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 之四十:发愿请法

标签:
佛教大学佛教文化人才培养心路历程修行感悟北京龙泉寺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2月12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
之四十:
《阿底峡尊者传》导读之六
编者按:面对衰败、混乱的教法状况,智光王和菩提光王祖孙两代,历经七十年世间,终于迎请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将佛法振兴起来,智光王还因此被外道王抓住,献出了生命。他说:“我从无始时来,从来没有为法舍身过,现在我能为法而死,我非常高兴。我的心愿就是尊者能来弘扬佛法,现在我把生命布施给这个外道王,希望一切生中尊者都能慈悲摄受我……”
发愿请法
西藏的佛法在松赞干布时,大概和唐太宗同一个时期,西藏那时刚有佛法。而这时候汉地已经有佛法好几百年了,汉地的佛法是在公元前后就传入了,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公元67年。
到藏王赤松得赞时(大约在松赞干布王后一百年左右,请参考林崇安著《西藏佛教的探讨》),请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师等,立桑耶寺。这位藏王非常重视僧才的培养,首批挑选优秀的七位藏人以静命论师为亲教师出家受戒,西藏地区第一次有了出家人,有了三宝具足的寺院。后来过三十年左右,有一位藏王郎达玛,因反对佛教,实行灭佛政策,西藏的佛法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导致后来非常衰败。朗达玛继位第三年就被人刺杀了,王朝发生分裂,王族里的人四处逃离。西藏陷入混乱的一个时期,但因为前面几代藏王所作的努力,让佛教在西藏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所以尚且能够在社会大众中延续,后来藏王的一位后裔从青海西宁等地区请人重新恢复佛法。而在朗达玛灭法的时候,王族的后裔逃到阿里地区建立王朝,其中有一位智光王,受到那里的人拥戴,他有心要建立正法。
初次迎请
“又灭法时,有诸在家,慢谓住持密教,邪解密法,见诸不顺自所许者,辄彼咒杀,诤辩冲起,延数百年。”灭法的时候,有一些在家人,他们自己说我们也要住持密法。看到你的见解跟我的不一样,他不同意,就用一些咒术咒杀这些人,导致滥用密法来做一些非法的事情。
西藏当时知见非常混杂,没有纯正的佛法。
“又见显密大小,言辞违反”,显密之间相互争论,显宗攻击密宗的,密宗抛弃显宗的,大小乘之间也是相互攻击。
“言辞违反,为一是一非,抑言乖义符,终含二意,难取一决,唯有重游天竺,更明圣意始可也”。这时没办法融合,只有重新去佛法的来源地印度,去了解这些问题是怎么回事,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遂召集哦日三地十岁以上之童子,定其字数,限以时间,考诸根器,得上智者七人,俱令其学经出家,各给使童二人,遣往迦湿密罗求学”。在他管辖范围内,挑了十岁以上的幼童,经过种种考验,看根器好不好,条件够不够,从这里面挑了七个最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并给他们每个配了两名使童,总共二十一个人,送到迦湿密罗(克什米尔地区)求法,希望他们能够把印度纯正的佛法求到西藏来。
“并嘱云:须将庆喜藏法,一切调伏,二种集摄而还,若能请得东印度护法者末惜金财,
“今或请能饶益藏人,或问知而归。遂赏诸贫人,请其代访,未得堪请之人”。然后找人帮忙请,有没有大善知识愿意到西藏弘法、饶益藏人的,也没有请到。
西藏后弘期佛法的兴起,与善慧译师、宝贤译师他们翻译了大量的佛经有很大的关系,但最重要的缘还是智光王,因为他发了这样的愿,他这种护持佛教的心,所以虽然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最后还是将善知识阿底峡尊者请了过来。
后来又问到止寺,有没有能饶益藏地的人?有人对他说,这里有一个王子出家,“胜燃灯智,一切佛教徒之顶严”,有个王子出家叫胜燃灯智的,所有的佛教徒把他顶戴为最为尊贵的顶严。
“末法五百年之第二遍智”,这是末法五百年像佛陀那样的人。
“然汝等不能请,更无余人能饶益藏地也”。因为阿底峡尊者是当时是印度最重要的人,你们把他请走,我们怎么办呢?所以你们不能请他去,但其他的人也没有什么人能真正帮助到你们了。
一切佛语不相违背
“二人虽知尊者功德威重,
第一次迎请
两位译师在印度时,得到了一个结论:能够对藏人有所饶益的,就只有把阿底峡尊者了,除非把他能够请过去,但印度是不会答应把他请走的。
智光王了解以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尊者请到西藏。后来他又请了一位译师叫精进师子,请他再到印度去请一趟。精进师子译师奉命到止寺,亲自供养了尊者,说明想迎请的意思。但尊者却对他说:要我去西藏只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求财去,但是金子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第二是除非我具有舍自爱他的菩提心,舍去自己的一切,帮助大家远离对于佛法的迷茫、痛苦,有这样的菩提心才去,但是这样的菩提心我也没有。财也不要,菩提心也没有,所以我去不了。结果把供养还给了精进师子,精进译师悲痛哭泣,再三祈祷,也没同意,吃了个闭门羹,最后没办法只好回去了。阿底峡尊者不是闻名印度的一位大善知识吗?为什么这么绝情不通人情呢?这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因为尊者在印度本身就已经有自己要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他所要做的选择不是常人随便动身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样简单,同时也要考验藏王真正的诚意,他是不是有心真想建立正法呢?
