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众善奉行,践行佛教理念(二)——记“佛教道德四人谈”电视论坛实录

(2012-06-24 07:40:11)
标签:

佛教文化

时代文化

寺院体验

现代弘法

心路历程

修行感悟

分类: 随师行记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报道之三十六:

众善奉行,践行佛教理念(二)

——记“佛教道德四人谈”电视论坛实录

 

主持人:

    刚才照初法师提到,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布施的时候,出发点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要请两位法师谈谈佛教中的戒律。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般人跟佛教徒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佛教徒的清净戒律,让我们对于佛教徒非常的尊敬。但是这些戒律,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究竟应该怎么样去实行,能不能够把这个戒律放到我们社会当中,真的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功用?如果把每一个戒律放到我们社会当中,这个社会大概……对我们来讲,会不会比较辛苦一些?最后我们请宽运法师介绍一下,五戒的部分到底怎么样实行到社会生活当中?

 

宽运法师: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的完成,首先就是由五戒做起,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这五戒,也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呼应。我们都知道,一人持五戒,一人纯净;一家持五戒,一家纯净;一个社会持五戒,一个社会就纯净。如果我们整个的地球,都持五戒,那我们就没有杀戮,我们就没有战争,我们就没有这些不和谐,那么整个的世界都会非常的和谐。我们都说,做人是一个九法界的中转站,如果你人做好了,你可以升华,再有善,就可以升天。如果你再升华,就是四圣。那反过来,我们就说向下轮回,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恶,那么就是地狱、恶鬼、畜生的诱因。佛教的一个终极关怀是什么呢?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它的目的是让你众善奉行,一念不生。

   我们这个社会是用法制来管治的,道德来提升我们的品质,道德治法治之穷。佛教呢,治道德之穷。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没有办法约束。他今天可能是道貌岸然,但心里的活动,是没办法约束的。假设说像《地藏经》里面说,不能起心动念,想一想也是罪过,如果你连一个坏的念头都不去想,那五戒你都不用去想了,你当然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内外如一的人,我们从这里升华出好人、贤人、圣人、罗汉、菩萨,到成佛,这是我们一个终极的追求。所以这个五戒,是我们基础的基础,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的一个修行正因。他们都是从五戒开始的,五戒到八戒、十戒,可以到比丘戒、菩萨戒。菩萨戒,我们说大悲心,我们有大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一个菩萨的精神,以菩萨来要求我们自己。太虚大师说“不是比丘佛未成”,就是说请你先称我为菩萨,先称菩萨,不是因为我佛未成,是一个菩萨道的延伸,也就是从五戒开始。大家持五戒,这个社会就会和谐,那我们就会众缘和合,就会同愿同行。

 

恒实法师:

    我来补充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在洛杉矶,有两位警察,他们看到出家人穿袈裟、剃光头,很好奇,说:“你们到底是做什么的?”问我和另外一位比丘。那我们就说佛教啊,从五戒开始。“什么叫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说:“你再说一遍?“我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摸摸头说:“我们当警察,如果每天遇到的人都这样做,那我们警察根本没有工作了。”

nEO_IMG_恒实法师发言

恒实法师发言

 

    然后他很有意思,再问清楚,说:“你们说的恐怕太理想,不实在,我们不会叫所有的人持五戒呢!”另外那个法师说:“不是不是,我们是同一个工作。可是呢,我们就在下种子的地方用功夫。你们警察,种子一开花,结果的时候,你们就来处理了。因为不守五戒,才杀人啊,偷盗啊什么的。所以,同一个工作,一个在因,一个在果,一个在本,一个在末,so ,the same job, two different, one is the seed, one is the fruit。所以刚刚宽运法师讲,如果人人能这么做,那社会一下就变成极乐世界,那是没有错的。

 

主持人:

    您刚告诉我们的洛杉矶的故事是您的亲身故事吗?

 

恒实法师:

    是我自己经历的。

 

主持人:

    我们在美国大路上看到警察雄壮威武,如果按照恒实法师所说,他们其实都可以不需要存在,如果从种子那一刻开始关注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其实社会就会更加的美好,恒实法师和我们诸位台上在座的法师,正在做的就是从种子的培育开始。

    在佛教当中,因果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果观对于我们佛教徒或者华人社会来讲,都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要信守的部分,不管是否深刻的了解所谓的佛教的法义。那么,因果观在现代社会当中如何去理解?有人说,我做那么多好事情,那个人做那么多坏事情,怎么没见到我日子过的比他好,他还在那逍遥?别人告诉你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是我们要问问佛陀、问问法师说,什么是时候啊,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到?我们要请各位法师讲解一下佛教的因果观。继续请恒实法师。

 

恒实法师:

