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六:向法师请益“一切圣教通达无违”

标签:
佛教文化人才培养寺院体验心路历程修行感悟出家修行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2月27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十六:
向法师请益“一切圣教通达无违”
核心提示:一个人宿生带来的业是很复杂的,圆满的教法就是能帮我们把所有的漏洞都找出来,从而理清各个问题、各个法类的关系,理顺错杂的地方,找到下手处,各方面的善根相互增益,种圆满因。
在学习《广论》的过程中,甲同学向贤乙法师请益。
甲:《广论》关于谤法的一段,佛说的经典都是最好的,有所分别,觉得哪个是针对小乘说的而有所轻视就是谤法。看后很警觉,反观自心,当提到《阿含经》的时候和提到《法华经》的时候,或提到《广论》的时候,感觉是不同的,对《广论》和《法华经》似乎内心更珍重,对《阿含经》的感觉就比较弱一些。这就有很大的问题。如何避免谤法呢?
贤乙法师:首先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你并没有读过,只是听别人说的,别人作出某种评价是在一定的因缘之下,我们不一定了解。应这样想,既然是佛说的,从佛大觉的境界中流出来的,哪有不好的,其中的内涵岂是我们凭借一些妄想可以揣度的?放下成见,以平等心恭敬对待。
甲:各个宗派都说自己是最殊胜的,该如何理解?我的理解是,从事上,这是应一定的时空因缘和众生的根基。对一些人来说,净土就是最好的,他的条件够,一心念就能往生,对一些人来说,参禅就是最好的。另外过去信息闭塞,基本一个地方不会接触到很多宗派的信息,学者对自己的宗派有信心、有感情是很重要的,不会没有宗旨、心无所缘、彷徨无措,而现在不同了,信息时代,再强调宗派,就会导致对立。从理上来讲,任何一个宗派从它的一种诠释方式和修行方式都可以通向佛地,真正深入了一个宗派也就能体会到佛陀的本怀,所以实际上是说佛的境界是最殊胜的。
贤乙法师: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宗派判教、抉择本宗,都有一定的语境,都有一套理解和归类佛陀教法的方式。如天台的三时五教,净土还有难行道和易行道,各宗派说自己最殊胜,是在前面这些判教的前提下才这样说的,也是有一定因缘的。我们可以说“殊胜”是指的一个宗派的见地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最圆满的。或者说一部经在诠释某个内容方面是最圆满的。那么如果你觉得特别相应,就可以在其中深入。但不是说它一个就涵盖了所有,比如《法华》就没有讲《阿含》的内容啊。
甲:“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是不是不能有大小乘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
贤乙法师:这段文的意思是不应弃舍自己认为是声闻、缘觉乘的内容,认为不是菩萨该学的。佛说法都是有当机众的,有些确实是主要对声闻、缘觉乘讲的,但对菩萨也是有很大作用,应该学的。
甲:关于“相违因”的问题,有的人碰到什么困难都说“我业障重”,不去直接面对问题,就去祈求、忏悔。这是不是没有从因上下手?
贤乙法师:这样是比较难成功的,不能笼统的说“业障重”,业障在哪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是一时情绪的原因?是心理的原因,还是观念的原因?佛法讲业感缘起,不是说有一个万能的神,你一祈求就给你些什么。每件事情都有他的因,要从因上下手,忏悔要知道忏悔什么。当然,祈求是很重要的外缘。
甲:如何理解次第?
贤乙法师:佛陀大觉的境界本来是圆融无碍的,离文字相。入手的方便有次第。每一个法类不是孤立的,一个法生起来,其他的法类都会相应地提高。它们都是心法,不是像色法一样,一个一个分离的。如,能深信业果,自然依师、听闻不会做得不好。本来是一体的不同角度。
甲:那怎么知道一个人在上士、中士还是下士?比如一个人下士的法类没有生起来,但他知道世间很苦,想要出离,不能说他就一点没有出离心;他也可能利他心很强,这怎么讲呢?
贤乙法师:下士的量还没有达到,那么就是在下士或者共下士道,这就是他要着重去修习的。
甲:真正修法时各法类能相互增长,但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情况可能很复杂,比如一个人对三宝很有感觉,一提到就能生信,还有很多感应的经历,但对师长不能如理依止,或者听闻很成问题。或者他对因果有一些信心,比较有感觉,但一些具体的地方抉择不清楚,有一些很不好的习惯,自己也不了解。一个人的各方面的善根和恶业是错杂在一起的。那这种情况,《广论》在最后有一段教授,说缺哪一块补那一块,找到问题去下手,是这样的吗?
贤乙法师:这是一部分,一个人宿生带来的业是很复杂的,圆满的教法就是能帮我们把所有的漏洞都找出来,理清各个问题、各个法类的关系,理顺错杂地方都,找到下手处,各方面的善根相互增益,种圆满因。但并不是说找到一个问题就执著在这里,有些问题也许一生都解决不了,因为是多生、累劫带来的。所以要“修彼等时,亦当聪利令心平等”。有时候并不一定要正对治某种恶法,比如用不净观正对治淫欲等,别的一个善法生起来,恶法可能自然就没有了。在学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问题,知道了,都是需要去注意的,善法则需要长养和随喜,当然不一定能做得很圆满,但知道了就会比不知道时做得好,慢慢辗转增上,用功就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