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华文化传播及翻译的实践与思考——第四次译员交流会系列报道之七

(2013-11-05 08:33:26)
标签:

佛教文化

感悟人生

分类: 寺院报道

关于中华文化传播及翻译的实践与思考

——第四次译员交流会系列报道之七

 

    2013年10月19日下午两点,第四次译员交流会第三场分论坛在明心阁三层会议厅举行。出席此次分论坛的嘉宾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南亚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安晓宇先生,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文史编辑室主任陈洁女士,华文出版社书法分社编辑纪希萱女士,南开大学英语系讲师冯全功先生和北京语言大学研一的学生冯慧秋。

    首先,安晓宇主任以“关于文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结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些年文化传播的实际情况,为我们介绍了文化传播的特点及思路。安主任归纳出了当代语境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的三条经验:首先要平民化,具备亲民的特质;第二,要注重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的传播;第三,使用新媒体,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根据以上三点,安主任进一步提炼出一个观点:对外文化传播最好的办法是本土化。

 

nEO_IMG_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南亚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安晓宇先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南亚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安晓宇先生

 

    他简述了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即从冷战时期“中国内容的中国式表达”,到目前“中国内容的国际化表达”,以及改革的方向——“全球化内容的中国价值体现”。他提到,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要有文化自信,要摆脱传统束缚和狭隘观念,培养全球化视野,要有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的理念。最后,安主任就“我们要传播什么样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核心价值大致可用“和而不同”、“人本主义”、“义以为上”三个词来概括。

 

nEO_IMG_分论坛会场

分论坛会场

 

    紧接着,陈洁女士以“当代原创学术著作对外推广的困境与尝试”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参加莫斯科书展的见闻和思考。她提到,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呼声也日益增强。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开创者的商务印书馆,肩负着将中国学术著作推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的重任,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包括翻译问题、版权代理问题及营销平台问题等。如何突破困境?她谈到,面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良好局面和艰巨任务,中国出版业应想方设法抓住国际书展机会,搞好书展书物的制作和多语种翻译工作,向国外同行宣传和营销,同时学习国外同行经验,摸清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拓宽思路,开发外向型图书产品。

 

nEO_IMG_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文史编辑室主任 陈洁女士

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文史编辑室主任 陈洁女士

 

 

    华文出版社因出版《和尚·博客》一书与龙泉寺结缘。华文出版社书法分社的编辑纪希萱女士与大家分享了华文出版社书法教材的对外推广、合作情况以及她个人的心得。中国书法是中国诸多传统文化的基础,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纪女士首先与大家一同回顾了首届“华文书法国际文化节”的盛况,并展示了华文出版社出版的适合中国中小学生的书法教材——《书法》,该教材已成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书法教材。在这套教材的基础上,华文出版社针对国外读者需求,精心编撰了《书法(国际版)》,已通过六种语言发行,使得外国人能够通过学习书法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得到了国内外华人学者、艺术家的高度赞誉,堪称中国书法在对外推广上的一个壮举。纪女士还就目前书法传播容易产生的误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路。最后,她对新一代刚刚拿起毛笔的孩子们提出了殷切期待,希望他们当中能产生大师级的书法家。

 

nEO_IMG_来自俄罗斯的朋友提问

来自俄罗斯的朋友提问

 

  nEO_IMG_来自荷兰的朋友提问

来自荷兰的朋友提问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冯全功先生引用林黛玉《咏白海棠》中的诗句作为今天演讲的题目,来论述《红楼》复译中的互文性。冯老师引用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复译、互文性等学术词汇的含义,从互文性视角探讨了《红楼》复译,包括现有《红楼》复译对互文性利用的描述,未来《红楼》复译对互文性利用的思考。最后,他鼓励复译者利用各种互文资源,如《红楼》前译、红学界以及红译研究界的学术成果等,推出更加完善的精品译文。互文翻译作为一种新颖的翻译观,对文学复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龙泉寺的佛经翻译工作也有积极的启示,大家从他的演讲中收获良多。

 

nEO_IMG_南开大学英语系讲师 冯全功先生

南开大学英语系讲师 冯全功先生

 

 

    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北京语言大学研一的学生冯慧秋。冯慧秋以“《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为题,主要对辜鸿铭、利亚各两位大儒的翻译进行比较,来探讨在翻译当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她首先介绍为什么选择《论语》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她认为《论语》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后她简单介绍了为什么选择辜鸿铭以及他的翻译特点。辜鸿铭的翻译文笔流畅,因他从小受双语文化熏陶,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自如,他的翻译作品非常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自从他翻译完《论语》,《论语》就开始在西方广为流传。她还举例说明辜鸿铭非常擅长运用西方文化当中一些常见的文化符号,来诠释《论语》当中的中华文化。相比之下,利亚各虽然在辜鸿铭之前就翻译了《论语》,但不幸的是他对中华文化了解甚少,导致他翻译的《论语》非常生硬,造成了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很多曲解,所幸后来被辜鸿铭纠正。冯慧秋还介绍了著名的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和英藉东方学学者及汉学家亚瑟•韦利对《论语》的翻译,使得《论语》在西方的弘传达到了一个巅峰。最后,她以《论语》中的“君子”一词为例,对几位大儒的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林语堂先生翻译的“a true man”最能表达其内涵。

    五位嘉宾演讲结束后是问答环节,冯慧秋关于《论语》的翻译研究引起了与会的中外朋友热烈的讨论与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