    其实我们说佛教的因果观,这不是佛的道理,佛开悟,他是一个觉悟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睁开他的智慧眼看,因果本来如此,这就是宇宙之间的定律。他就是很慈悲地分享,告诉我们原来有这个关系,如是因,如是果。他说,你用身口意这个三业,你怎么做,你的果报就怎么来了。就像种菜一样,你种豆就有豆,种苹果就有苹果,不是说你种豆你就有苹果,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呢,我们说,每一个人的自性,本来有这种的心地,种下什么种子,就有什么的果实。所以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们根据这个定律,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很小心地种种子。有句话说,一般的凡夫呢,在种下种子的时候,不去管,可是果报来了,就找佛祖,哎呀,糟糕了。有智慧的人,菩萨,他们在种种子的时候非常小心,然后果报来了,他们果实所收获的,花啊,果啊,食物啊,非常好,又甜又美。所以呢,有智慧的人,在种种子的时候小心,那就对了。如果一个有头脑的人问,到底为什么我的人生落的这样子?就是刚刚你讲的,为什么恶人做恶事,可是过的很舒服,一个善人就处处都碰头呢?为什么这样子?我们就问我们自己,到底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来的,谁安排的,有人就说,“上帝的意愿”——“God’s will”,上帝一切都安排了,上帝的眼光看到那个小麻雀都不会错过。有人就说,等上帝的指示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就完全是侥幸——“luck”,好像无形中就有一种机器一切都安排了,有的时候好运,有的时候倒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命运,没有办法,哎呀,苦命,就是这样子。这三种说法是很普遍的。佛教不同。佛教就说,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观。所以呢,我们懂得因果,如是因,如是果。这样子,用智慧来一步一步,讲话、身体动作、动一个念头,都很小心。不害,就是刚才济群法师说的,有这个不害,有这种慈悲,就是跟一切万物合而为一。不要害人,自己不要受害,这样子,我就可以安排我的未来,我可以变成我未来的一个建筑师——architect my future, 为什么呢?因为我种下的是善因,将来一定会得到善果。

 

主持人:

    如是因、如是果。也许,我们不理解过去做了些什么事情,为什么身为现在的我们。但我们现在先种下好的种子,先种下好的因,将来一定会结出好的果,好的花。宽运法师,您有补充吗?

 

宽运法师:

在佛教里,非常重视因果,有一句话“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然菩萨不种恶因,而我们当果报现起的时候才害怕。三世因果的观念把我们生命的意义无限延长了,我们来无始,去无终,到最后是要成佛的。既然要成佛,如果我们过去做得不好,那我们去改善,我们将来会做好。如果我现在很好,是我过去的因种下的,那我将来还要好。这就给我们的生命有了一个终极的追求,一个改善的机会。所以佛教的因果观念对我们现实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照初法师:

   佛教是讲缘起,谈这个因果关系。问题呢,就是我们对因果的观念,在我们的心中,或者我们听到的解释,有一些地方有误解。所以我们不顺利的时候,就说我捡了不好的运,是没有办法的,就是这样做下去,好像还债一样,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佛教,教我们用缘起观来看这个因果关系,佛教讲三世的关系,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但是我们的将来,像刚才法师说的一样,我们可以为将来做准备,将来要从现在开始,所以我们佛教强调用智慧的方法处理事情。

 

主持人:

    刚才照初法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未来我们可以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未来,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但是如何改变呢?我们看到社会当中,有的人贫穷,有的人纠结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这些都需要帮助。这几年慈善事业在华人社会中非常迅速的崛起。慈善事业,因为在座各位的努力,因为义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了越来越多的人。这几年,华人社会中,慈善事业在佛法的指导下,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呢?

 

济群法师:

    现在人对慈善的理解,还是偏于单薄。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事实上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组成。单纯追求物质的丰富,物质的慈善,并不能让人真正活得快乐。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人的心态的问题。所以我想,当我们讲到慈善的时候,至少应该是包含心灵的慈善和物质的慈善两个方面。佛教在2500多年延续的过程中,始终在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心灵慈善。中国人在过去没有心理学,但是几千年来,民众能够保有一种健康的心理,这是跟佛法的传播分不开的。我们长时间以来广泛的接触信众,一直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心理辅导工作。那么另外,我觉得心灵慈善这一块其实蛮重要的,传播慈善,实际上就是在做一种心灵慈善的工作。另外一方面,物质的慈善,事实上也是非常重要。从佛教的角度,能够给慈善一个非常正确合理的解释。从一个普通因果的层面,佛教慈善的行为告诉我们,通过慈善可以让我们现在拥有的物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现在拥有金钱,可是伴随着死亡,我们拥有再多的金钱也都结束了,跟你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把它捐出去,你在培植福田,因为你的善心,将会得到十倍甚至更多的回报。所以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做“布施如救火”,你房子里着火了,你明知东西不搬出来,火是没有办法熄灭的,所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东西要搬出来。这是布施的一个普通层面的意义。

nEO_IMG_现场报道的法师记者

现场报道的法师记者

 

