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之行系列之32:哈佛燕京学社座谈

(2012-09-01 06:43:51)
标签:

佛教文化

国际化

世界佛教论坛

中国佛教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三十二

6月28日   哈佛燕京学社座谈

 

    今天将会是最紧张的一天。昨晚一夜在飞机上只浅浅的睡了两三个小时,今天一下飞机就要面对从早到晚一整天的行程。如果从西来寺的早殿算起,我们将在37个小时的时间内,没有正式的休息。而身为参访团团长的悟光法师,将在这一天里面,举行两场讲座和三次坐谈,面对的全都是最一流高校的学者和学生,真正的考验来了!

第二个“精进佛七”

    昨天晚上从洛杉矶22:25起飞,今天早上6:56到达波士顿。乍看之下,在飞机上8个半小时,其实和中国都使用北京时间不同,美国各地使用不同的时区,洛杉矶和波士顿两地间有三个小时的时差,实际上我们的飞行时间是5个半小时,这一夜的睡眠时间也就在2、3个小时左右,何况还有好多同修不习惯在飞机上睡觉。经过一夜的飞行,加上时差,到达波士顿时,我们的身体所感受到的实际上还是洛杉矶的早上4点,正常还是在睡觉之中。可是这一天将会有非常紧张的活动安排,我们要参访美国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下飞机后,大部分人还是睡眼惺忪的状态。也难怪,到美国已经第8天了,一直都在马不停蹄的状态,法师说这次美国之行是两个“精进佛七”,在西海岸的七天已经结束,从今天开始,进行东海岸的七天“精进共修”。经历了一夜的“不倒单”,再加上时差的影响,大部分人已经处于非常疲惫和困顿的状态了。其实最辛苦的还是法师,法师前一天在西来寺的晚上,为了准备今天的高校讲座,几乎一夜没睡,昨天晚上又是在飞机上度过的。想来法师身体也是很累的,可是法师却是最有精神的一个,可见法师的心力有多强!

    拿到行李后,我们就根据礼品单和今天的行程,在等导游来接的过程中,赶紧准备今天要用的礼品。平常在宾馆住的时候,都是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礼品,第二天带上就走。现在我们从西海岸刚刚飞到东海岸,只能在机场的行李提取处进行了。准备礼品时,当被问到,是否一一都准备好了,我说差不多了。姜师兄很严肃地说,不能差不多,一点都不能差,必须要认真落实才好,就这样我们又一份一份地检查落实,直到非常清楚,何时该用哪包礼品,应该找谁取。也就是这么严谨的态度,认真规划,认真准备,才让我们这次美国之行的礼品赠送非常圆满。

nEO_IMG_机场整理礼品

机场整理礼品

    到达东海岸,我们的出行就由旅行社的车来负责。没想到旅行社给我们安排了一辆编号为888的奔驰小巴士将全程跟随我们。这辆车刚好可以装下我们14人,还有我们大批的行李。更方便的是,这辆车因为车型小,停车方便,可以指哪去哪,避免了西海岸使用大巴车过程中的很多不便。司机小梅,是广东人,告诉我们说,他们老板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特意给我们安排了一辆小巴士。后来和小梅熟了,他又告诉我们,这辆奔驰可是一辆新车呀,平时都只用来接待高级商务团的,没想到老板会把这辆车派出来。这都是托师长三宝的福!

nEO_IMG_我们在东海岸的“座驾”

我们在东海岸的“座驾”

    我们的导游扎提是新疆人,现在美国读大学,利用暑假做导游在攒学费和生活费。他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一点不妨碍我们之间的沟通,反而因为他也有信仰的关系,相处更加融洽,彼此非常尊重,不同宗教和平、和谐共处在我们接下来这几天的友好相处中,得到充分展现。由此可以推知,世界范围内,不同宗教友善共处,是完全有可能达到的。

