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僧功德”系列之三十二:依师与学法

(2011-12-06 13:23:53)
标签:

佛教文化

寺院体验

出家修行

依师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5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三十二:

依师与学法

【重点提示】:重要的一点,是要问自己,依师是为了什么?是不是真为了修行?如果真为了修行,那是为佛教还是只为自己?如果一位善知识是八地菩萨,另一位是初地菩萨,但是佛教复兴和弘传的业缘中心在初地菩萨那里,那我宁可选择初地菩萨作自己的老师,一方面自己学修,也可配合他兴隆佛教。

 

“念僧功德”系列之三十二:依师与学法

  最近班上学到关于依师的内容,我收集了大家的一些问题,向法师请益。

  “关于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广论》上讲了十德相,但是当我们没有具备弟子相的时候,很难判断一位老师是否具备十德相。而弟子相的条件又很高,不可能先学圆满之后再找老师,有同学觉得这里有一些矛盾。”

  法师:“师父曾讲过,这种情况下,可以找公认的善知识,或者一位善知识认可和推荐的另一位老师。另外,十德相是一个比较圆满的条件,而末法中,真正的善知识也往往会示现出一些不圆满以应众生的根机。这种情况下只能先找到一个方向对头的,努力、踏实地去学,等自己有一定功夫了,那时就有鉴别的能力了,也可以再去找与自己缘份更深的善知识。打一个比方,一个人要找千里马,但他根本不知道千里马长什么样子,自己也不会骑马。那他可以先找一匹马,慢慢练习,了解马的习性,摸索什么样的马会跑得比较快,再骑着这匹马去找千里马,这样才能找到的。到后来也可能发现自己最初找的马就是千里马。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问自己,依师是为了什么?是不是真为了修行?如果真为了修行,那是为佛教还是只为自己?如果一位善知识是八地菩萨,另一位是初地菩萨,但是佛教复兴和弘传的业缘中心在初地菩萨那里,那我宁可选择初地菩萨作自己的老师,一方面自己学修,也可配合他兴隆佛教。”

  “这个角度以前没有想过。”

  法师“能否与一个善知识相应是要靠福德因缘的,其中我们的发心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人选择善知识和道场时,是一种乐简畏繁的心态,想找一个靠山,很轻松地修上去。这样都是在追逐外境,用一颗挑剔、比较、怀疑的心去分别,没有反观自己的发心,真正去思考,自己这一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一般的人很少有这样的责任心,说我要为佛教去努力。或者虽然口里说要利益一切有情,但是执著想自己先修好再说,当下心念只是我的收获、我的进步,利益佛教、利益众生的心很弱,乃至渐渐萎缩、泯灭,不会去想当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最需要而我能做的有哪些。

  这就是现代人福薄呀!从小的教育主要都在告诉我们去追求一个自我成就的目标,没有适当引导我们去想别人的需要、我们的责任,也看不到一个人成功背后那么多人的付出。这样就很自私,很自我。你看古人,很多都愿意牺牲自己去利益大家,为了一个信念,持之以恒地付出。有的弟子侍奉师父十几年,师父也讲不了几句法,弟子就是觉得应该这样承侍师父,没有想过怎么还不教我法,我快点成就,我现在很苦很累、没有成长,只是尽心而已,没有那种强烈追求自我成就的概念。再比如道宣律师听他师父讲四分律二十遍,其实他绝顶聪明的,第一遍就基本听懂了。现代人急躁,耐不住苦,耐不住寂寞,很自我,所以不容易成就。”

  我又问法师:“有些同学看到道场的一些不尽如人意地方,比如说觉得承担太多了,有一些境界过不去,慢慢觉得自己没有成长,就想走,我们劝他,他就说‘缘分不在这里,这个道场不适合自己’。”