    在佛法中,对布施还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就是菩萨道。菩萨道的修行讲究的是要利他,每一个人他发了菩提心,走上菩萨道,他要帮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将帮助他们解决一切的痛苦作为自己的一个责任。在布施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内涵,那就是慈悲。要始终贯穿无我利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社会大众,以众生的利益为中心,然后根据众生的需要去布施。当然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你的布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在做慈善的过程中,智慧很重要。还不要有功利心,要有无所得的心。你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对方好,你不要带着自己要求回报的心理。如果你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布施,不仅会让对方真正得到利益,同时你在修布施的过程中也是在开展智慧和成就慈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

 

宽运法师:

    佛教的菩萨道精神,就是慈悲喜舍,利他利己。在利己的过程中,有无相的布施,有有相的布施。无相的布施,我们说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自己,没有布施的中间物,没有布施的对象,这个就是功德,这个功德就是可以累积下去的。当然有相的布施就是福德。什么是有相的,比如我们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当然这个也是好的,这也是一个再分配,也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不是对弱势团体的一个关心、关怀,整个是以大悲心来展开的,一个菩萨道,他要成佛,他成佛了,他虽然是觉圆满,慧圆满,福也圆满,但是他是利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所以我们从体现人的价值来说,慈善是一个手段,它只是一个表法,怎么来体现我们大乘的慈悲精神呢?“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自己通过慈善来表法,来显示菩萨道,更靠近人群,像921地震,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我们都去捐钱捐物捐资,目的就是体现一个菩萨道的精神,让我们对弱势团体,对一切人来体现大乘道的菩萨精神,也就是人溺己溺的情怀。

    我们都知道: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既然是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我们就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心意,身业行持,语业行持,意业行持。这样的慈善才是完美的慈善,我们应该向这个方面去发展。

 

恒实法师:

   《华严经》有说,财施、法施,无畏施,所有供养当中,布施佛法是最高的一种布施。在有地震、灾难的时候,需要一些维持生命的这些东西,它是最重要的。不过一切生活都过得还可以的话,那么心灵也是有需要的。如果我们能布施佛法,那这种慈善是最重要的。话说回来,我们这个地方不是很安全的,就像火宅一样,生老病死都是苦。所以,佛呢,就回来告诉说有一个路,你可以了生脱死,你可以出去这个世间,这个世界。所以你能布施这个,送这种礼物是最宝贵的。在美国,在西方,我们现在介绍佛法,是用最基本、最基本的道理。用这些原则来弘扬佛法,介绍佛法。宣化上人呢,他在美国白天都会把孝经、四书,这些儒家的思想先介绍给我们西方人,晚上就讲佛经。师父做的就是这个样子。

nEO_IMG_主席台

主席台

 

    我也有一个自己的经验。我在伯克莱那边有一个道场,每天有不同的团体来用我们的佛堂。因为道场这个地方很好,让不同宗教信徒来用我们的地方,这是一个方法,那么他们看到我们的佛像、菩萨像呢,就会比较习惯这样子。星期四的时候,是西方人来打坐。有一天轮到我教他们,我说:“你们都想把你们打坐的功夫,参禅打坐的功夫,要更深,要精进要有定力,我有个方法。你们回去,这个礼拜你们要找到一个老年人,你们认识的老年人,多多接近他,是你祖父祖母也好,是邻居老年人都好,你去跟他问候,说‘我现在打坐,我知道生命无常,生命很有限,我到时候会死。你比我经验多,年龄丰富,可不可以告诉我你做人的经验,因为我也快老了。’你问老年人这个问题,肯定他们都会说,‘哦,好好。’下个礼拜,你们回来,我跟你们问这个经验。”第二个礼拜,他们都回来了,我就说:“好了,谁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呢?跟老年人讲话的经验怎么样呢?”没有人讲话。我说:“怎么没有一个人呢?”他们说:“法师,根本没有老年人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认识老年人。”我说:“哦。难到一个都没有?”有个叫Smile的举手。他说:“我跟我母亲从小分手,我母亲常常都会骂我,你怎么样怎么样不对,我受不了,就走了。可是,我现在打坐都五六年了,知道我不是自己来的,必须要依靠我父母来到这个人世。刚好法师给我们这个功课,我就找母亲的电话号码,因为找不着了,就走路过去。我母亲离我住的有十分钟的距离。我就走去敲门,说:“妈妈,你好吗?”妈妈比记忆中矮多了,然后妈妈就说:“你……怎么好久没来看我!”这样子,我说:“妈妈,你这么可爱!你真的没有改变。”五年来我没有看过她一次,我们谈了一晚上。”然后他说,你们大家知道吗?我决定回去跟我母亲一起住了。”然后那些同事说:“真的吗?怎么这样子?”他说:“我已经跟我母亲在一起一个礼拜了。我现在打坐,我的胸顶这里一打坐就暖和,本来想不到。我和我母亲分手后,就变成一块冰了,ice,就冷冷的,跟母亲一起,我的精神就舒服了,每次打坐就很暖和。”我们就用基本的道德观——孝顺父母——来明佛法。大家认识佛法的重要性,戒、定、慧。你如果想打坐就从戒开始。第一步很重要。所以我们从最基本的地方弘扬佛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