    一般的旅行团,行程都是由旅行社安排,游客被带到不同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游览后又被带到下一个地点,活动内容也是由旅行社负责。而我们刚好相反,所有的活动都是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导游和司机只是负责我们的吃住行的后勤工作,时间安排完全是我们来负责,导游和司机随叫随到。导游也说,他们还没有带过这种团。我们非常感谢,在接下来几天的相处中,我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赶到哈佛附近就已经九点钟了,我们找到一家咖啡馆用早斋。早斋有各式面包,咖啡,茶,冷牛奶,美国人不仅习惯喝冷水甚至冰水,连牛奶也是冷的。悟光法师入乡随俗,要了咖啡和面包。接下来的第一站是去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和专家、学者们坐谈。

nEO_IMG_哈佛燕京学社

哈佛燕京学社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始建于1928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交流的典范。历史上,来哈佛留学的中国大家,据考查有:赵元任、胡适、陈寅恪、俞大维、吴宓、梁实秋、林语堂、竺可桢、贝聿铭等不胜枚举,其中多数曾经接受燕京学社资助,这些大家们也重塑了哈佛大学的文化建构。哈佛燕京学社派遣赴华留学的学者有费正清、贾天纳、饶大卫、柯立夫、李约瑟等等,后来都成为美国汉学界颇有声名的亚洲学教授,如费正清被誉为美国中国研究之父。学社前任社长是杜维明教授,是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任社长裴宜理教授。因为与学者们约好了,十点钟要赶到哈佛燕京图书馆座谈交流。早斋还没吃完,我们就必须出发了,导游扎提找来饮料托,帮我们带上了还没有喝完的咖啡和茶。就这样,在临时导游哈佛博士后梁璋仪师姐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哈佛校园,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就看到好几座教堂,而且都是最雄伟的建筑,师姐介绍说哈佛遍地都是教堂,随着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哈佛也能遍地都是佛堂。穿过哈佛老校区,我们匆匆赶往哈佛燕京学社。

谁先进?谁在前?

    当我们来到哈佛燕京学社时,浙江大学访问学者,本次坐谈的召集人冯国栋副教授早就在楼门口等着我们了,欢喜地合十问讯后进到哈佛燕京学社的大楼内。进门时,关于谁先进门,悟光法师对冯教授说,“您先请,您在前面带路我们才知道怎么走。”如此以来,对方就很自然地在前面带路。这也是法师代人着想的功夫,避免了常见的相互谦让的尴尬。同时法师也在教我们面对境界时如何抉择,对方请我们先进,是因为我们是客人,照理我们在前面走也是可以的,可是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走,另外也不知道这边的规矩,所以主人在前面走是比较好的。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未知的区域,要保持一颗谦下的心,一颗学习的心,让有经验的人在前面,我们跟着学习。这也是在培养依师的等流。

nEO_IMG_燕京学社门口的石狮子

燕京学社门口的石狮子

    座谈是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聚会厅进行的,一进入聚会厅,几位等在里面的学者欢喜地起立合掌向法师问讯,法师微笑地向大家问好。主持的冯教授看到大家都站着,就邀请法师和大家就坐。法师就问冯教授怎么坐?坐在哪里?此时如果是我,可能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找个座位坐下了,而法师不是,法师没有自作主张,法师在问负责人,问他是如何安排的,因为我们对这里的地点不熟,对人也不熟,对接下来活动负责人安排的细节也不熟悉,这种情况下,需要听负责人的。这也是法师依师等流的自然展现。由此也对“万善根本从师出”有了一点体会。

了解就会理解

    在冯教授的安排下,法师和冯教授坐在中间的座位上,学者们和我们参访团的成员面对面分别坐在会议桌的两侧。落座后,冯教授先是介绍了来参加座谈的几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南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的高校,来参加的八位学者,他们平常彼此也较少见面,现在由于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的因缘,大家相聚在一起。之后法师和姜栋耀也介绍了参访团的各位成员。副团长清华硕士,秘书孟居士北大博士,秘书张居士人大硕士……,听完参访团成员的介绍,冯教授赞叹道,“你们这个团队很强大啊,我们都知道,龙泉寺一直年轻人比较多,高校的很多同学都到寺里去体验。”法师回应:“开车的话,北大清华和人大离龙泉寺半个小时的车程。”

