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34:二十四威仪

(2013-12-03 08:53:35)
标签:

佛教文化

莆田广化寺

三坛大戒

分类: 僧众弟子

2012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三坛大戒受戒纪实·戒会中期(02/13)

二十四威仪

 

    此次南山戒会上,第一门系统的戒律课程是灯云法师的“二十四威仪”(《沙弥律仪》威仪门部分)。

    什么是戒律?什么是威仪?法师开篇就说,所谓戒律,就是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行为。威是威德,仪是仪表,不是语言的说教,而是行为的感染,能给人带来善的启迪,美的感受。我们常说,戒、定、慧三学,只有这三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戒是对行为的约束,持戒就是作一个好人;定则是对心的约束,情绪稳定,不打妄想,内心澄明;慧是看破、放下,断除烦恼,获得内心的解脱。

    沙弥以十戒为本法,而比丘戒的内容沙弥也是要随学的。那么在十戒之外的行持要求,都列入威仪篇当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脱胎自比丘戒,但作了相应沙弥身份的改动。祖师大德将威仪篇分成二十四科,涵盖了日常生活、学习、修行、工作的方方面面。

 

01-五观堂中的戒期教育。

01-五观堂中的戒期教育。

 

 02-戒常住给大家结缘的笔记本,是广化寺福慧之旅时期的纪念品,很有纪念意义。

02-戒常住给大家结缘的笔记本,是广化寺福慧之旅时期的纪念品,很有纪念意义。

 

03-由广化寺藏经楼藏主灯云法师为戒子们宣讲“二十四威仪”。

03-由广化寺藏经楼藏主灯云法师为戒子们宣讲“二十四威仪”。

 

 

    首先是基本的与人互动的伦理。

    沙弥需尊敬比丘,向比丘学习;沙弥之间也需依年龄排出顺序,年幼的尊敬年长的,年长关怀年幼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师父,佛门特别重视尊师。“欲入户,当先三弹指。”“若有过,和尚、阿阇黎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视师如佛,实际上一切众生都可以看作佛来度化我们,帮助我们,对任何众生都不可以有傲慢心。视师如佛,是训练我们保持一个谦下的、学习的心态。

   “持师饮食,皆当两手捧,食毕佥(qiān)器,当徐徐。”“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若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这里的胡跪是表示对法的恭敬,因为佛法能改变我们的生命。“不得心情不喜,现于颜色”又使我们联想起《论语》中“色难”的教导,即子女侍奉父母,衣食的供给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时时和颜悦色,有耐心、不烦躁,令父母开心。

    以上是对个人的伦理,佛门中还特别重视对众人的伦理,《沙弥律仪》中专门有“入众”这一科,也即社会上常说的“公共道德”“公共秩序”。“不得争座处。不得于座上,遥相呼语笑。”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争座位,即基本的社会公德。“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为人当谦和,不应哗众取宠。别人有了过失,当隐恶扬善,这样对方更容易惭愧而改过。一味的指责只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同时使对方更逆反,丧失改过之心;也会使团体道德的底线受到质疑,以后有更多人学习这个坏的例子。现代媒体、网络上大多是隐善扬恶之词,其心理根源还是一种道德优越感,于自他皆无改过之心,只能一起堕落。

    所有的戒律都因慈悲而制,慈悲体现在细微处能代人着想,戒条即让我们看到很多容易忽略的细节。由于不懂规矩,从小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导致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已经造成对人的蔑视。比如一条威仪“刷牙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喷水溅人,似乎也没有什么,如果不注意或太着急,会常发生,被溅到的人是很不高兴的。在这些细节上注意,就是文明、有气质的表现。

    其次是宗教生活的要求。

    寺院是三宝地,佛像是佛宝,经书、法器是法宝,僧众是僧宝,都需至诚恭敬。沙弥自己,列入僧数之中,也是僧宝,是众生之福田,因此对自己及同参道友也需恭敬、尊重,行为不可随便,要树立起僧宝的形象。二十四威仪中《礼拜第六》《听法第七》《习学经典第八》《入寺院第九》就是讲的相关的规矩。举几个例子“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合掌表示一心,十指参差或者掌未合实都是不专心、不恭敬的表现;合掌的角度和高度,戒期中引礼师交代,以眼向下看刚好看见无名指指尖为宜。太高则表示内心高慢,太低则表示懈怠轻忽,从手掌的姿势上就可以看到人的心态。

 

04-云水堂前是一个天井,从这里看,内部的空间其实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这一点和北方的建筑区别很大,人在其中坐着,有一种宽敞通透的感觉。 

04-云水堂前是一个天井,从这里看,内部的空间其实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

这一点和北方的建筑区别很大,人在其中坐着,有一种宽敞通透的感觉。

 

 

