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00,149
  • 关注人气:66,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七:《阿底峡尊者传》导读(十三)

(2012-03-28 07:43:10)
标签:

佛教文化

人才培养

时代文化

现代弘法

修行感悟

佛教大学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3月27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七:

《阿底峡尊者传》导读(十三)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七:《阿底峡尊者传》导读(十三)
 

尊者遗嘱

  “尊者临圆寂时,随诸弟子根器品类各留一遗嘱。” 阿底峡尊者在临圆寂前根据每个弟子的根器给每个人留了一份遗嘱,“时瑜伽者及阿兰若者,欲望诲令自居闭静,请曰:此后当如何耶﹖”阿兰若师和大瑜伽师都想:“希望尊者您说让我们去闭关修行吧!”阿底峡尊者却对他们说:“心舍世间,于此寿末莫离种敦。”舍世间心,发菩提心,舍世间八法,利、衰、毁、誉、讥、称、苦、乐,同时告诫,你们一生也不要离开种敦巴。“彼二闻教心稍稍不安”,他们二人听到以后心里有些不安,“白曰:同依师请法何故使依彼耶﹖”我们大家都是师兄弟,一起依止您来学法的,怎么您让我们去依止他呢? “尊者曰:是我加持也。”这是因为我加持的缘故。

   “次种敦白尊者曰:我当依谁耶﹖”大家依止我,那我依止谁呢?“尊者曰:未见有汝之善知识,当以经藏为善知识。”我没见到有谁可以当你的善知识的,你应该以经藏为善知识。“乃至未得神通以来,如盲射箭,莫作他事业,唯作利益佛教之事。”第二个嘱托就是你自己没证到神通以前,就像一个盲人在射箭一样,所以不要做其它的事情,只做利益佛教的事情。“圣教在于僧众,僧众在于持律,当广造持律之人也”。佛教怎么样才能兴盛呢,最主要靠僧才,而僧众最重要的就是能如法守持戒律,所以你应该多培养能够受持戒律的僧才。做利益佛教的事,第一就是培养持律的僧才,这样个人的修行有了根据,正法也有了正确的标准。

事业流传

  “事业流传者,尊者之高足遍弥于印度、隖仅、跋薄、哦日、前后藏地,各具殊胜功德,宏扬尊者圣教;然最要者,则为种敦一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种敦巴一人。“住聂塘时,尊者将一百五十七师所传之经论教授,应诵传者诵传,应讲授者讲授,应密传者密传。首题梵名者,总有六千四百七十五种,前后所学者尚众。种敦亦以三业至诚,事师如佛,尊者亦教法遇主,瓶泻无遗。一一经论,皆具不断之传承,教理之依止,有加持、有成就,非忆造、非分别,故此派之教授,可谓清净吉详之极矣。”这一段讲的是种敦巴尊者在阿底峡尊者圆寂后为传承佛法所作的种种传授。

  最后还有一篇《问答摩尼曼》,全文都是种敦巴尊者在阿底峡尊者圆寂前请益的对话。“又种敦前住耶拔时,自念末世有情,浊情深厚,今师长在世,必须请一永利有情之教授也。遂日日中,请问法义,结以总颂之,渐次集蕴成论,曰问答摩尼曼”“总摄颂文译供有缘云尔。”种敦巴尊者想着现在的这些众生,烦恼很深厚,如何才能永远利益到他们呢?趁着现在阿底峡尊者还在,就请问他一个可以永远利益到众生的总教授,所以他请问阿底峡尊者后记录下来,用偈颂的方式总结成了一篇论,也非常精要。以下是全篇内容:

  敬礼大悲尊,敬礼诸尊长,
  敬礼所信天(天指佛菩萨等,非世间天神)。

  应断一切疑,应殷重修行。
  断惛睡懈怠,应常励精进。
  念知不放逸,常护诸根门, 
  昼夜三时中(各三时也),应数观心体。
  应扬己过恶,莫求他误犯, 
  应密己功德,余人德应显。
  断利养恭敬,高举称常断, 
  应少欲知足,酬报诸恩德。
  应修慈悲心,菩提心应固, 
  应断十不善,信应常坚固。
  应摧伏忿慢,应具低下心, 
  应断诸邪命,应法命存活。
  应断诸财物,以圣财庄严。(七圣财:信、戒、闻、惭、愧、舍、慧)
  应断诸猥杂,应住阿兰若, 
  应断诸绮语,应常防语言。
  见尊长亲教,应恭敬承事, 
  于具法眼人,及诸初业者, 
  应起大师想,见诸有情时, 
  起父母子想。应断罪恶友, 
  应依善知识,断瞋不乐心, 
  应趣安乐处。悉断诸贪著, 
  应住无贪处,贪不得乐趣, 
  斩断解脱命。若见安乐法, 
  应常励力办,何者应先作, 
  即应先成办,如是悉完善, 
  不尔俱无成。常离罪欢喜, 
  若生高心时,尔时慢应摧, 
  忆尊长教授,若生沉心时, 
  应庆慰欢心,二应修空性。
  贪瞋境生时,应观如幻化, 
  闻诸恶名时,应观如谷响, 
  身生损恼时,应观为昔业。
  住边际闲静,如死鹿尸体, 
  应自隐其身,应无贪而住。
  应常住志愿,懈惰心生时, 
  尔时应自呵,念戒禁心要。
  若见余人时,应静和正言, 
  断怒颜摄容,常应含笑住。
  恒见余人时,应无悭乐施
  断一切嫉妒,为护他心故。
  应断一切诤,常应住忍辱, 
  无面喜新交(当面欢喜,背后毁訾,初见便交,日久返疏),
  常应自安住。断轻毁余人, 
  应以敬重住,教授他人时, 
  应具悲饶益。莫谤于正法, 
  随胜解乐欲,十法行门中, 
  励力无昼夜。三世所集善, 
  回无上菩提,福施诸有情, 
  应常时发起,七支广大愿。
  如是当圆满,福智二资粮, 
  二障当永尽,不空得人身, 
  证无上菩提。信财与戒财, 
  舍财及闻财,有愧知惭才, 
  慧财共为七,此诸最胜利, 
  是七无尽财,莫为非人说(非法器之人)。
  众中观语言,独居观心念。
  印度隖波驮耶,胜然灯贤智藏所造,菩提萨埵摩尼鬟圆满。

  这篇《问答摩尼鬘》,看似很简短,其实修心的要诀都包含在其中了,而且将戒定慧的修行关要也在其中作了扼要的说明,所以我们可以多读一读,将它熟背下来,在现实生活中,常想想其中的句子,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87页,“种敦住持惹真共九载”,惹真寺是他们的根本寺院,这个寺院是种敦巴尊者去亲近阿底峡尊者的路途中见到的地方,当初那里没有建寺,后来建了寺院,成为了弘扬阿底峡尊者所传教法的重要中心。“利益无边有情。高足五十余人,其中最主要者,谓朴穹瓦童幢、博朵瓦宝明、谨哦瓦戒然称三兄弟。宏扬圣法,遍于全藏。至今藏地教授,唯以迦当为盛,故曰: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耳。”种敦巴尊者在惹真寺住持九年,利益了无边的人,高足、上首的弟子有五十多个人,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朴穹瓦、博朵瓦、谨哦瓦这三个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经常会出现这三个人,这是阿底峡尊者再传弟子当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人物。

  阿底峡尊者流传下来的迦当派教义对西藏的影响非常深广,去年王尧教授在龙泉寺讲“宗喀巴大师生平和思想”时,他曾提到宗喀巴大师在世的时候,西藏有一大部分都是属于迦当派的寺院。后来宗喀巴大师广泛地参访、学习,对阿底峡尊者特别地仰慕,所以宗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一根本论典的时候,就是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作为依据。最后大家认为他继承了阿底峡尊者的传统,迦当派所有的寺院也都改宗格鲁派,格鲁派在当时和后来在西藏的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被称为“新迦当派”。

  为什么迦当派影响那么广泛?这里面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敦巴尊者的努力,他刚住持惹真寺的时候,人数不多,高足只有五十多个人。但因为种敦巴尊者谨依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以广造持律的僧才为主,这些僧才就一直保持下来,渐次影响扩展到了各地,慢慢改变了当时佛教局面。所以阿底峡尊者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开花、结果,形成了非常了不得的影响。这个过程缓慢、长久,但却稳固、踏实,一步步,不急躁,目标明确,基础坚实,理念清晰。其中的核心是人才,“广造持律的僧才”。因为有了持律的僧才,个人的行为有了标准,时时往外攀援的心得以降伏,这样佛法一切高深的境界方有升起的条件。在弥勒菩萨所造、玄奘大师译的《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本地分声闻地》中说:“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得解脱。得解脱故便自知见我已解脱,乃至我能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如是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尸罗清净增上力故获得无悔,渐次乃至能到涅槃”。就是说由戒净而能无悔,无悔而心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的缘故而能心定,心定所以才能如实知、如实见,见到诸法的真相,而不会在颠倒当中。通过如实见到诸法相,生起厌离心,从而能够离开杂染的境界,得到解脱。所以是由戒入手,将粗的心降服,进而细化,进入更静、更好的喜乐状况,乃至最后能彻底看到诸法的实相,证到涅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