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之行系列之27:翻译交流中的拈花一笑(上篇)

(2012-08-22 07:37:57)
标签:

佛教大学

佛教文化

美国之行

时代文化

寺院体验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参访团美国之行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6月26日翻译交流中的拈花一笑(上篇)

 

    在现量感受了西来寺“人间佛教”的摄受力后,我们就要进入此行的主题:翻译交流。来美之前,我们就曾听说,星云法师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让我们甚为惊叹。在此前“见识”了西来寺高效、专业的接待后,我们对接下来的翻译交流又多了一分期待。

全球整合资源

    在科技文明发达的当今社会,语言成为国际宗教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为弘传佛法,各语种的佛教书籍有着迫切性的需求。有鉴于此,星云法师于1996年,正式于美国洛杉矶西来寺成立“佛光山国际翻译中心”,延揽各种语言人才,在世界各地从事佛教翻译工作。自2001年起,为求书籍出版的专业性,特将翻译中心的出版事宜单独登记、注册为“美国佛光出版社”,出版发行多种佛学书籍。计有《传灯》,《佛光菜根谭》,《星云偈》,《星云禅话》,《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等近百种英文翻译书籍。此外,还出版有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俄文、乌克文、泰文、印尼文、锡文、印度文、日文、韩文等多语种版本的佛教书籍。

nEO_IMG_欢迎我们的到来

   今天参与交流的,是佛光山国际翻译中心主任依超法师,翻译中心前任主任,现在是西来寺当家师的妙西法师,以及5位骨干义工。看到西来寺几位肤色不同的义工,悟光法师落座后就赞叹道:“在座的有各国朋友,看来翻译团队很强大呀!”

    依超法师在介绍佛光山国际翻译中心时说,西来寺翻译中心是佛光山国际翻译中心的总部,佛光山会根据各个国家的语言条件在当地对翻译事业做一个组合,而这里是进行统和。随后,5位骨干义工也分别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下来,悟光法师应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龙泉寺翻译中心的情况。法师强调,“我们在翻译方面还非常年轻,龙泉寺翻译中心刚成立一年多,这次主要是来取经学习的。”

    今天的翻译交流只有一个半小时时间,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参访团成员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双方就直接进入了翻译交流环节。率先提问的是英语团队义工王硕,她站起来提问道:“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义工,想了解一下是如何来组织这些义工的呢?

nEO_IMG_参访团做自我介绍

   “坐着就好,不用那么客气,轻松一点。”满面笑容的依超法师一句话就给了我们方便和欢喜。依超法师表示,这主要是利用佛光山的资源——佛光山目前除了在台湾有一百多个分院以外,在世界各个地方也有一百多个别院。“现在,我们就借助每一个道场,在当地延揽人才来做翻译工作,而这里来做一个统合。比如我们讲英文,在美国有十几个道场,加拿大也有七八个道场,而像英国、澳洲这些也都是英语系国家。就从这么多英语系国家来讲,每个人想要翻译的著作,可能会是同一本,你翻了我也翻了,就会成为人员、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就要进行资源整合,这个整合很重要。”法师说,如果现在义工想要翻译,需要在总部登记想要翻译的部分,如果已经有人翻译了,就不能再翻了,如果还没有翻译,才可以申请去翻译。

nEO_IMG_依超法师发言

   依超法师是用中文做的回答,这时蒋晓旭轻声请示悟光法师是否需要进行翻译,法师表示“都能听懂,不用翻译”。而妙西法师反应力极快,立即用英文说了一遍,翻译给他们的义工听。妙西法师的翻译一结束,依超法师就立即用英语说:“Thank you。”现场爆发出欢乐的笑语。

    义工John Gill又补充道:“在一些情况之下,也会有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重复翻译的事情。譬如说,我们在巴西会翻译、出版葡萄牙文的书籍,而在葡萄牙呢,虽然已经出版过了,但是我们会再翻译出版同样的书籍。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翻译方法或者语言写法不一样。也就是说,有时即使是同一种语言的翻译,在不同国家会适应当地阅读习惯而进行再翻译。”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依超法师马上又解释了一句:“南美的葡萄牙文、西班牙文,与欧洲的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有一些用语上的不同,就像美国的英文和英国的英文不一样。”

nEO_IMG_西来寺义工介绍(1)

    事事精益求精对于尚处于 “幼儿园”时期的我们,现在是从师父微博开始翻译的。那已经到达了一定高度,有了多年经验的佛光山,最初阶段又是从哪里入手呢?依超法师答道:“佛光山的寺庙坐落在不同的地方,因为不同的地方信徒的需求,所以我们就需要各地语言上的发展。当然,我们也是从我们的师父一些讲说的翻译开始,再慢慢进入经典的翻译。”

