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系列之七十二:
日记公开
破除我执
编者按:戒律研究班摸索着僧团理念建设、学修模式的新思路。这次班会中分享的实践心得,方方面面,此不繁录。下面就如何深入和具体化作一个记录,尤其是这次班会的最大成果——个人日记的公开,其意义非常大。
贤甲法师:这周大家的变化很大,共业修行的氛围很强。我自己虽然很忙,但感觉很充实。最大的进步是,我执轻了,都是因为共业的加持。今天班会的主要内容:一是交流一下这周以来的实践心得。二是我们的模式更加深入和具体化。
贤壬:我有一个建议,把僧值记录做成一个文稿,大家不断地补充,便形成未来的僧值规范。这便形成了一种传递,每个人做的时候侧重点不一样,我们这一圈轮下来以后,就很生动、活泼、形象。
带课经验总结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己的反馈,二是别人的反馈。如果纯粹是方式方法的话,这个意义并不大,意义最大的是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缘起,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就像《律藏》一样,里面有丰富的故事,这样能让人由因知果,更能体会到佛陀制戒的意趣。
贤丁:我的意见也是这样。
贤乙法师:这样很好。我们在提意见时,有一个前提,大家不要顾忌,如果有顾忌的话,就变成了客气,真话讲不出来。
贤丁:我们应该有贤白的精神——直白。越是真实的呈现,别人越喜欢看,你如果把一些过程的东西都去掉了,别人对缘起不明白,看起来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贤己:我觉得真正做起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日记,二是带课的笔记。个人的日记包括自己的身心情况,以及观察到的别人的身心状况,这个日记应该是公开的。日记有两种,写给自己看的,写给别人看的。写给自己看的,是在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时候,当相信别人的时候,就可以给别人看。也许自己认为是缺点或优点的,别人反而觉得正好相反。我看别人怎么样,别人自我反省又是什么样,这样相互弥补,进步就会特别快。我觉得只有在业缘非常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样。
贤乙法师:我赞成!首先我们要有一种心态——彼此的坦诚,我不觉得我在出丑的时候很窘迫,那天贤戊师指出我的过失时,我特别感恩,真的感觉到同行善友的意义。也许大家有一种感觉,彼此很客气,客气怎么理解呢?其实客气和尊重是两码事,尊重应该是内心的,客气是表面的,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你客气,我客气,就形成一种客气文化,客气文化就不会产生真的东西。也许两个人吵起来了,但并不代表他不尊重。这个要推展下去,必须要对治一个习气——我爱执。
贤甲法师:就是能不能下狠心去除我执烦恼。在我们的理念里便有一条:“谨防道俗不分,客客气气,小人群居”。这不是逼迫大家要这样做,而是修行一定要这样去修,一定要下这个狠心,把这个毒瘤割了。如果没有这个勇气,修行肯定上不去。
贤壬:师父有讲过一篇早斋开示——《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主要的内容就是大家要诚实,要坦白。我有很多不好的习性,我认为我要改,但我不造作,不掩饰,造作就是欺骗别人,更是欺骗自己。
贤丁:以前我就曾经倡导大家把日记公开,但没有做到,只有我和贤辛师之间互相交换日记。我的日记是可以公开的。我觉得兄弟文化有一个典范,就是蕅益大师和他的同行善友们,他们之间的那种互相策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下《灵峰宗论》。如果这一点不突破的话,那么要去“我执”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平常我们最需要分享的便是我们想要掩饰的东西。
贤甲法师:师父不遗余力地培养戒律人才。我觉得坦诚在我们的本性里都有,现在缺的就是这个狠心。
贤甲法师:我们的日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
贤壬:我觉得主要是心得,比如面对境界时有什么心得。其次是观功和观过,我今天看谁好或不好,为什么觉得他好或不好,日记不外乎这些内容。
贤甲法师:这样很好。同意日记公开的举手?
大家一致通过……
附:闲邪存其诚 修辞立其诚——早斋开示十二
过去我们工程部办公室里挂一幅字:“闲邪存诚”。“闲邪存诚”也就是“闲邪存其诚”的简称。“闲邪”也就是防止邪恶、邪念和散乱。只有防止了散乱、分别、邪恶,诚心才能够得到保存。比如,人小的时候,七八岁以前,都是非常的天真,也就是,一方面内心非常的天真。另一方面,长期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侵袭,小孩子看起来很单纯;等七八岁以后,人的分别心就慢慢起来了,内在的诚心慢慢就减弱。还有,父母慢慢就不怎么管了,自己能够走路,自己会说话,也就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内在的诚心就越来越弱了。所以,要“闲邪存诚”,就是对内要防止散乱心、分别心、恶念。菩提心是最好的善心,但是菩提心是很不容易发的。我们发的菩提心是理论上面的一个菩提心,刚刚学佛的时候,做事热情很高,就说明有菩提心,学久了人疲了,菩提心没有了,那种劲头没有了。好像看起来说,我们已经很平稳,其实是那种劲头、动力没有掉了。所以,时时刻刻要保证、保存这种微薄的诚心,首先要“闲邪”,“闲邪”说得比较好听,实际上要防邪,只有防邪,才能够存诚。
佛法怎么能够入心呢?一个方面要闲邪,要防止我们起心动念上的问题,也要防止我们受到外在境界的影响。同时,说话要很注意,过去讲“言多必失”,“言而无信”,所谓言而无信,不是说你存心去骗人,就是你这个话没有意义。没有实际的意义,就是无信。我们如果在佛法上面有真正的受用,需要我们讲一句话,我们就讲一句话;需要我们讲两句话,我们就讲两句话,需要我们讲一个小时的话,我们就讲一个小时;需要我们讲五个小时的话,我们就讲五个小时。要根据需要来讲,而不是说我们没有事干,随便找个人或遇上人讲些废话,讲些空话,讲些不实在的话。其次,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有体悟,并且我们说的话、做的事能够引发别人思考,引发别人觉悟,而不是常常所讲的: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到知识,从经验到经验。每个人的经验是不一样的,你的经验对他来讲只能做参考,无法照搬。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讲出来的话都是自己在做的,讲出来的话要让对方能够做得到,这很重要。不是讲了半天,对方做不到,那讲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诚”跟“实”是联系在一起,若讲虚的话,人家听了不会有感觉,最后你也讲不下去,所以要“说诚实言”才能够“修辞立其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