    接下来法师将我们到达美国后在西海岸的行程给在座的各位学者进行了介绍。就这样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nEO_IMG_播放师父简介视频

播放师父简介视频

    法师对于在座的学者到哈佛来访学特别赞叹道,“来哈佛访学挺好的,这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佛门中讲现量,你必须得来,来了跟看书是两码事,看书写得再清楚,不如来体验一下,其实这与佛学有直接的共性。光学习,光看书是不行的,必须得体验,看书和现场体验二者是有所区别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者:“到哈佛来的汉传佛教比较少,藏传和南传的比较多一点。还有韩国的佛教比较多。就在我们目前座谈的会议室,藏传和南传佛教经常来这个地点组织讲座等活动。”

    法师:“汉传佛教在这边看到的很少,那以后我们就要加大力度,要多来。”

    学者:“要弘扬就要解决语言的问题,需要翻译,需要用英语。这方面北京龙泉寺走在全国的前面,就我们了解,寺里非常重视对外的弘法,包括语言的交流。”

    法师回应:“我们师父提倡这方面,重视文化传播,特别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佛教文化的国际化。”由此法师引出翻译中心并介绍,说我们翻译了一些相关的书。法师随顺因缘,就此送书,给在场的每位学者发一份礼品。

    学者们拿起资料,就翻看起来。看到这些,学者们的兴致被提起来了,他们纷纷赞叹寺里这方面做得好,实际上美国这边缺少渠道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佛教,因为我们很少人去到美国。所以国内要多来。因为他们没有渠道了解,所以只能误解和曲解。我们到一个教堂去讲中国传统文化,后来收到很多美国人发来的邮件,他们非常想了解东方文化。一位学者坐飞机时,问了几个外国人,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文化,突然经济发展这么快,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国家兴起,这个国家为世界带来什么,他不了解。我们文化里,佛教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怎么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后就会理解,理解了就不会误解。

翻译交流

    看到龙泉寺所出的各种文化产品,学者们主动要求参访团更多地介绍龙泉寺和翻译中心。法师先是播放了师父的视频简介,然后姜栋耀介绍了翻译中心。更多地了解了师父和翻译中心后,学者们的思想也被点燃了,他们纷纷就各自对翻译的一些思考以及传播中国佛教的思考与大家交流。

    冯教授说:“你们工作做得非常好,刚才了解到你们未来是准备翻译佛经的。目前好多经典已经翻译成多种语言了,我们选择哪一类经典,需要考虑。翻译我们汉传佛教高僧大德的著作为主,可能是我们需要做的。常见的佛经,已经有好几翻了,而汉传高僧的著作基本上没有人翻译。外国人想要了解,都没有办法,要了解,他必须要懂汉语,还要懂文言文,就更难了。个人觉得翻译汉传佛教高僧大德的著作对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更有意义。”

nEO_IMG_热烈的讨论

热烈的讨论

    法师:“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先翻译故事性的内容,比如寺院大事记,包括与师父的开示同步翻译,然后翻译佛经,佛经是最高的。祖师大德的开示先做起来。佛经的翻译从佛教历史上来看,大部分是高僧大德来做的,高僧大德的特点,不但是对教理的通达,还有实证。佛经是教量和证量的结合,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佛经的信息含量非常丰富。佛经流传下来,通过历代的高僧做各种翻译,实际上里面有信息含量,这个不是谁都能通过翻译就呈现的。体会没到那个水平,翻译的东西即使翻译的完全正确,另外一个人去看,感觉跟有水平有证量的人翻译的是不一样的。”