    张彦接下来问:“翻译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原则要去遵循? 翻译大师的开示和翻译经典的流程有没有不一样呢?”问题一提出来,西来寺的义工笑了起来,看起来对这些问题,大家都很有同感。依超法师首先下了结论:“开示和经典,我想是有很大不一样。”法师接着解释:“其实最重要是要懂中文。要有懂中文的法师、信徒、义工,我们请回来的翻译工作人员也一定要懂中文。此外,还需要懂佛法。对佛法有一定的认知,对于佛光山的用语、星云大师的理念,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在初译之后,我们会有很多的修改、很多的润笔。尤其是进入经典的部分,我们要很小心地去揣摩,有很多不同方面的人一起研究,才能敲定用哪一个term(术语),哪一个名相。

    张彦针对依超法师的回答继续提问:“刚才法师谈到参与翻译的要懂中文,这是前提。这是对参与初译的人而言,还是涉及到后面的环节,如校对、确认?”依超法师答道:“都需要。不同语言的版本,大家的语言水平不一样,大家基本上都是一起来的,。我们出一本开示集,要校很多遍,用很多的时间……”听到这里,悟光法师点点头说:“能理解。”今年年初,悟光法师就曾带着翻译中心的义工翻译、制作《龙泉寺的365天》(八语版)、《学诚大和尚侧记》(中英文版)两本书。虽然当时临近春节,时间紧迫,但法师仍然带着义工们,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校对,通宵工作已经成为当时的家常便饭。所以,对于依超法师所说的话,我们和悟光法师一样,也是深有体会。“我们大家一定都有这个体验。一定要下工夫的!”悟光法师再次点头说:“是”。

  nEO_IMG_上茶点   

    依超法师接着说:“如果时间太赶的话,有一些一般的文章,比如说西来寺举办了什么活动,只要说这个活动有一点点不一样,我们也不会说就直接copy and paste(复制粘贴),把去年的拿出来就好。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什么要修改,助词什么要修正,或者说,因缘不同会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说法——我们都是要很小心。”依超法师最后总结道:“就是要让不懂中文的人也懂得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法师的话让我深思良久。把一件反复做的事情,每次做的时候都当作第一次那样认真去做,永远不忘初心,这不就是修行吗?John Gill对此,用英文补充说明道:“我们做的工作是在传递人间佛教的理念。此时,对象就很重要。有些人可能是非常好的翻译人才,但可能对佛法不是很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佛法义理很精通的人,对翻译的内容进行校正。同样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人对佛教义理非常了解,但语言的水平不是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语言进行重新润色。只有这样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够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法义传递的准确性,让法义真正地深入人心,能够深入生活,能够打动人。”

   这时,悟光法师也提问了:“一本书或大师开示,最后一关一般是什么级别的人来拍定?因为总得有一个最后拍定的,不然就会意见很多。”悟光法师的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又引来对方会心的笑声。依超法师答道:“我们通过翻译把佛法传播出来,是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但是要传播正确,所以我们需要校稿。我们不只是要传播正确,我们也希望美国人士、西方人士读这本书后感觉不像翻译的书,读起来佛法正确,而且非常流畅,像美国人写的书,这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我们有时看翻译的书,虽然都是中国字,但就是读不下去,问题就是它的语言不是很流畅。所以我们的editor(编辑)很重要,他就是把翻译的东西‘整容’,修饰得让人读起来感觉像是本国人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可能会有一些调整,我们必须要做最后的把关。不是说来某一个人去定这个稿,而是互相讨论,大家交流。”John Gill接着补充道:“法师的问题问得的确很好啊!在翻译的过程中,即使是以团队的方式在运作,有的时候也会有人的执着在里面,想‘我一定要怎样怎样翻。’要避免这样一种情况,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悟光法师接下来问道:“我们师父的开示,我自己有时候也把握不是十分准确,因为它毕竟是口语。口语变成书面语,需要一个转化。有时候上下文连接,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有时也拿不准。”依超法师答道:“如果是做口译的话,最好当下就把握、抓到师父要讲什么。这需要培养很多的好习惯,比如多听师父的开示,多听师父跟人家讲话,这样我们抓得比较准确。如果要写出来的话,还是要录音、要重新整理,这个是必要的。”

nEO_IMG_悟光法师介绍龙泉寺翻译中心

    姜栋耀提出一个问题:“中文里面是有文言文的,比如大师引用的一首诗,引用的一句古文。假如翻译成英语,是选择翻译成很直白的,还是尽量翻译成一首诗,或是翻译成类似于文言文或比较文雅的文体?”John答道:“星云大师经常引用诗或古文,但是大师在引用这些著作的同时,往往会提供相应的比较准确的解释。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知道为什么要引用这样的内容,最后在做翻译工作的时候,就不用重复再说一遍,只要准确传达出来就可以了。如果大师引用一段话,就要去看他引用这段话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服务,然后决定采用什么形式翻译。如果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让语言更加优美流畅,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就照着这个意图去翻译,即使在文意上有些损失也不怕。”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我们的提问总是能够引来西来寺法师和义工的会心欢笑。这似乎就像灵山会上,迦叶尊者对着佛陀拈花一笑,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我想,我们在翻译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也是西来寺这些同行人曾经遇到过的吧!曾经的艰辛和困苦,他们也都曾经走过。而通过交流的形式,他们多年来解决难题的经验,我们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便获得了,这不正是向善知识学习的巨大利益所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