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即修行,处处是道场(一)——记《佛教修学与现代生活的提升》分论坛

(2012-05-29 11:18:51)
标签:

佛教文化

时代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顶骨舍利

分类: 随师行记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生活即修行,处处是道场(一)

——记《佛教修学与现代生活的提升》分论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质,实现个人身心和谐、自他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如何通过佛教修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问题?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4月26日下午,举办《佛教修学与现代生活的提升》分论坛正是对这一主题的回应:现代生活的提升并非取决于外部因素或物质进步,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佛教修学正是实现心灵成长的最佳途径。此场分论坛,共有17位教内外的高僧大德与专家学者就该主题提交了论文,分别是:

nEO_IMG_表  

   分论坛由广兴法师与Endo教授主持。净慧长老、则竹秀南长老、果东法师等十余位嘉宾发言。

   果东法师的演讲《从伦理衡量生命的价值》,开篇就谈到第三次世界佛教论坛的意义:“从第一届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至第二届的‘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乃至本届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定题,如此层次铺展,实已勾勒出佛教入世普化的基础轮廓。”接下来又从“佛法的核心教导”、“现代社会的心法:心灵环保”、“重新定义二十一世纪的伦理范畴”、“以教育建立全球伦理”及“从伦理衡量生命的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法鼓山提倡的“心灵环保”的具体内涵和现实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一、 佛法的核心教导

     佛法自二千六百年前在人间示现以来,其永恒的关怀,始终不离心性的启蒙,也就是如何从烦恼之中解脱,开发智能,而多增一些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释迦牟尼佛的核心教导,即在启发世人,明了无常、无我、空的缘起法,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以及《阿含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所说的都是缘起法。缘起法讲述的是世间现象与变化,而《华严经》也说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正是说明了这世间的一切,无非与我们的心灵有关,心灵的力量是多么的庞大,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nEO_IMG_主持人广兴法师与Endo教授

主持人广兴法师与Endo教授

 

   佛法传入中土之后,虽是以异文化的角色迁入,却在汉地文化的土壤里,经与儒道二家思想的互相激荡,绽放了汉文化的盛茂荣景,其中尤以禅宗的影响,至深最远。以迄今日,当我们谈起以汉民族为首的中华文化,无论是从史学或从文化的视角,始终蕴涵着禅佛教的光辉;若从佛法普化的立场来看,则汉文化之中,那股散发人本思想的馨芳,同样也在本地佛教的历史轨迹里,清晰可见。

   整体来讲,佛教在逐渐适应汉地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在形塑属于本地的汉传禅佛教特色,并且予以极致的发挥。依据恩师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的见解,汉传禅佛教具有以下特质:包容性、消融性、普及性、适应性和人间性。

 

二、 现代社会的心法:心灵环保

     正由于汉传禅佛教具有广大的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的适应性,因而适应中国文化,并且普及、反馈于汉地文化;又因其包容性及适应性,故在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现代社会,同样也被敞纳接受,又予以消化融合,成为人间性的共同文化。

   过去二十多年来,恩师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四众弟子,不遗余力推动着汉传禅佛教的精华,我们把这项工作,称为“心灵环保”。

     一九九二年,恩师首度提出“心灵环保”此一名词。心灵环保,即是佛法、禅法,也是心法。“心”是指观念和心智,至于心法,则是佛教讲的慈悲与智能。只是慈悲与智能,有些是先天的,有些则有赖后天的培养与开发,而后者,便是属于启蒙与教育的作为了。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恩师特别将深奥难懂的佛学名词,转化为现代人易懂、亲切的语言,而其内涵,并非局限于宗教的信仰,而是净化了的人文社会价值观及其实施的方法。从定义来讲,心灵环保就是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素质,让我们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动和冲击时,内心能够不受影响,还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处理问题。在方法的实践上,则有“心五四” 和“心六伦“。

     所谓“心五四”,是透过“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四福”的五大要项,而每一要项,又涵摄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所以称为“心五四”,这是法鼓山针对现代人生活教育的一种倡导。

