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化寺三坛大戒系列之18: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

(2013-10-19 08:34:33)
标签:

佛教文化

出家修行

广化寺

分类: 僧众弟子

2012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三坛大戒受戒纪实·戒会前期(01/15)

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

——莆田的历史文化

 

    1500多年前,那时的福建交通很闭塞,武夷山外直至海边整个是封闭的,跟中原基本隔绝往来。这里住着一个少数民族,叫古越族。人跟蛇一起生活。屋顶上,窗台上面,到处都是蛇,蛇也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称蛇为“小虫”,老虎称为“大虫”。门里面一个虫,就是“闽”,据说闽南的闽,就是这样来的。

01-广化寺植物

01-广化寺植物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战火连连。大概在公元600年左右那一段时间。中原的大家族,为了躲避战火纷纷南迁,在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在福建人来讲,称作“八姓入闽”。这八大姓就是:陈,林,黄,郑,胡,邱,张,何。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地、丘陵,当时的中原人为了生存,就要往平原去发展。福建有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还有一个叫做兴化平原,绵延几百里,就是莆田、仙游这一块。

    这个平原当时是一片海滩。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流程短,水流大,常常洪水泛滥;遇见涨潮,或者夏季飓风,海水能涌到现在凤凰山,也就是南山的脚下。滩土上长满了一种草,叫做蒲草,茫茫的一片蒲草。所以叫作“蒲田”。

02-古石与新绿

02-古石与新绿

 

 

    相传有一个女孩,叫钱四娘,父亲作官积劳而死,她搬父柩回长乐老家,经过莆田,被正在泛滥的木兰溪所阻。听大家说木兰溪水成灾,田园又无水可灌,年仅16岁的女儿家,产生了来木兰溪建陂(bēi)的念头。当把父枢安葬完毕后,她变卖家产和父亲留下钱财等,凑齐十万缗来莆田木兰溪上建陂。她的行为感动了当地广大民众,陂三年就建成了。但庆功之时,即被冲毁,钱四娘也投水自尽了。

03-佛陀之心

03-佛陀之心

 

 

    钱四娘筑陂失败后,她的同邑人林从世又捐家财十万缗,在温口继续筑陂,但在工程垂成时,又被凶猛的海潮冲毁。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李宏病死在水利考察的路上。有了木兰陂,洪水不再泛滥,莆田成了鱼米之乡。去掉三点水,“蒲田”变成了“莆田”。

04-戒常住为这次戒会全部重新购置的拜垫。

04-戒常住为这次戒会全部重新购置的拜垫。

 

 

    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南朝梁、陈中,中原大家族有个姓郑的,在这边定居下来了,他们爱南山的风景,就把祖坟也迁过来安葬。这个家族中出了三兄弟,郑露、郑淑、郑庄,三位都是有名的儒者,他们看到当地文化落后,在南山祖坟侧,重构书堂。那时,南山下有一片湖水,名叫南湖,他们的书院就叫“湖山书院”,吟诵诗书,研修儒业,授课讲学,蒙化乡里,时人称“南湖三先生”。

05-统一的洗漱用品,为的是培养大家整齐一致的集体精神。

05-统一的洗漱用品,为的是培养大家整齐一致的集体精神。

 

 

    这座书院,历代重修,现在就在广化寺云水堂的旁边。经过长期的辛勤教育,使当地民风开化,扎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郑露曾为书堂作诗“附凤翼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他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也是有文献可考的福建第一个诗人,今存诗二首。其诗《彻云涧》收入《全唐诗》中:“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蚤雷鸣,溅空春雨细。”

    自此以后,莆田人才辈出,文化欣欣向荣,有“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称誉。朝廷以郑氏倡学有功,赐建“开莆来学”木坊,在县城北门内(文革中毁),广化寺山门前也有“倡学闽南”的木坊。

06-五观堂的天井

06-五观堂的天井

 

     大约也是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法随中原的大家族传入了兴化平原。南北朝时代,中原佛法最为兴盛,故来到闽南的中原人,有很多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广化寺与这个郑姓的家族,历代都有不解的因缘。据唐末名士黄滔在《南山灵岩寺碑铭》中记载,郑家的远祖在南山筑宅,架以诗书。一个秋夜,月风清朗,突然看见一个神人,鹤发麻衣,高一丈余,出现在堂上。神人说:“诚易兹为佛宇,善莫大焉”,郑生拜诺,神人就消失了。后来,郑生就把屋宅供养给广化寺的开山祖师金仙大师,称金仙院。

07-五观堂

07-五观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莆田也是一片福地,中华文化的福地,汉传佛教的福地。莆田的文化教育非常发达,《莆田传统文化概论》记载,“自唐贞元七年(791)林藻中进士成为闽人进士之始,至清光绪废科举止的1145年中,莆田一邑中进士者多达两千多人,其中状元11人,又有武状元11人。”有人统计,在中国历代的高官中,莆田籍的宰相有15位、尚书近70位。现代莆田籍在外乡亲人才济济,有7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职称的人才遍布全国,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2人为两院双院士),更有近3000名莆仙(莆田、仙游)籍专家学者遍布国外。莆田有一句俗话“地痩种松柏,家贫子读书。”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莆田县连续三年获得全省高考红旗。及至今日,莆田的学风依然很好。

08-寮房里面上下层的通铺

08-寮房里面上下层的通铺

 

 

    莆田也是一个宗教信仰发达的地区,佛教、基督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和谐相处。信仰宗教在当地人来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值得一提的,东南亚民众广泛信仰的妈祖就是莆田湄洲人。她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姓林,名默。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父母唤她为默娘。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立志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大家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世人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她水性很好,经常援救出海遇难的人。据说,因为修行积善,她在二十八岁那年羽化飞升,乡亲们感念她的恩情,就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莆田的佛教非常兴盛,更重要的,这里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且在海外弘法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近代以来,福建的许多僧人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弘法,在东南亚办了很多下院。他们都有一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一开始一般到居士家里去做法事。莆田人很节约,居士供养的钱不会花,积累下来。这些钱用来做什么呢?要捐给祖庙。

09-雨露

09-雨露

 

 

    莆田的僧人出去弘法,都有一种认祖归宗的情怀,他们都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庙、自己的师父,不忘自己所受的栽培和教育。他们有了成就,成了长老,就会想着回馈,要报答祖庙的恩德。这样做的结果,是东南亚和中国佛教徒之间水乳一般的情谊,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不会忘记自己的本源。解放之后及文革后,广化寺的重建,都是在东南亚华侨的鼎力资助下完成的。重修后的广化寺不但恢复了往日的风貌,其建筑之精美、功能之有序,甚至成为莆田各单位效学的模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