对于悟光法师的介绍,Jorge Pedreira先生听得非常认真。之后,Jorge Pedreira先生对贤清法师诚挚说道:“您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在贤清法师的致谢声中,全场也响起热烈的掌声,讲座圆满结束。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5_Jorge Pedreira先生介绍学校情况

 

 

    讲座结束后, Jorge Pedreira先生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据Jorge Pedreira先生 介绍,这个学院是在1973年建成的,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比较迅猛,需要提供一些高级人才。这个校园本来几年前就要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但因为爆发了经济危机,只好仍在此处继续教学。目前整个新里斯本大学有学生4000多人、教师300多人,也是里斯本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这里是其中的一个校区。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6_人文学院校园参观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7_校园一览

 

 

 

    Jorge Pedreira先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葡萄牙有个特点,大部分的大学生是女士,能够占到百分之六十。”当宋柏青问这是不是在文科学校是这样的,但Jorge Pedreira先生表示并非如此,包括理科、医科都是这样的,“女士占到三分之二。”。“为什么呢?”悟光法师问。“因为女生心更安,更静,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男生总是把精力都放在喝酒、玩电子游戏、赛车等等上。“Jorge Pedreira先生笑着解释。

    走出教学楼,我们在门口和Jorge Pedreira先生一起合影,许多有缘的外国同学也想加入进来,悟光法师热情地说:“来,来。”随即,来了很多不认识的有缘人,真是一张大合影。

 

欧洲之行系列报道之13:《佛教的生命观》(下)

08_在新里斯本大学校门口合影留念

 

 

    Jorge Pedreira先生走后,我们又在校区内参观了一番。两位刚才一直认真聆听讲座的同学,发心带我们在校园内参观,一路来到了学生休闲的地方、上课的教室、图书馆、电脑机房。校园不大,环境很幽静,每个学生的脸上都能隐现出一种恬静的笑容。

    走出校区,才看到人文科学学院的校名LOGO,我们在此照了一张合影。从合影里,看到了两位法师的笑容,同时也为此次讲座的最后结束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