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四十
6月29日
真理和光(中)
今日,在耶鲁大学,佛法爱好者、佛法初学者、佛教研究者与我们齐聚一堂,一场追寻佛法的真理和光明的谈话在热烈的氛围中继续着。
佛法弘扬要靠本土人
今天到场的还有专门研究佛教的学者。大家不仅关注自我的修行问题,对于汉传佛法在美国的弘传问题,对于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问题,也非常关心。
问:比如一个笑话,中国人觉得可笑,美国人一点都不觉得可笑。你说了好多比喻,跟中国的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要是变成英语了,他觉得很难理解。
答:佛教要在美国整个社会铺展开来,还是要像中国那样,要本土化。首先还是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中国佛法为什么流传这么久?因为出家人都是中国人。出家人要都是印度人,还能传开吗?天天跟你吃饭在一起用手抓,你习惯吗?很难的。说到底,必须得是本土人才能够将佛法真正弘扬开去。

心灵交流
问:文化的出发点是不一样。我们中国讲究集体文化,就是说舍你的小家为大家。对于这点,美国人就很难理解,美国人就尊崇个人主义,他会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小家扔了为大家呢?集体主义,美国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答:没错,所以要度美国人出家。(大家都大笑)
宣化上人建立了旧金山万佛圣城,今年是他来美弘法五十周年纪念,23号至24日在万佛圣城举行了两天纪念法会,我们有幸参加了。他的弟子恒实法师是美国人,现在是法界佛教总会的主席,他在美国度化美国人就很厉害。在我们离开万佛圣城的最后一天晚上,举行了一个钢琴会,是由世界级钢琴家陈毓襄演奏的,令我感觉到很震惊。之前的法会,参加的多半是华人,而这个钢琴会来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外国人,华人反而很少。
问:佛教的音乐很好听。
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能就会度化一批美国人。有人跟我说,美国人喜欢听音乐,喜欢讲座,并且是自由的,要轻松的,不要搞那么严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哪个人愿意出家,当和尚了,那就是相当了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承许了中国传统文化,承许佛教文化,而他又知道美国人需要什么,他想一些办法,润物细无声,慢慢就能够度化美国人,让他们接受佛法,接受这个理念了。现在美国,佛教在这里已经弘传有五十年余了,但真正美国人出家多不多?很少。万佛城那边有一些,还有一个南传寺院——无畏山寺,里面有几个美国人、两个加拿大人出家。所以这需要一个过程,阿弥陀佛!
寻找善知识要靠缘分
学习佛法,最根本就在于善知识。在网络时代,法门和善知识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得太多而让我们难以抉择。对于远在异乡的佛子来说,选择更需要智慧的引导。
问:法师您好,我叫李小枫(音译)。我想问一下,佛法中有很多的修习法门,按古代的话讲就是,要按个人的因缘、个人的根性不同来修行不同的法门。现在也不好找老师,不好找大善知识。自己修行的话,应该找个什么样的法门呢?是要一心专修吗?

寻找善知识
答:现在,找大善知识,也挺好找的。现在网络比较发达,你在网上一输入“大善知识”几个字,肯定会有很多。(大家大笑)
问:是的,太多了。太多了,也是个问题。
答:要输入活佛、大法师、大和尚这些词,绝对能出来上千个网页。这很好找的。在法门方面,现在佛法网络化了,一搜就能出来很多。现在的困难,我想应该是能找到的法门太多了,太多了就分不清楚哪个是对的,哪个不对。我觉得《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是挺不错的,最起码我们现在提倡汉藏交流,其次这本论融合了小乘、大乘、密教的佛法,再有这本论讲的内容属于佛法基础课程。
问:《广论》?
答:你在网络上搜一下,应该很容易查到这部论。刚才咱们不是提藏传佛教嘛,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这本论虽然是格鲁派的,但是实际上几大教派的经典论典所讲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白教的《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红教的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实际的内容几乎差不多,包括整个框架也差别不大。