  所谓“心六伦”,是经由“家庭伦理”、“生活伦理”、“校园伦理”、“自然伦理”、“职场伦理”、“族群伦理”等六大范畴,重新定义现代社会的伦理,则是法鼓山对当代伦理价值的一种分享。

 

三、重新定义二十一世纪的伦理范畴

  “伦理”与“道德”这两个名词,经常被相提并论,反映出一般人在认知上,认为两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在推动“心六伦”的过程中,恩师对于伦理的诠释,则着眼于尽责尽份,指出每个人都应扮演好自己身上的各种身分角色;至于道德,则是构成伦理的支持条件,亦即使得所有与我们个人产生互动的人,都能够得到平安、利益与帮助,“服务奉献才是伦理的价值”。

nEO_IMG_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现场

    有别于传统农业社会,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群聚型的工商社会,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大家可能就居住在城市里,或者往返都会就学、工作,而开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人际网络,在网际网络的推波助澜下,正以前所未见的高速感,转动我们的人生。因此有的人,在一天之中,经常更换不同的角色:这一会儿是家人,下一刻成为职场的同事,又过一段时间,投身在网络世界里,扮演形式上“隐姓埋名”,实则活跃阔论的网络人生。

    像这样的社会型态,实已不是传统的儒家五伦所能适切。因此,恩师从现代人普遍经历的生活型态,提出“家庭伦理”、“校园伦理”、“职场伦理”,又从现代社会无法逃避的课题,倡议“生活伦理”、“自然伦理”、“族群伦理”;统整以上六类,便是法鼓山向当代分享的“心六伦”。若从涵盖面来讲,“心六伦”,实际上包括了个人身心的自处,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也包括了个人与大自然相处等等,人生之中各种各样的伦理联系。

 

四、 以教育建立全球伦理

     我在这里向大家报告,“心六伦”运动,不仅在两岸三地倡行,也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推广;我在这里与诸位分享,恩师晚年出席国际间重要会议,莫不积极建言,当以教育建立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

    这项全球共通的伦理价值,便是“尊重每一个生命,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也都有保护及爱惜一切人的责任。”方法则是呼吁全球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等多重教育机制,共同普遍且持久地来推动这项伦理价值。

   “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是全球伦理得以建立的前提,这便是说,世界人类的和平幸福,每个人都有责任,至少要能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性,承认每个人都有生存活命的权利,而每一个人都当有包容异己的心量。

     接受差异性,尊重他人,但求自己尽心尽力,奉献利他,这是全球伦理与「心六伦」共同的核心价值。我们不仅与家人是生命共同体,当我们身在校园、身在职场,或在生活环境之中,面对种种的人事物,也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与其它不同的族群,以及无声承载一切的自然大地,也是相依相系的生命共同体。

 

五、从伦理衡量生命的价值

     从我们的内心开始,从内心来带动行为的实践,便是心的伦理。至于伦理的实践,除了尽责尽份、奉献利他之外,也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凡是对于他人、对于团体、对于整体环境有害的身语意行为,均应避免;而对团体有帮助、对环境有益之事,则除了自己投入,还要鼓励他人一起来做,这是从“心”出发,实践伦理的另一层意涵。

     每一个人,身在这个世界,确实非常渺小,就是以家庭或工作的职场为单位,同样也仅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细沙微尘。然而,只要有一群人,或者一人,发挥伦理的价值,这个世界就会向善的方向运转,渐渐升起大的作用。

     甚至我们要说,只要发挥生命的功能,就有伦理的价值。生命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在呼吸。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在,就是在发挥生命的功能,这也是在彰显伦理的价值。

     不可否认,快速变迁的工商社会,已造成许多人的身心世界,无法适应外在环境的种种变化,于是忧郁症、躁郁症的病例增多了,在许多社会之中,自杀的案例也在逐年升高。当人们习惯以物质、数据,或用金钱来衡量生命的价值之时,恩师圣严法师则提醒大家,还是回到心的伦理,从伦理来衡量生命的价值。

     若当仿徨失落,或是久卧病榻,活着似乎只有凭添家人或他人的负担之际,面对种种生命的低潮,请给伦理一个机会,请给身旁亲友一个机会,让他们来照顾您,让他们有服务奉献的机会。活着,就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当从伦理来衡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