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56:菩提道次第(下)

(2012-11-04 07:50:34)
标签:

佛教文化

美国之行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五十六

7月2日菩提道次第(下)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座中,悟光法师将佛法的基础知识与在美国参访期间的经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听众尤其是外国朋友,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去体悟道次第。

苦集灭道

    刚才说的那些,实际上只是感得人天果报。要想解决更大的苦,必须要进入中士道的苦集灭道。中士道就要解决轮回的苦,实际上这个时候才谈到真正的佛教。之前一直在轮回当中,没有超越轮回,佛教就是要我们超越轮回。

nEO_IMG_法师风采(1)

 

    佛陀讲,人世间充满了各种苦难,所以我们在人世间可以说是生死疲劳,很不舒服。虽然经常会有一些快乐,佛教将其命名为坏苦,只是苦的暂熄灭位,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比如说我很热,进入空调间,突然凉风吹过来,热的感觉在慢慢降低,实际上是苦的暂熄灭位,并不是真正的乐。当你继续吹空调的时候,又会发现冷。中士道的目的就是跳出轮回,有四种方法,也就是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

    苦谛,佛教中有八苦和六苦等。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生苦,在《入胎经》里面讲地比较清楚,我们出生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苦的,就好像榨花生油一样,非常痛苦。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就哭?因为太苦了。当我们摸小孩子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好像烧红的铁钳在烫自己的肉一样,非常痛苦。老苦,是渐次的苦,平时感受不到,当你感受到的时候,发现自己活了几十年了。病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并且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死苦,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苦。

    爱别离,自己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怨憎会,不喜欢的人却偏偏在一起。这为什么呢?过去世,彼此结的善缘或者恶缘,所以两个人必须在一起。佛教把这两个都叫做苦,你看透了,生活确实不一样。为什么有些大德能够超凡脱俗,就是因为他看懂了,看明白了,虽然在这个世间生活,但他不会被这些东西所束缚,换句话说,就是看地开,看得明白,所以人就身心豁达。求不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往往不能如自己的意。

    五阴炽盛,这是根本苦。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本质他就是苦的,这就是我们讲的行苦。所以,你只要一入娘胎,一直到最后死亡的一刹那,神识离开这个身体,一切时处都是在痛苦当中,只是说不学佛法的人一般是不知道的。

    六苦包括怨亲不定之苦,永无饱足之苦,数数舍身之苦,数数结生之苦,数数高下之苦,死时无伴之苦。

nEO_IMG_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院

 

    怨亲无定,当然这都基于无限生命的基础上。这一生是我们的亲人,下一生可能就是我们的敌人,这一生是爸爸,下一生可能是自己的儿子。比如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世,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对他产生怜悯之心,感得的果报就是下一辈子做他的妈妈。怨家和亲人,在一生又一生转世轮回的时候,是不定的,这一生我们跟我们的亲人很亲,跟怨家很怨,下一辈子不一定,他之所以亲和怨,实际上在领受业报——善业或恶业,在领受这个果报而已。表面上看起来是亲与不亲,实际上佛法告诉我们说,要解决这些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不要太执着,要超越它,还是自己的亲人,但是要超越它,因为执着在这个里边,就脱离不了这个痛苦。

    永无饱足,是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一直都在疲劳地生存下去,永远不会满足。虽然一直很苦,但是还是愿意在里面去生存,当然这本身就是受业的过程。

    数数舍身,一生又一生,死了之后又出生,可以说我们舍掉的身体,经论上告诉我们说如须弥山那么多。

    数数结生,生出来了慢慢死去,死去又生出来,周而复始。

    数数高下,这一生你有可能是个教授,或者你可能是一个高官,下一生再生出来,可能是一个乞丐都很难讲,这根据我们造的善恶业来决定。我们造的善业如果享受完了,下一生就没有了,如果再不造新的善业,将会受苦,这就是数数高下。有时候做帝王,有时候就是乞丐。这就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到底什么才是我应该追求的。

    死时无伴,死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带不走,生的时候就一个人过来的,死的时候还是一个人走,谁都带不走。

    从现实的痛苦来看,存在病痛、工作压力、忧郁、没有方向等等无尽的苦。这些苦,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特别是工作压力这一点,现在社会工作节奏比较快,每个人都是。为什么静坐在西方比较流行,因为现实生活中压力比较大,人就想静一静。实际上,这种静坐是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之下,稍微放松一下,感觉挺舒服。静坐流行的原因,是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内心躁动不安,外在的各种诱惑太多了,自己就扛不住,生命没有方向。为什么呢?就是前面说的诸多痛苦,导致自己一直想追求快乐,但是追求来追求去,还是一种坏苦,就是快乐的东西在佛教看来也是一种苦。为什么呢?因为这只是苦的暂熄灭位呀!不是究竟的,最终还是给我们带来痛苦。因为方式方法走错了,生命没有方向,现在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特别是物质发达之后,人类一直追求物质,追求外在的成就,外在的圆满,但是外在都成就了,都圆满了,感觉内心还是缺少了点什么东西,为什么呢?因为缺少内心的宁静和祥和,这个靠外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达到的。外在的物质,车子、钱、地位等等什么东西都有了,内心也不一定祥和。平衡才是和谐的,才是最重要的。