法师演讲
问:那怎么找师父呢?
答:找师父实际上是靠缘分的,这是第一。第二呢,虽然要靠缘分,但你也不能乱找,别找错了。要在找对的情况下,要靠缘分。比如说,这几个师父都是好的,你就看你跟哪个师父有缘,你就找他。因为佛法讲信心,无缘的话,你就不相信他的话。哪怕他说的话是天厨妙味,是甘露雨,再好吃的东西吃了也不消化,因为不接受,是不是?“信为能入之门”,不相信他,他讲的东西我都不听。不听你怎么去实践?不实践怎么能得到实证呢?就像科学家一样,不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怎么能得到结论呢?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的师父——学诚大和尚就挺好的。(大家笑)。我跟着他近十年了,感觉他各方面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我给他做侍者就做了一些年头了,跟他比较近,对他的言行就看得比较清楚了,不是表面化的,就比较了解他了。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们师父挺值得信赖的。我们学了佛法之后,你就有正见眼,对不对,我们是能够观察出来的,特别是知识分子,都是讲道理的,是不是?阿弥陀佛。
问:法师,我还有一个疑问。修行的话,如果看太多的东西,又容易变成一个佛学者,就是把佛法当成科学或者是当作学术来看。但是,不看呢,又容易建立不是很好的知见。这个中间的这个平衡不好掌握。
答:这些从佛教角度来说,实际上都是外在的。真正的我们要靠皈依。你有没有皈依?
问:我有皈依。
答:皈依之后就不一样了,就是一个佛教徒了。实际上,看书和实践要并行,佛教讲闻思修嘛,闻思就是学习,你不学习,你怎么能够拿着学到的东西在社会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行走坐卧当中去实践呢?你肯定实践不了,所以学习还是需要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看的东西多了就乱。你可以看看我刚才介绍给你的《广论》,能够帮助你梳理你看的东西,就跟超市里面分类摆的东西一样,慢慢就给你梳理好了,看清楚了就不会乱了。
学习佛法要有次第
什么是佛法?这恐怕是每一个学佛的人、想要学佛的人都想问的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想要追寻到一个唯一的答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要找到的答案,也许更多不是一个最正确的答案,而是学习佛法的真正下手处。

共同研讨
问:法师,我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关于自我修行的问题。在北大有个禅学社,那有很多学生都对禅学很有修为。那个时候我和他们聊天,我说,你用一句话给我讲讲佛教到底是什么。然后有人就拿杯子说,佛法是这个东西,你看见是个杯子,但是这个杯子它并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各种原因,因缘和合,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杯子。
答:这不是一句话。
(大家笑)
问:呵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因为我已经忘了他的原话了。后来我问,那“我”呢?他说,那你自己也不是你自己,是因缘和合变成你这个人。那我问,那我死了呢?他说死了就死了,死了就变成各种因缘散去了。我最后问,有没有灵魂?他说没有了。那我修佛有什么用?我不是我自己,学佛完了之后,最后成就了,也不是我现在的自己。既然是这样,我现在是什么样,都是我前世因缘和合变成现在的,那我现在做的东西也和我自己没关系,那是对我未来的改变了。我一直对这个事情也想不清楚,可能佛教典籍我会看一些,佛教里面说的很多我觉得都是很好的行为规范,但是我就是没有决心去修习,因为我没法起这个信心,我觉得这些东西跟我做完了也是没有关系的。而且,我一学佛就落入一种执着了,我也不愿意落入这种执着。因为佛教就是要破执着嘛,包括对自己的执着,对事、对人的执着。在我看来,一心成佛也是一种执着。

赠送礼品
答:你这里实际说了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我与无我的碰撞、冲突,第二个是次第的冲突。我与无我的冲突呢,这个是比较高深的,所以你让他一句话给你说清楚什么是佛教,这样说出来就是有点太高了。一下子说出了,就会让我们变得无法接受,因为这是佛教最高的真理——“缘起性空”,既然说是空的,然后我们又承许有“我”,这不就冲突了吗?关于佛法是什么,佛陀自己说了一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就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净化了,你自然得到安宁和快乐,这就是佛教教给我们的。我们做到之后,再慢慢往上走,别着急,一下子说得太高了,比如说一个小学生,你让他上耶鲁大学,他会受不了。这是一个次第的问题,不能一下子给我们说太高了,因为我们毕竟接触佛法的时间还不长。开始的时候最好按照我刚才说的,“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去净化自己,知道哪些事我不应该做,哪些事我应该做。简单地说,就是要造十善业——不要去做杀、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痴这些事情。用这十个标准来“自净其意”,保证你得到快乐,这具有实践性,你要能做到,你就快乐了。比如说你现在遇到三个人,就是想揍你,只要你骂他,他一定揍你,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忍一时风平浪静。你这个时候要忍一下,不要跟他冲突,这就是实践,这是去掉自己的嗔心,不要对抗,这就是实践十善业。不对抗,不对抗你少挨骂,你跟他对抗,你打不过他。你不对抗,他不揍你,你不是实现了宁静和祥和了吗?但现代人不行,我一定要跟他对抗,所以人就苦嘛,造很多苦业,得不偿失。所以,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把这个跟大家结个缘吧,以后有缘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