精进师子回去告诉了智光王,智光王说:那其他的大德能不能请到?就委托精进师子,想请他再一次去印度请其他的大德到西藏来。精进师子再一次动身去往印度。
智光王舍命求法
“时智光法王,为筹迎请之顺缘故,至于边境,被迦罗外道王所执,系闭牢狱”,智光王为了筹集迎请尊者的费用,到了边境,一个外道王抓住了,他把智光王关到牢狱里面。智光王的侄孙菩提光就派人去救,但因为外道国家的军队非常强盛,“欲重徵兵,唯恐有情涂炭,恶趣难逃,更恐自有不测,请尊者之事废,故另设方便,以金易人”,最后没办法,就准备拿金子来换智光王。
“遂面会外道王,彼曰汝若废止迎请尊者之事,建我教法,非但不须金易,我犹当重赏,若不尔者,则须金与王自相等方放也。”菩提光王会面外道王,跟他谈话,外道王就说,如果不去印度迎请人弘扬佛法,而是弘扬我信仰的宗教的话,不但不抓你,还会对你重重有赏。假如不同意,那就得拿来和他一样重的金子,才能放这个人。
菩提光“遍集藏人资财,得金身量,尚久头许未足,外道王仍不放舍”。菩提光王倾尽全国的力量筹集资财,最后只差一个头的重量,外道王还是不肯放人。菩提光王见了智光王,智光王笑着说:“你有这样的心,即使没有获救我也心满意足了”。
“然我所想者,是非整理藏地法律不可也”,但我想的是一定要把藏地的佛教重新整顿。
“此罪恶王,一金莫给,所有金财,皆持往印度奉迎尊者”,一粒金子也不要给这个外道王,把这些资财全部拿来迎请尊者。
智光王对佛法有非常强烈的信心和希求心,他说:“我心所望者,惟愿尊者来藏弘法不违所请,更愿慈悲,加持来生定遇尊者”,一心希望尊者来藏弘法,希望尊者慈悲加持自己来生能作尊者的弟子。
“汝今心放舍我,专思圣教云云”你不用再为我费心了,一心以佛法为重吧。
后来,阿底峡尊者终于答应去藏地弘法,但传记中记载他必须舍去自己二十年的寿命。尊者能去西藏,与智光王有如此大的希求心有直接的关系,智光王把自己的生命舍去也要请你来,这样一颗心感得这样了不起的一位大善知识以及他所传持的教法传入西藏。我们要真正想学习佛法,是不是也要发这样一种宝贵的希求心?古人之风,山高水长。
菩提光回国,要准备再次筹集金子的时候,听到智光王已经去世的消息。“
又说“我藏地边方无明所覆之有情,尚有如是心力,汝(指尊者)一切众生所边依处、大悲心者,又应何似耶”?我们藏地被无明所覆盖的众生们,为了迎请尊者让正法在这里住世,我们都有这样的心力,你阿底峡尊者做为一切众生的皈依处,你具有如此大悲心的一位善知识又该怎么做呢?难道就不能发悲心来弘扬教法吗?
“今有纯金七百两,供上尊者。更当代我白言:我藏地如同饿鬼城市,虽一粒金,贵为大宝,今此是我等一切人财毕集也”,我们藏地如此贫穷的一个地方,现在藏地所有的财富都给了您,“今尊者仍不赴藏,则汝善士悲心如此,我亦只好任意而行也”,我们这样一片诚心,您还是不愿意去那我们也只好如此了。
那错译师就想,藏王作为一位在家人都有这样的发心,我做为一名比丘,如果吝惜生命不去,实在不应该。那错译师就同意去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