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52:借汝之光,得见光明

(2012-10-25 08:12:02)
标签:

佛教文化

美国之行

参访寺院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五十二

71日    借汝之光,得见光明

 

    有一所美国大学,她的校训是“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她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位居全球大学之首,是比美国历史还要长的几所大学之一,是纽约的第一所大学,更与中国有着甚深的因缘。在她的著名校友名录上,不仅有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遗传学家摩尔根,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等人的名字,还有许多近代以来就已知名的中国人物——李政道、胡适、马寅初、冯友兰、陶行知、蒋梦麟、许地山、吴文藻、潘光旦、张奚若、谭盾……这所大学便是,哥伦比亚大学。下午4:45分,参访过自由女神像,还带着一点海风气息的我们踏入位于曼哈顿岛北部,地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上的哥伦比亚大学。

文明的发展在于教化

    此时天空虽依然是湛蓝,阳光也还是明亮,淡红色的晚霞却已漫然地浮上天际,轻轻地笼罩在地面,使得这所以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为主的校园,显现出特别的气质。青春洋溢的学子们,在绿树浓荫草坪间轻快地穿梭,让这幅古老的画面,又流动起朝阳般的活力。

    走入大门,看到最醒目的建筑就是罗氏纪念图书馆。耸立在宽阔的台阶之上,圆形拱顶、典雅的石柱、对称的布局,整体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带我们参观校园的王璋告诉我们说,这里现在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光凭楼上刻的名字,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里的功用呢?连这样简单的事都是如此,何况学佛、修行无限生命的事情呢?没有善知识的指引,终究只能在黑暗的旅途中独自颠簸罢了。

nEO_IMG_罗氏纪念图书馆

罗氏纪念图书馆


    图书馆空旷的台阶之上,一尊雕塑特别醒目。

    王璋介绍说,“那是哥大最有名的雕塑,叫做ALMA MATER(母校)。”

    悟光法师说:“标志性建筑在那儿,就到那边照相!”

   “标志性”三个字,反映了法师一贯的做事风格,照相要找标志性的建筑,做任何事也都是一样,要抓关键点、根本因。法师常说,根本抓住了,其他的都是枝末,要依着师父的“总别、本末、轻重、缓急”八字原则来抉择。

nEO_IMG_哥伦比亚大学合影

哥伦比亚大学合影


    在合影的时候,有两位陪同参观的同学不知道是否该参与,在犹疑间,法师热忱而坚定地招呼:“一起照,大家是联盟!”两位同学欢喜地加入。一颗开放的心,接纳的心,宽广的心,就是展现在这些细节之中,也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地转动着他人的心。

nEO_IMG_“母校”雕塑

“母校”雕塑


    走上图书馆的台阶,“母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西方人眼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头戴橄榄枝,端坐于宝座上,双臂优雅地向前舒展,好像在迎接四方学子,面容里有肃穆、有慈爱、有坚定、也有正义。在哥大学生眼里,这尊塑像代表了母校情结,也代表了对从哥大毕业的学生都能秉持公平正义精神的期待。

nEO_IMG_巴特勒图书馆

巴特勒图书馆


    与罗氏纪念图书馆,遥相呼应的是巴特勒图书馆,在图书馆石柱上方的横梁上镌刻的一排名字:中间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左侧的三位是荷马、希罗多德、索福克勒斯;右侧的三位是狄摩西尼、西塞罗、弗吉尔。在这段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定义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时期里,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佛,中国有孔子、老子,阿拉伯世界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奠定了后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思路。每天走入图书馆的教授、学子们,一抬眼,看到这些先人的名字,不知内心会生起怎样的情怀呢?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一路走着,经过宣传新闻学院、英语系、化学系、数学系,艺术史学系、建筑系、心理学系、医学系、自动化系、女子学院……一个个教学楼像一段段逐渐展开的乐章,为我们述说着哥大的过去与现在。像其他常春藤盟校一样,哥大有着非常全面的学科设置。哥大也是美国大学中最早推出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大学之一,因此,它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亦是紧密相连。

    负责摄像的李冰看到了路边的一把长椅,发现了它的特别之处,赶紧招呼大家来看。这把白色的长椅造型简洁,呈弧形,在灌木的环绕之下,显得幽雅静谧。在长椅上,镌刻着四排文字。第一排,“纪念Federicak Arthur Goetze ScD”(人名),第二排是生卒年月“1870-1950”,第三排写着“哥大五十三年的捍卫者和守护者”,第四排“作为哥大应用科学系的系主任和财务主管”。这种特殊的纪念方式,以长椅的谦恭姿态,在斯人逝后依然在为众人服务,远远超过五十三年的时间。谦恭,使得生命变为永恒。能够常留人们心间的,不正是那些能够低下头来诚心诚意为众生做牛马的人吗?