集谛

    集谛,生死流转的原因所在。这些苦,这么多苦,它是怎么产生的?佛教告诉我们就是因为有“我”,“我执”。因为有我,分别自他,有我就有他,就会产生分别。我执就是一种惑,就是根本烦恼。因为有惑,由烦恼、由这个我执,就会造各种的业——善业和恶业,最后感得乐果和苦果。刚才谈的那个造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谈生与死。死了之后去哪里呢?进入中阴身,要不就是直接上天堂或者下地狱,要不就是投胎。生命的问题是各个宗教都会研究的,佛教当然也不例外。包括高校里面的生命科学,我想肯定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是生命科学,我认为在佛教里面研究的最透彻,就是生与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死了之后是一个什么情况,你还会不会再来,怎么生的。

nEO_IMG_送葬队伍

送葬队伍

 

    业是什么概念?业,实际上谈的是业力,是一种力量,造新的业来领受过去世的业。造新的业靠思业和思已业,思业就是内心的状态,思已业就是身口的造作。内心里面有想法,想做一个什么好事,想做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或者想做坏事,找别人的麻烦,内心想完之后,自己就会去做,或者托人做,身口业就是这么造下来的。好事坏事也是这么造下来的。所以,作为一个人,如果来行善做好事,这一生就会非常好,这一生好下一生就更好了。佛教里面完全是良性的,学了佛法,生活就非常有意义。

    造业的过程分为事、意乐、加行、究竟。事,就是造业的对象,比如现在我们想帮助某一个人干什么事,对象就是那个人,意乐就是自己的心态,我内心当中是确实想帮助他,这就是意乐。加行,用行为去帮助他。结果,就帮完他了。这个业就造圆满了。

    烦恼,因烦恼造业,造业感得生死。为什么一生又一生这样去循环,每一世经常做一些上一世曾经做过的事情?就因为这个过程。因为烦恼造业,感得生死。烦恼有无量种,总结下来有贪、嗔、痴、慢、疑、邪见。慢,我慢,因为有我就有慢。所谓我慢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比别人好。疑,怀疑。邪见,就是不信四谛、三宝、因果。


灭谛

    灭谛,能不能解决这些痛苦呢?能解决。把烦恼熄灭,不生不死,寂灭为乐。断掉烦恼之后,才能真正地解决痛苦。否则的话,我们用外在的各种物质来解决,最终还是苦。所以,这一生一个人活几十年之后,好像这个人生怎么过还是迷惑的。佛教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要熄灭这个烦恼,达到不生不死的境地,寂灭为乐,不要生烦恼了。虽然我们在领受这个过程,别人骂我了,但我不会再骂他,我在内心当中也不会嗔恨他,就开始慢慢进入灭谛的状态,离苦得乐。


道谛

    道谛,解除这些痛苦,要靠戒定慧。戒就是刚才谈到的十善。十善往上升就是五戒、十戒、八戒、无量戒。戒律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戒律并不是束缚,而是要解掉束缚。烦恼就像是一根又一根的绳子,把我们捆地非常痛苦。通过戒律这个剪刀,把烦恼这些绳子一个一个剪开。在这个时代,持戒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努力持一条戒,佛经告诉我们是功德无量的,对自己有最大的好处。

     由戒生定,最后生起智慧。佛教里面谈到的定,是指于善所缘心堪能性,指的是内心对于善的所缘境能够控制地住,想做善事,自己能够做主,并不是往哪个地方一坐,不吃不喝七八天。现在我们大部分的情况都是控制不了,都是被自己很多想法拉跑了,没有办法专注。定就是专注,对善所缘,心堪能性。

    慧,就谈到缘起性空——这个世界的真相。谈到执着与不执着,往往喜欢的东西让他永远存在,这就是常见;不喜欢的东西希望他赶快不要在我面前了,这就是断灭见。


六度万行

    只进入这种状态行吗?苦集灭道解决了行吗?也不行。特别是大乘佛教。要行六度万行,进入菩萨道,这个才是成就究竟离苦得乐的一个法门。不然的话,你成了阿罗汉,虽然不会轮回了,不会起烦恼了,也可能是空钵应供,最后吃不到东西。佛陀告诉我们,还要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才是最主要的,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最初入道的时候就要发这个心。

nEO_IMG_同传

同传

 

    发什么心呢?发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这个心是大心,这个心是不可思议的心。《入行论》告诉我们,“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发了这个心就像劫末火一样,可以把很多重罪给烧掉,忏悔掉。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这个是最难的,但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菩萨分凡夫菩萨、圣位菩萨。圣位菩萨是我们追求的,凡夫菩萨是我们现在要学的。我们现在能力不够,要学习菩萨,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菩萨无我利他的精神。把自己慢慢放到最低,其实这本身就是在破我执。在佛教专有名词里面也叫我爱执,就是无始劫以来对自己的一个执着,觉得自己最好,什么东西都想着自己,什么东西都想着利益自己,帮助自己,但现在就是要破掉。要帮助别人,在菩萨的境界里面,帮助别人才是快乐的,帮助自己并不快乐。

