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的使命——动漫组再造纸张有感

标签:
佛教文化感悟人生纸张的再造龙泉动漫 |
分类: 寺院报道 |
一张纸的使命
——动漫组再造纸张有感
一台榨汁机、一个塑料箱子、一个细密的塑料纱网,再来一块抹布,齐了,这套行当看起来像是做鲜果汁的,但它们实际上是用来“造纸的”。此“造纸”并非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确切的说应该称之为“纸张的再造”。
近期,动漫组的一位同学正筹备毕业创作——用自制的纸张装订一部中国传统民间绘本故事,“造纸”顺势成为创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狼外婆的故事”说起
这个民间故事,是这位同学的太奶奶在她小的时候哄她睡觉时常讲的,类似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故事。听她用平缓的语气讲述完这似曾相识的故事,阵阵暖意流过心底,感动萦绕许久,这是对一个年代的追忆,追忆里带着悠悠绵延的情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仅用收音机、黑白电视机支撑着全部的精神生活,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DVD、没有MP3、没有游戏机,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是那样的近,心与心的交流是那样的简单、亲切而温暖。故事讲述的内容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讲故事的人与倾听的人之间的那份情谊。这或许就是艺术的精神价值所在,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外在形式,哪怕只是一滴水、一种味道、一缕阳光、一个早已不被使用的老物件、一句老掉牙的歌词,唤醒的却可能是深埋藏在一代人心底的,或许从未曾被提及的最最纯真的记忆。
体会性与相
龙泉寺与艺术相关的部门的废弃纸张被这同学搜罗了个遍,这一环保举动,得到了同行们的大力支持。
纸张的制作过程则是将废弃纸揉碎、撕裂加水混合后放在榨汁机里搅拌成纸浆,而后倒在塑料纱网上散开,将水分澄出,放置阴凉的地方晾干即可。这一过程,完成了纸张形态的转化,从废纸张到纸浆再到新纸,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其外在的物理形态发生了转变,而纸张的本质未曾改变,或者说它的化学成分没有变化。那么,张纸、纸屑、纸浆可以理解为不同形式的“相”,而“纸”则是其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质,即“性”。有生有灭的“相”是由不生不灭的“性”幻化而来,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无不阐释着佛法的内涵——我们要透过表象达到本质,方可到达灭妄归真之境 。
依师为要,随缘破立
所谓“破”,即破陈;“立”,谓之立新。佛法在修学的过程中同样讲求破与立的关系,讲求应运自如,但无论是破还是立,基础是依照老师教导的方法去制作,熟练掌握制作技法为要,这里面就有“依师”的功夫在。而后,方可根据当下因缘,根据具体需要的纸张的薄厚度、纹理质感,来调试水和纸的比例。
文明,一张纸的厚度
有一句话说的好:“文明仅是一张纸的厚度”。纸张是文字图像的载体,阅读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穿越时空的传承。然而,在电子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静下来读一本书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对网页快餐式的浏览;在纸张上书写的方式也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键盘的高速敲击。
2000多年前,在尚未发明纸张的古印度,古德们将佛教经文一字一句规整有序的刻印在贝多罗树的叶片之上。1000多年前,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从印度取回的贝叶佛经,至今依旧安静的存放在大雁塔地宫中。幸运的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虔诚的坐在抄经堂里研磨经典,用抄写经书的方式来效仿古德先贤,净化自心。
一张纸即一个世界,一张纸也有它的气息,也有它的性格。或薄或厚,或软或硬,或湿而韧或干而脆,就如人一样,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又各有所长。一张纸,囊函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灵禅意,又有住于如如不动之乡的寂静,更有泼墨挥毫、包罗万象、待生万法的惬意与包容。
去“做”一张白纸吧,纯净无染,完成一个无暇的自我,抑或发挥无限的可能,承载历史与文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