  法师“什么是缘分?真正的缘分是和自己宿世愿力有关的,和宿世用功的方向有关的,那都是很深层次的因缘。很多时候我们说缘分怎样,往往都是一种情绪,比较表层的东西,一些眼前的很无常很短暂的苦乐感受。修行路很长,许多很深的因缘都要我们在长时间的净罪积资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无著菩萨闭关苦修十二年,他三次想放弃,总有一些因缘让他坚持了下来,这些因缘有的很莫名奇妙,比如我们说铁杵磨成针,他真的见到一个老人在磨一个铁杵,他当下就又发起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十二年之后他觉得这回无论如何没有希望了,他复兴佛教的愿望落空了,完了。那时佛教很衰微,他的母亲把他生下来,穷尽半生的心血来教育他,就是为了让他复兴佛教。他准备出关,走到闭关山洞的门口时,看到一条下身腐烂生蛆的母狗,那狗已经走不动路了,等死而已,他对母狗和蛆虫生起不可遏止的慈悲心。他想移开蛆虫来救母狗,但那样蛆虫就要饿死。他到集市上当掉僧袍,换了一把小刀,割下自己的肉喂给蛆虫。他要把蛆虫取下来的时候,又怕伤到虫子,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蹲下来,用柔软的舌头去把蛆虫舔下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刹那间母狗和蛆虫都消失了,变成了光明万丈的弥勒菩萨。他无比感慨悲痛,向弥勒菩萨祈白:‘我向您祈求了十二年,为什么这个时候您才来到我面前呢?’弥勒菩萨说:‘十二年中我一直陪伴在你身边,从没有离开过你呀。只是你的业障用了十二年时间才消除,这之间你一直看不见我。现在你要什么?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无著向弥勒菩萨祈请法要,弥勒菩萨带他到兜率天宫为他说法,后来无著菩萨将此教法广弘于人间。

  其实觉得一个道场不相应,跑到另外一个道场,往往会发现人家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重视自己、善待自己。人家有人家要做的事、发展的方向、面临的问题,你不去代人着想,替人家付出、担当,人家怎么会重视你?怎么会事事照顾你的需要、迎合你的味口?于是有一些抱怨,这就结了恶缘了。跑来跑去,慢慢形成一种愤青的心态,觉得哪里都不行,都配不上自己的胃口,其实自己造了一堆恶业。

  有的人到处看,说这里不清净,那里不符合戒律,其实他对戒律的真正精神不通达。戒律是为了正法久住的,它有随方毗尼、随时毗尼,首先是要让佛教在社会立足,适应风土人情,避免社会讥嫌,另外要特别维护一个僧团的和合,当然基本方向要对。和合才有力量,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有时我们觉得人家某一条戒没有持好,某种做法不如法,但没看到背后教法住世的因缘。人家可能是做得不够完善,但我们一味观过、抱怨,本身是和戒律的精神根本相违背的。自己可以清净行持,积极担当,结交善缘,渐渐带动化导,而不只是观过、抱怨。说到底,还是太缘着自己,所以容易消极、负面,而佛法正是要我们舍弃自己,发心为众生。

  我:“还有人说课程听得不相应,想学一些其它的东西,修其它的一些法门,又没有人教。”

  法师:“其实那往往只是一时好乐,不是真的发心去学。学一门学问、修一个法门都是需要发长远心的,先要有一定的了解,弄清楚为什么要学这个?为什么一定要学这个?于自于他有什么帮助?社会缘起、团体条件、个人条件是否具足?心里笃明了,创造条件去学,不会苛求没人给与自己条件。其实师父真的想请一位老师,开一门课,那太容易了,有很多的资源。师父以前办佛学院,对怎么开课、请老师太了解了,龙泉寺刚开放的时候我们就办过戒律班、藏文班,后来也学过英文,也有人学日文。但真正把一门课开起来了,大家能不能坚持学下去呢?我们这里又没有考试,不发证书,会不会学一段就没兴趣了,想换别的了?现在也有许多课,还有外面的老师来讲座,如果这都没有珍惜机会去学,那真的开了一门新的课,又会怎样呢?我可以理解大家比较追求完美,总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但其实有一个学习的平台就很难得,虽然看起来慢一点,但多用功,坚持下去就能深入,关键在坚持。不然大家的层次、口味都不一样——这又有别于世间的学校——配你的口味不一定配别人的口味,如果大家都想按自己理想的时间、进度、内容、方式去学,这样就容易闹矛盾,就不和合了。相反,把握现有的因缘去学,哪怕再忙再累,抓紧点滴时间去学,乃至帮助别人学,慢慢自学能力就提高了,顽强的意志也磨练出来。

  听闻轨理能做好,就能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法,这样才磨练出来一种学习的品质,胜过世间学校按部就班培养出来的人,这才是高僧大德的素养。所以我们的习惯、素养还就得在不太理想的环境中去磨出来。如果善于用心,也是一种很好的历炼,能积到殊胜的资粮,可能胜于什么条件都现成的安稳学习。归根到底,佛法学修的根本还在发心,依师的关键也在发心。发心的素质差,外在再好的条件也可能没用,佛世的时候,一些人跟着佛也常常懈怠,乃至造恶业。发心的素质好,外在条件差一点也没关系,乃至能变废为宝。”

  法师的话解除了我的很多疑惑,对如何依师在理论上了解得更加系统,内心很欢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