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出家人比丘 |
分类: 寺院报道 |
●2011年东北采风记行之五:承德站
寺院参访记之欢喜放松第一天
回到住处普宁寺上客堂稍事休整后,因为这里不提供晚餐服务,我们便去承德市区找一家粥铺或面馆。路上谈及仁爱慈善基金会的粥铺。
欢喜放松东北行
长海居士:我们现在接了西城区政府的那个社区整体营造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就是想把社区食堂做起来。社区食堂里面又包括奉送爱心粥这个项目,将来还会有老年饭桌,以及给社区的老病残人士送粥上门等服务。设想对老龄公民免费,老年饭桌那一部分是政府购买的民生服务,再加上我们在社区食堂推广素食。
贤立法师:这个是直接跟基金会谈吗?
长海居士:对。在我出来之前,刚刚把方案提交给他们。我们要注册一个实体,是政府帮助我们,他们叫孵化嘛,去孵化我们这个实体,一年以后能够出壳。他们帮助我们到月坛街道落户,在社区里操作。他们说在金融街已经有一个社区食堂等着来做了。咱们这边等于是要把仁爱心栈全套人马搬过去。因为我们报的是“和谐社区整体营造”这样一个项目,除了社区食堂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服务内容——社区生活、社区交流、社区学习、社区公益乃至包括心理层面的倾听热线服务,把社区变成一个仁爱大家庭,变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组织,把社区居民转变为社会公民等一系列的设计。政府方面对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我们提的是“新四合院文化”。四合院是北京六百年来典型的民居文化特征;新四合,也就是“心四和”,用的是师父的心文化理念。“四和”呢,就是身心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社区和谐。所以“心文化”加“四和”叫做“心四和”,构成“新四合院文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贤立法师:他们是把整个项目包给大家做,还是我们参与一部分?
长海居士:是交给我们做。我们专门为这个项目成立一个实体,在基金会下面成立一个实体。暂时起名叫六和仁爱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以师父的“心文化”做核心理念,然后采用“新四合院文化”这么一个新的社区建设理念,参考了日本的造町运动、台湾的社区营造事业等。
贤立法师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
我们的车沿着华灯初放的承德市区大街缓缓行驶,一边聊着,一边留意路边是否有粥铺或面馆。拐过避暑山庄正门不久,看到一家粥铺,车上的两位居士都觉得很熟悉,原来在以前去赤峰发放衣物的路上都在这个地方吃过饭。既然有缘,当然就不再错过。下车,请两位法师一同用药石。
落座后,贤立法师继续车上的话题。
贤立法师:不用担心任何东西,就怕我们自己的动力不足,愿力不够,还有智慧不够。我们的智慧不够,好在靠师父抉择,那也无所谓了。师父他看得准,师父这个点我认为是不共的。如何与政府处理关系,怎么跟当地处理关系,怎么处理自己的居士和僧团的关系,怎么处理各种事业,他看得非常准,非常有预见性。有这个缘起法的智慧,才能干大事。不是光有热情就行了。所以你说那些志愿者们和其他的基金会,我估计人家也有热情。
长海居士:他们是有热情!
贤立法师:但是智慧可能有欠缺。
长海居士:一般投身公益的人都有社会理想,但多半坚持不下去,热情很快被消耗掉。
贤立法师:补充能量的部分不够。
长海居士:咱们有个心力加油站,您不是说了嘛,山上就是一个动力加油站。周末上一次山,下去时就浑身是劲。
贤立法师:奉粥这事就很神奇啊!刚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觉得莫名其妙。
长海居士:真是这样子。
贤立法师:这个你要相信师长的智慧。以我们凡夫的知见,你真是干不出来。
长海居士:是。
满祥居士:还有评上5A,这都是三宝的加持啊!
长海居士:是,肯定是!
贤立法师:师父以前也说过,在市里做点事,影响会比较好。
贤彦法师:这方面确实重要,一个发心,一个智慧。有的慈善组织,他不是没有资金,他缺的是模式。
贤立法师:即便有这个模式,人没有信仰的话……
贤彦法师:……就是发心的问题。
贤立法师:做长久也不容易。
长海居士:在中国,公益行业还是比较弱的,社会资源也不是很充沛,人才也是很缺。贤立法师:社区这个项目真是太有价值啦!
贤彦法师:也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长海居士:因为将来肯定是小政府、大社会嘛,整个趋势都是这样子。居民也慢慢地向社会公民转化,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但是这个光参与仅是外在的需求,内在的东西不能转的话,很难,做不起来。那就需要一种什么呢,政府的那种教化功能弱化了,而商业则不会有这种功能,第三种社会力量,从公益的这个角度去执行政府的社会化教育功能。我们现在提倡的所有理念都与北京的人文城市定位贴得很近。实际上我们做的,跟政府所希望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完全一致。
贤彦法师:政府和民众两方能够对接。
长海居士:对。像台湾做这个整体社区营造,他们也有一些相似的理念。目前内地的环境,也给我们这些公益慈善组织一个发挥作用的机会,帮助政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政府也特别欢迎,在各级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器,我们是以公益的角度进来的话,没有任何问题。贤立法师:这个因缘很好!国家也需要文化建设,也能支持佛教,社会道德建设需要佛教。
贤彦法师:国家现在也提倡构建文化软实力嘛。中国的强项不在物质,或者是别的方面,正是文化软实力。
长海居士: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个角度,它也是这样。因为经济发达了,在文化方面也要有力量,也就是师父说的,你这种文化软实力要有。文化软实力,肯定从传统文化中来。这样才有你在世界上不共的地方,才有能够跟西方文化对话与交流。
贤彦法师:实际上这就是中国的强项。
长海居士:对,只有归元——返本归元,才有力量。
贤彦法师:肯定是!