    严老师在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方面,有很多的思考,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接触过很多人,非常了解市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严老师说,我觉得你们真的做得非常好,让我们很感动,特别是这些义工,很了不起。我这边有两点建议:

    1. 西方的教育,欧洲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他们特别看重好奇。所以我觉得经典是很重要的,但是通俗的,让他们能看懂的资料,对佛教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看到。

    2. 就我个人翻译的经验,我们中国人学外语,很容易出现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翻。现在已经看到你们向外走了,我也建议你们可不可以多进行合作翻译,多与国外合作,比如一稿自己翻,二稿由国外的人。这样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这样会更好。

    法师回答,实际上我们每个语种都是由各个语种说母语的人来校对一遍,有的甚至多遍。

       nEO_IMG_学者们对我们的资料很感兴趣 

学者们对我们的资料很感兴趣

    方老师说:“作为一个寺院,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的人才。现在寺庙的经济条件也好了,都在做一些宣传的工作,或者是吸引人才的工作。”

    法师说:“我们的寺庙经济能力还是有限,因为我们不化缘、也不收门票。”

    方老师说:“所以你们是靠道风来吸引人的。”

    法师说:“靠别人自愿捐赠的。”方老师说:“刚才听了介绍觉得非常感动。我是刚来到哈佛不久,听冯老师说北京龙泉寺有一个参访团来,就很高兴,今天就来了,亲眼看到你们做的很多工作,实际上现在佛教翻译方面,的确是有些机构和寺庙,在上海也有编译馆,但是没有很正规的运作下去。目前很多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把外国的佛教著作翻译成中文。我觉得龙泉寺的思路特别好,你们把自己的东西,把汉传佛教的东西翻译成多语种的,传播出去。现在你们刚开了个头,单是微博的翻译,至少就有八个语种的人可以了解你们寺庙的情况。”

nEO_IMG_向冯教授赠送礼品

向冯教授赠送礼品

    “近现代中国祖师大德的一些著作,另外最根本的是学诚大和尚本人的一些著作,要把它及时地翻译成各个语种。虽然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中国当代佛教的关注,因为宗教跟世俗的不太一样,从宗教人士本身的个人魅力,学识,思想,开示的话语,特别是对于各国的宗教徒来说,本身就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符合这个时代人的需求,国外弘法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些英语非常好。藏传的比较多的翻译过来了。我觉得我们汉传的完全可以,既然龙泉寺有这么多的人才,建立联系很好。”

    严老师说:“除了笔头的训练,语言的推广,直接用英语宣讲佛法也很重要。”

    法师说:“是的,我们还得继续学习,不断努力。”

    接下来法师给大家介绍龙泉寺,从龙泉寺的历史到现状,特别介绍了龙泉寺2005年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后的发展,在场的学者们纷纷赞叹。当谈到僧团出家法师都很年轻,一般35岁以后想出家也不接收了。几位学者听到这里就笑了,想到各自的年龄,互相询问谁还可以出家,一位刚刚超过35岁的老师有点遗憾地说“刚刚超过”,法师说“刚刚超过,还有一线希望。”这么一对答,大家都乐了。

    法师介绍完后,一位学者总结龙泉寺两个最大的特点,一都是年轻人,二非常开放。年轻就开放,对新技术学得很快。现代人心灵精神荒芜,灵魂无所归依,需要佛教。

nEO_IMG_座谈后合影

座谈后合影

    中午12:30在同一个场地,法师将会做讲座,我们不得不结束座谈,大家一起到楼门口合影。合影结束后,彼此有太多的话要说,几位学者和法师在楼门口又交流起来。后来,一位学者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法师,把悟光法师都巧妙的嵌在里面。这幅对联是:探律藏,行威仪,悟善逝妙法,允为世间解;辅法王,化众生,光如来门庭,堪作人天师。

nEO_IMG_合影后继续交流

合影后继续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