    行菩萨道就包括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通过这六度来完成菩萨道。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度,要多给别人东西,多给别人好处,这是布施度。持戒度就是刚才谈到的,遵守戒律。忍辱度,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各种逆境,不好的境,要能够堪忍,最后要圆满。精进度,要努力地去学习,六度的其他五度都需要精进。禅定度,要专注,修止,把自己的定心升起来。般若度,在定的状态下产生空观,体会到缘起性空,最后知道人世间的真相,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切都是实执,一切都是断灭,而是缘起性空。

成佛阶梯

    刚才整个说下来,实际上是有一个次第。刚开始,慢慢通过对无限生命的认知,通过业果、皈依的认知,慢慢走到中士道里面,知道苦集灭道,知道苦从哪里来,然后我怎么去走,自他相换,最后发大菩提心,进入资粮道,最后圆满的离苦得乐,就是成佛的一种状态。这是五个阶梯,发了菩提心,进入资粮道,开始学习累积资粮,学习菩萨行,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资粮道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资粮道已经有止观双运的见解,然后证得止通,已经有神通了。加行道分暖、顶、忍、世第一法,有这四个阶位。见道就是我们说的登地菩萨了,到了地上菩萨,已经累积了相当的资粮,见道的水平就相当于阿罗汉的须陀洹果,但是因为有菩提心的广大福德的累积,所以取名为登地菩萨。修道,慢慢地去修,见道之后真正地去修道,修什么道呢?刚才说的六度,学到最后彻底圆满佛果,就是无学道。

 nEO_IMG_毕业生纪念牌 

毕业生纪念牌

 

    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这点要慢慢去串习,在内心当中的观念越来越牢固。在《法华经》上讲,“若人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佛的,都能够圆成佛道,这一点是佛教与很多宗教不共的一点。

    最后,引用西方科学之父爱因斯塔的话,爱因斯坦曾经在普林斯顿这边工作过,可以说与这里特别有缘。爱因斯坦评论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将是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主要是在研究宗教,发表宗教方面的论文。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并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之后说:“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这是他自己对于佛教的一个理解。


感恩一切的因缘

    接下来,悟光法师介绍了龙泉寺翻译中心的发展情况,然后请大家观看了《春耕——学诚法师多语种微博一周年总结》视频,最后进入了回答提问的环节。一位日本留学生问法师:“中国是不是没有宗教呢?或者说,至少表面上是没有宗教的?所以,你们采取了用文化的形式来传播宗教。”

nEO_IMG_校园教堂

校园教堂

 

    悟光法师回答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走出来的根本原因。中国宗教信仰是很自由的,只不过外面的人很少到中国来,只是看些媒体的报道,所以没有正确的认识。中国佛教徒就有一亿多,何况其他宗教呢?而且活动频繁,龙泉寺每个周末就会有活动。”接着,法师还发出邀请:“欢迎你到中国访问访问,到各个寺院体验一下,你就能改变现在的观念。到了北京,可以和我们联系,去龙泉寺体验一下。”

    有两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昨天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与我们偶遇,当时就加入了我们的交流中来。意犹未尽之际,今天又跟我们要了法师的讲座时间、地点,特地从纽约赶过来听法师的讲座。不但自己来了,还把另外一位朋友,也是中国的访问学者带了过来。

nEO_IMG_普林斯顿大学讲座后合影

普林斯顿大学讲座后合影

 

    讲座圆满结束后,悟光法师招呼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我在收拾东西的时候问法师:“今天讲地好像特别直接和深入呀?”法师答说,这是根据现场听众的情况做的调整。

    合影留念之后,又送了师父侧记、多语种法会小册子和光盘给几位外国朋友。然后,赶来听讲座的陈劲松老师和吴薇老师发心带我们参观了普林斯顿大学。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政治学院、校园教堂和图书馆。在校园教堂,正好遇上那里在举办一场基督教的葬礼。在教堂里面举行完宗教仪式以后,先是牧师走出教堂,跟随牧师的是一个乐手,用苏格兰风笛演奏着哀伤的乐曲,然后是亲友缓缓从教堂中走出,在教堂墙根处依次列队站好,最后是亡者的棺材,从教堂中被抬到一辆黑色的灵车上。悟光法师在刚才的讲座上就讲到:暇满难得,无常迅速。几十分钟后,就看到一位菩萨现身说法,无常真无常!

nEO_IMG_Nassau Hall

Nassau+Hall

 

    最后,我们来到了Nassau Hall,这是普林斯顿大学和整个普林斯顿镇最早的建筑,现在是校长和其他行政官员的办公楼,门口有两只老虎像,这是大学的吉祥物。楼外立面底部的石头上,刻着一个个的小牌子,上面写的是1979毕业生、2012毕业生等等。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惯例,历届的毕业生都会在这里留一个牌子,表示饮水思源,不忘师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