贤立法师:我们一边要学好最传统的,一边要掌握最先进的。我们必须掌握最先进的,比如最先进的文化。
贤彦法师:简单说就四个字:“和尚DOT博客”——最传统的文化的和最现代的媒体!
贤立法师:现在博客已经不先进了,我认为是这样。下一步大家全是手机信息了。
长海居士:对,将来都是手持终端、移动多媒体终端。
贤立法师:师父现在的多语种微博,别人没有,他是第一个做的。
贤彦法师:我以前跟贤立法师谈到过,什么英文、日文经典读诵,至少我以前没有听说过。
长海居士:对,师父做的都是领风气之先的事情。
贤彦法师:现在人们都缺时间,微博正好能够让大众接受。
长海居士: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是所谓集体浮躁。博客已经个性化了,web2.0之后,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信息社会化的问题,但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所以接触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简短了。你看现在才几年,博客也才六七年的时间,就变成微博,将来的趋势如法师说的,以后就是一个手持终端,到哪里都是这么一个东西,是一个全部信息的终端,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面,好多相似神通都在这上面。
贤彦法师:对,有一点。要借助这个东西。
贤立法师:神通就越来越少了!
贤彦法师:依赖这些工具。
贤立法师:原来这个东西就是神通。
贤彦法师:就跟写字似的,现在好多高学历的人士都不提笔写字了。
长海居士:我们说平常心是道,但是到这个时代,“神通”都不在话下了,要恢复这种平常心反而是更难了……不过现在科学的发展,都是在证明佛法的道理,接触佛法越多,越是感受到佛法的精深微妙。
贤彦法师:能够印证。虽然世间人比较相信科学,就像地心说、日心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不断地被后人质疑,然后以新的理论取代;而佛法的道理几千年来不断地为世人认识和印证。
长海居士:就像咱们说到的网络,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些工具没有好与坏的问题,关键是看谁来用。师父的龙泉之声网站就是这样一个思路,既然恶的信息这么多,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完全改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给它注入一股清流,让这种善的力量壮大起来。
接下来的话题就更加广泛了,贤立法师博学多闻,见识甚广,对所说的事物三言两语即描述清楚,并能随时与师父的教授和自己的佛法修学体会结合起来,闻思能力令人佩服。
快到八点时,满祥的一句提醒令欢快的交谈嘎然而止。驱车回到住地法师房间,大家开始了出行第一天的结行。
满祥居士说,历史只能借鉴,不能复制。我越来越觉得龙泉寺是块净土。
长海居士感动于慈诚法师纯净的心地,淳朴的人格以及法师对佛法的信心和对一切有情的慈悲。下午看到的两座皇家寺院,虽有精美宏大的建筑,却没有灵性,曾经人杰地灵的皇家寺庙现在成了游客徜徉的景点,如何才能让此地回复灵性?深感佛弟子的责任重大。
贤彦法师则谈了自己对师父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弘法利生事业的认识,以及本次采风中如何落实师父交代的记录相关地区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佛教现状以及访贫问苦等内容。看到一些寺庙的保存不尽如人意,而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些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也就是在保存这段这个地区的佛教历史。
贤立法师最后总摄道,在师父交代的四个主题中,佛教的现状是比较有价值的博客内容,写作时不必刻意造作,只要是真材实料,能够启发灵性就好。同时要把人的因素加进去。在采风时注意调整好身心,身心调整不到位,感受就不到位。
从时间上看,用自驾车参访确实方便。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较之过去有巨大的变化,旅游成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都是缘起法、都是佛法,就看我们有没有观察它的智慧。
自己因为搞寺院建设的缘故,在参访时,尤其注重看寺庙的布局和规划,也能够很快找到它的不共价值。寺庙景观的很多照片都看过,但到现场,感觉不一样。师父的这个安排对我很有价值。对于佛教的现状师父比我们了解得多,但给我们说了我们也没有感觉,要自己亲自观察了解才有感觉。到外边看过,总体感觉跟龙泉寺对比,反差很强烈。龙泉寺各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质,而独具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复制。我们看到,这里的道场变成旅游场地,没有灵气:没有出家人,没有信众,庙宇破败,圣像灰土遮身,因此教化功能消失。
从建筑和文化的角度,这些皇家庙宇,体量宏伟,非常值得一看;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可以欢喜放松,用观察和学习的心,多去了解外边的世界,多去了解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慢慢知道续佛慧命,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