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报道之十九:
让佛教的慈悲之光洒遍全世界(上)
——记《佛教慈善的理念与践行》分论坛
分论坛《佛教慈善的理念与践行》于2012年4月27日8:30-10:30在香港富豪机场酒店开罗厅举行。论坛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觉真法师和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法忍法师主持,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3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就佛教的慈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提交论文21篇,其中参与论坛的听众上百人。

主持人
一早八十多岁的觉真法师就来到了会场,与年轻的法忍法师就论坛的主持细节进行商讨,论坛上觉真法师的慈悲法相及智慧的法语令与会者如沐春风,而法忍法师用普通话、粤语、英语穿插主持和点评使现场来自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及香港、西藏等地的讲者、听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圆融无碍。
首先觉真法师致欢迎词:“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各位媒体的朋友,今天佛光普照、高朋满座,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到香港,参加这次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盛会!”接着觉真法师做自我介绍,并介绍了身边一同主持的广州中山大学的龚隽教授及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教学导师法忍法师。
法忍法师首先用普通话介绍了此次论坛的发言次序:来自韩国的慧耕法师要赶飞机调到了第一位,其他人按安排表顺序发言。接着法忍法师与工作人员配合风趣地介绍了演讲时间及提示规则:每人演讲时长8分钟,到7分钟时,工作人员会敲响一声铃铛,七分半钟会怎么样?工作人员敲了两声铃铛,到八分钟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工作人员连敲了几声。大家会意地笑了。每位发言后主持人会做两分钟的评论,分别由龚隽教授和法忍法师评论,评论员评论也要计时。法师幽默地说:“我们是平等的。”接着法师又用英语介绍了一下规则,以便现场外国朋友能够听懂,并请工作人员介绍了现场同声翻译耳机的用法。
分论坛在9:00正式开始,大韩佛教曹溪宗社会部部长的慧耕法师从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佛教慈善的理念与践行》的演讲:1、佛教史智慧和慈悲的宗教;2、照亮苦海的慈悲灯火;3、韩国佛教的对应;4、向世界扩大佛教慈善活动。最后慧耕法师做结语说:我们佛教徒宰各自所处的情况下适当的参与慈善活动,讲师对佛陀的小小的回报,尤其是僧伽更应率先参与慈善活动,以成为大众的表率。慧耕法师的演讲在8分钟内准时结束,接着法忍法师用英语做了两分钟的点评,时间也恰到好处。不由人不感叹:正念如此具足!

韩国慧耕法师演讲
第二位发言人是明生法师,法师做了《佛教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实践》的演讲。他说:“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度世的精神是佛教之中心,为一切佛法发源之地。接着法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实践对佛教慈善的未来和循化度世有着积极的作用:1、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现证解脱,一个是利他解脱,与现证解脱相对应的是庄严国土,与利他解脱相对应的是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是通过诸行的清净使得国土清净;利乐有情是凭着清净庄严的经验善巧方便地传达给他人,是他人获得同样的安乐,这种安乐就是慈悲。智慧和慈悲是大乘佛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佛陀的悲智双运,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是大乘菩萨的两个根本内容。现证解脱是从佛陀的圆满智慧出发,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只有平等才能感同身受,因此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正如《维摩诘经》上所说的:以众生的病为菩萨的病。因此利乐有情的慈善理念主要表达就在布施方面,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千百年来,无数的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都秉承佛陀的教诲,广泛开展各种慈善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世界上最大的医院——养病坊、病疫坊等都是佛教徒所开创。当下社会,我们要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使命,积极担当时代责任,自觉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安老助学、赈灾救灾、扶贫济困、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心灵慰藉、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尤其是在重大突发灾难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明生法师富有激情地倡导:“让我们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积点滴之善,累无量功德,庄严国土,利乐国土,利乐有情,点亮心灯,照亮人间,让佛教的慈悲之光洒遍全世界。”他的演讲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明生法师发言
龚隽教授做点评说:“明生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佛协会长,又是中佛协慈善委员会的,他今天做这样的演讲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明生法师所做的工作也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系。他的演讲特别强调佛教的慈善理念和理论基础是什么,并从佛教的经教和历史两个方面,最后融入到中国佛教当代的慈善事业,做了宏观的叙述,是做为中国佛教慈善的一份指导性发言,应该非常有意义。”
第三位发言的是中国佛协副会长、南传佛教长老祜巴龙庄勐,长老用英语首先阐述了佛陀的本怀,慈悲是佛陀的教法中最核心的观念,特别提到布施的内容。接下来介绍了云南佛界在慈善方面的状况,以及佛教徒如何在佛教的行持和社会活动中展开救济,体现慈悲的理念。他特别举例说在西双版纳成立了“佛光之家”的机构,做了很多的相关的培训。长老还特别提到佛教慈悲对于社会稳定、自然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他还提出:作为一个佛教徒要有苦难的意识,来承担社会的救济和环保的义务。

祜巴龙庄勐长老演讲
龚隽教授评点道:“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话题,佛教已经和环保这样的话题结合在一起了,我想这个演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做进一步的开发和讨论。”
第四位发言者是来自孟加拉的Ven.suddhananda.mahathero,介绍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佛教慈善实践情况,特别提到了年轻的佛教志愿者在赈灾济困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五位讲演者是阿贡活佛,活佛用英语演讲的题目是《人道主义和佛教理论:自身经验结合思考》。活佛结合自己过去50年的经验,阐述如何将佛教的布施理念应用到自己创立的慈善机构的日常工作中:1、为保证民众一些基本的需求,热巴国际慈善协会(分机构设在十八个国家)致力于提供食品、衣物、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2、为民众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心理上的帮助,活佛以佛教教理为基础开创了达热心理学,目前列入了英国,活跃在世界12个国家;3、通过分布在个国家的桑耶寺分寺的佛法弘扬工作,试图对当地的精神建设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忍法师用英语对阿贡活佛的演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赞叹活佛的弘法利生及慈善事业已经走向世界。
第六位演讲者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克林地·斯里·达摩纳旦那长老。长老的演讲题目是《佛教的布施——理论与实践》。在演讲中尊者说:“布施是一位菩萨成佛之前必须完成圆满的十个美德之中的首个美德。无私奉献是佛教的本质,他激发人类奉献自己,为他人和自己谋求幸福,也为他人和自己减轻痛苦。佛教徒为他人付出时,没有任何自私的动机,没有政治议程,也没有利用布施来改变他人的宗教。”尊者讲到:佛教布施可分为三种:1、布施物质;2、不是自己的时间;3、布施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身体部分。尊者介绍了马来西亚国内涉及布施工作的佛教慈善团体所从事的慈善活动:三宝佛教会有两间孤儿院、一间老人院、弃婴收容所、流动诊所;佛教大寺院于每个星期日风雨无阻到吉隆坡的商业区派发食物给贫苦的人。
法忍法师代表与会者对尊者的介绍表示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