05-二十四威仪,其实就是《沙弥律仪要略》中的“威仪门”部分,共有24个主题,所以称为二十四威仪,这是一个出家人最基本的一些行谊。

05-二十四威仪,其实就是《沙弥律仪要略》中的“威仪门”部分,

共有24个主题,所以称为二十四威仪,这是一个出家人最基本的一些行谊。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不得无故登塔。”“不得殿塔中涕唾。”殿堂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佛菩萨住在这里,也是大众的洗心池,只有在早晚殿和有重要法事时才能进入。“不得口吹经上尘。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书桌需收拾整齐。又“不得案上狼藉卷帙。不得高声动众。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沙弥律仪》中还讲述了许多生活、健康的常识。如《执作第十一》《入浴第十二》《入厕第十三》《睡卧第十四》《围炉第十五》即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总的原则就是细心、用心、慈悲等。“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凡扫地,不得逆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不可粗枝大叶,毛毛糙糙。“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覆卧,及左胁卧。”戒律中规定睡觉的姿势是身体向右,膝盖微屈。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向左卧会压迫心脏,气短;仰卧容易打呼噜;覆卧最不雅观,会流口水,导致肾虚。因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右卧也是最好的姿势。

   “洗手默念云:‘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啰耶,娑诃。’”“凡闻钟声,合掌默念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娑诃。’”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练习发心、发愿,训练一颗利益众生的心,这是《华严经·净行品》的教授,也是戒律的精神: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不平凡的意味,让善心生发,持续,时时觉照,无有间断。

    一个依戒律来生活的人,他时时刻刻都是在坚定自己的志向和愿力,成圣成贤,度化众生。每洗一次手,每恭敬如法地合一次掌,或者把不合适的姿势调整过来,每次向同修忏悔改过,都是在呼唤自己的佛性。生活有很多种方式,随便一点,简单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不是因为道心,因为坚定的志向,是肯定无法持久的。“淡泊以明志”,清净离欲的生活,加之这皎如秋月的觉照,严如霜雪的省察,才能真正训练出一个挺拔伟岸的大丈夫。

    最后,戒律中还有重要的一点考虑,就是避免讥嫌。

    有时候一件事本身可能没有什么过错,但会让别人误会、猜忌,那也是不好的:一则让人家有想法、心不安;二则一件坏事传出去了,就会引起更多的人来效仿;三则影响自己的名誉,以后弘法利生有很多障碍;最重要的,影响佛教在世人心中的形象,让人对佛教有误解,断人善根。

    中国古人也有很多这样的格言教诲。如在瓜地里不要蹲下,避免让人家误以为在偷瓜。再如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如果车上人左顾右看,互相说话,指指点点,让车下人看到,则会让人讥嫌,动人心念。在公共场合,一言一动应尽量显得稳重、安详。孔子这样做,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

    很多戒条就是因避免讥嫌的因缘而制,如这样一条“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坐在兵器旁边容易让人怀疑是否有害人的心,增加一种紧张感;坐在宝物旁边,万一宝物不见了或者损坏了,人家会责怪怀疑;如果有妇人的衣被,则更会让人说三道四,觉得这个出家人不本份。

    对男女之间,佛教戒律的要求很严。尤其不得低声密语,说悄悄话,这样最为人讥嫌,如果有话说,也要大声,让身边的人都听见——对男子乃至道友说悄悄话都容易引人讥嫌,何况是女人,出家人应正大光明。

 

06-引礼师父们轮流陪同着大家的每一次学习和每一场佛事。 

06-引礼师父们轮流陪同着大家的每一次学习和每一场佛事。

 

SONY DSC

07-灯云法师住在法堂二楼的藏经楼,多年来深居简出,已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读过多遍。

 

 08-戒子们济济一堂。

08-戒子们济济一堂。

 

09-引礼师的护念。

09-引礼师的护念。

 

 10-五观堂的弥勒佛像。

10-五观堂的弥勒佛像。

 

11-大众起立,恭送法师。 

11-大众起立,恭送法师。

 

12-戒子头尾带领大家出班。

12-戒子头尾带领大家出班。

 

 

    弘一大师在《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中列出了一些威仪的条则,说明这些也是居士可以随学的。对戒律好乐的居士,不妨从到寺院受八关斋戒做起,一开始多学戒,把握戒律的精神。因为八关斋戒实际上只比沙弥戒少一条,而在戒体上是与比丘戒相同的,清净持守八戒一日一夜的功德就可以往生净土,非常殊胜。

    灯云法师讲课期间,常有同学中午到藏经阁向法师请益,法师非常慈悲,总如大家所问而解答。法师开示的,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很爱听,常迸发出阵阵笑声。法师说,他阅《阿含经》的时候得到一点启发,能与生活圆融的佛法最能启发人,因为《阿含经》都是讲得生活中的事情,让人感觉很亲切,距离很近。所以佛法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去思考,怎么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怎么用在自己身上,怎么用在别人身上?不要理解成很玄妙的东西。这就是法师讲课和读书的秘诀,其实很简单。

    有同学问法师,在这个时代,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该如何持戒?法师说,戒律的精神是一样的,断恶修善是一样的,慈悲心是一样的,所有的戒条都来自慈悲,而在具体的因缘上恒顺众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