    一栋红楼掩映在绿树之间,与哈佛大学东亚系有些神似,带我们参观的另一位同学范丽娜告诉我们说,这里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它的东亚研究资料藏书量仅次于哈佛燕京,位居全美第二。法师说:“东亚系,刚好是咱们东方的文化。”

    一百多年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始终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最高荣誉,吸引着全世界最杰出的汉学家,而这一些的开端,却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在美华工——丁龙。111年前,在他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将一生省吃俭用所攒下的积蓄1.2万美元,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希望能在这里成立中国学的研究,以宣扬他那时积贫积弱的祖国的文明、文化。1.2万美元,对于在一所大学成了一个科系来说,还相距太远。然而,他的义举深深感动了他的雇主——实业家卡本蒂埃。他无条件地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27.5万美元,以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希望校方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他本人的名字。丁龙和卡本蒂埃的诚心感动了校方,在当年的毕业典礼上,汉学系宣布成立,即是今天的东亚系。

    哥大现任校长保罗讲道:“丁龙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将军,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仅仅是美国第一代华人移民中的一个。他捐出来的是钱,但更重要的是贡献了他的视野和理想,我们这个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这个充满冲突与对抗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话的方式,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并嘉奖这样一种视野。同时,重新认识并嘉奖这样的人,尊重他的贡献,让世人知道并记住丁龙的名字。”

    一个人精神层面的高贵与不朽,决不在他的身份、地位、财富,不在他外在所拥有的一切,而在于心灵的力量。丁龙,就这样,以他至诚的心,将东方文化带到了西方。

    走上哥大的天桥,在旁边的草坪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抽象的蓝绿色铜质雕塑。在一个圆柱形的底座上,三个物体彼此相连,底部是尖的。表面上可能是因为经年露天的原因,而呈现出蓝绿相间的旧色。我们围着它转了好几圈,也没有看出来是什么雕塑,非常地超现实主义。霍丽娜介绍说,这是著名的亨利·摩尔的作品。亨利·摩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成立了亨利·摩尔基金会,并将全部财产作为该会资金,用来资助青年雕塑家举办展览,并且把他的庄园改建为雕刻公园奉献于世人。


自在的源泉在于随缘

    小憩间,法师已欣赏起了天桥下阿姆斯特丹大道上的红绿灯。这里的红绿灯和纽约别处现代化的风格不同,外观更加古朴,悬挂在在灯柱上,以大约二十米的间距整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绵延至远方。

    法师对身边的蒋晓旭和姜栋耀说:“这的红绿灯设计得像灯笼,风一刮,晃悠悠的,有种艺术美,为市容增添了一份光彩。”

nEO_IMG_哥大的红绿灯

哥大的红绿灯


    此时,随团大半日的刘萌女士,因晚上有约,与法师和大家道别。法师致以吉祥如意的祝福。第二天,刘萌女士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昨天和一群可爱的人结缘,他们修行于北京郊区凤凰岭的龙泉寺中,自给自足,只吃素,不剩饭,互帮互助,照相时不说茄子,说‘随喜’,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感恩’。缘,妙不可言。”

    平常同行请示是否开展某一事项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法师问:“你的宗旨是什么?”宗旨,是一条一以贯之的原则,没有宗旨,都是盲目,事情不可能办好,很容易就半途而废。

    回顾上午的联合国之行,法师说道:“一方面看三宝加持,正常是进不去的,我们能进去不可思议。否则大厅都进不去,因为没开门。有个时间段,不是什么时间都开的。我们去时正好开门,保证能进去。再加上一个新的缘(耶鲁大学)。所以,幸好让某某也来美国了,不然的话我们去不了。所以得包容,有容乃大。”

    某某同行:“是是是,虽然我犯了不少错误,还是得包容。”

    原来这位同行,正是联系耶鲁大学的一个因缘,也就相当于间接地联系到刘萌女士。虽然法师是一句看似轻松的加持,实际已是在将“包容”这一善法注往大家的心中。师父曾开示说:“内心的力量强不强,在哪里体现呢?就是有没有包容心。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面到底能够装着多少人,到底有多少人?”法师将佛法与生活、与每一个境界生动而恰切的结合,也是在教导着我们,要把一切境界当作最好的老师,思维法,运用法,实践法,最后就能做到像师父说的那样:“佛法就是你,你就是佛法!”

    悟光法师的身后,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座教堂,红色的砖墙,绘图的窗户,顶上是白色的十字架。这个场景让人想起法师在水晶大教堂的摩西十诫像前和耶鲁大学图书馆圣母玛利亚像前的场景——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就是这样自然地进行着。

nEO_IMG_圣保罗礼拜堂

圣保罗礼拜堂


    距离下一个活动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法师看了看旁边的草坪,和大家说:“要不我们先坐这边。”法师常说:“随缘自在,有求皆苦。”天上的一片云,停驻在草坪的上方,恰到好处地遮挡了还有些灼热的夏日阳光,投下一片荫凉,仿佛在印证着法师的话。

    还未待法师坐下,同修们已经开始对法师坐的位置展开了一番“热烈讨论”。

   “法师坐到石台上?”“凉吧?不好吧?”“不可能,正热呢。”“坐石台上和大家脱离了吧?”“法师坐石台上比较好。坐高讲法比较好。”……

    无论是认为法师应该坐在草坪上,还是坐在石台上,不难看出,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对法师的恭敬心、对法的希求心。

    这样一群努力向上而纯真的人,认认真真地做在法师身旁,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认认真真地去思维和实践,认认真真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三宝事业。也许,每个人,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每个人,都在向着佛陀这个完美的目标进发。这是我们,与佛陀、师长心的契约。

    法师随顺大多数人的期待,坐到了石台上。一场草坪上的交流即将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