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纪行

标签:
北京龙泉寺佛教文化出家修行中国移动开发者互联网教育 |
分类: 僧众弟子 |
2011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纪行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恐怕都接触过各式各样的描述未来世界的儿童读物,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场景就是小汽车都在天上飞着,再有就是可以通过腕表与他人视频对话等等。时至今日,前一种场景依然在被北京上下班高峰时堵在路上的车主们继续梦想着,而后一种,其实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实现了,并且实现得更多,更出乎人意料,就在过去的一两年间。
11月3日、4日,“2011年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我与文集数据库项目组的义工张静、林奥杰一起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次大会由全球最大中文IT社区CSDN和创新工场联合主办。来自移动领域国内外知名的运营商、平台商、互联网企业、手机终端厂商、应用开发和投资公司的超过140位国内外业界领袖组成讲师阵容,近5000位来自一线的研发、运营和管理的资深专业人士汇聚一堂,探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共论移动应用大变局下的抉择。两天的会议,第一天是全体大会,第二天是七个分会场的主题论坛,包括:开放平台与技术、产品与设计、移动游戏、推广与赢利、电子商务、创业投资与商业模式、新型终端与行业应用。
刚刚签完到,就有两个人过来和我打招呼,交谈后得知他们来自杭州“淘宝网”无线事业部,产品经理王东得知我来自龙泉寺后很高兴,说自己参加过福建莆田广化寺的福慧之旅活动。这倒给我一个意外,十分随喜。
这时一个身背相机的CSDN工作人员走过来简单向我采访了几句,看得出他和现场的很多人一样,对僧人的到场感到好奇。他叫付江,是CSDN媒体事业部软件研发频道主编。我们的交谈很简单,之后就进入了大会的主会场。
现场来的人很多,估计在1500人以上。现场大屏幕的两端,分别是一个实时播报最新微博的屏幕。坐下来不久,大会还没有开幕,忽然发现大屏幕上有一条微博,正是刚刚CSDN对我的采访,还配了图片。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准确性却有点成问题)。第二天一早,林奥杰对我说,在过去的一天里,这条信息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600多次。我问他这个数字代表什么,他说这已经算是一个热点话题了。
那些转发的评论中,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佛教和龙泉寺如今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简单摘录几条(每个双斜杠,代表一层转发关系):
“@谢镛:
“@何平上海:
“@wepon-城事:
当然,也有不少人一看到僧人就联想到赚钱,一是认为出家人关注移动互联网是为了更好的赚钱,二是认为宗教是大市场,孕育无限商机,可以从中赚钱。
那么我来参加这次大会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一个多月以前,在向师父请益是否能够来参加此次大会的邮件中,我这样写到:
希望能够参加这一会议,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考虑:
1、开阔眼界,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动态,直接置身现场去感受、学习。未来龙泉寺的信息技术团队,以及各种项目,要做就做最先进、最有前景的。这都需要对这一领域有真实的认识与感受。
2、人才吸收、广结善缘。下一步如果需要做好这个工作的话,需要有一些更高层的专业的人才加入才可能。这个人才吸引是一个持续要关注的地方,而参加这样的大会,会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可能会有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因此而与我们结缘。
3、展现当代佛教的形象。就如同贤才法师参加图书馆领域的专业会议一样,我们以出家人的身份参加这样的会议,本身就是对当代佛教形象的一种展示,同时也能代表我们的关注。
4、如师父所说,人到哪里,业就造到哪里。以这样的参与,让传统的佛教融入主流社会,做这样一种努力,造业与结缘……
就在开幕当天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中,一位发言人忽然提到了我的到场,他说,开始还觉得意外,后来得知是龙泉寺的法师,也在关注移动互联技术。这样,现场上千人一时间都知道了一位出家人的到场。两天来,当我在会场外走动的时候,有近三十人主动过来与我交谈,了解情况,交换名片(有几位是居士,有人还来过龙泉寺。其中午餐时同桌的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后,两天以后还上山参加了我们项目组的半年总结会)。参加这次会议,无论是通过微博的转发和阅读,还是现场目睹,或是亲自交谈,的确也让很多人与三宝结缘。
那么移动互联网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今年2月,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我们不妨用SoLoMo这个词来介绍移动互联网。
首先,Mobile,也就是指移动终端了。狭义上讲就是现在很热门的智能手机,基于苹果iOS操作系统的iPhone,和基于谷歌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如htc)等等,这些最新的触屏手机是这一革新的主角(当然也包括如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现在最便宜的安卓手机已经降价到千元,基本能够为普通的消费者接受,这也就是近一年来这个领域迅猛发展的原因。加上3G上网,这样的设备不同于传统的PC机上网,它可以24小时伴随在人的身边——行、住、坐、卧,并保持在线。
之所以把这样的设备称为“智能终端”,实在是因为它和传统的手机有太多的不同,它提供了很多新的人机交互的可能。比如“语音”,过去就是打电话了,如今的智能手机可以用语音来输入短信(我在林的智能手机上尝试了这个功能,中速讲话,识别率相当之高)。
比如“摄像头”,过去只是用来照相、摄像,如今可以用来当成条码的扫描器(我在张静的手机上尝试用其扫描身边随便一个条码,可以返回这个商品在各大商场中的售价)。过去有指纹密码,现在利用摄像头,直接就是面孔识别,可以让手机只有在对着他的主人的时候才能解锁。
一款通过触摸屏来教儿童写字的应用
再比如“重力传感器”,很多智能手机都有的一个功能是,当你将手机由横着变成竖着的时候,画面也会随之翻转,基于这个功能,可以来捕捉人的动作。林奥杰的手机上有这样一个应用,摇一摇手机,你就能够获知在你周围还有谁在同时在摇手机(以及他们离你有多远)。也有游戏厂商在利用这个功能开发一些体感游戏,比如赛车,直接就用手机的左右倾斜当作方向盘来控制车身。还有一些健身类应用,用这个功能更多,像跑步计数等等。
高性能的计算芯片,加上开放(App接口)的操作系统,得以让很多人开动脑筋,将这些或旧或新的性能重新加以开发利用。这其中最抢眼的一个就是GPS。
GPS也即是SoLoMo中的Local(本地化)的核心。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搭载了GPS系统,它能够方便地告诉你现在的位置(林奥杰就一直用他的手机当作车载导航仪)。然而导航只是GPS最传统的一个用途,如今的智能手机用GPS来提供给机主“本地化”的服务信息,比如现在很热门的一个关于订酒店的应用,无论你在哪个城市,拿出你的手机,你就能知道在你附近,有那些酒店,以及他们的情况和价位,并且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来订房,据说从查找到订房的整个过程,可以在三分钟之内完成:
同样,你可以通过这样的功能来获得周围的餐馆(特色,价位,距离)、影院等等信息,并且购票并获得路线。
最后,将所有这些功能串联起来,让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活的网络的,是SoLoMo中的Social(社交)这个词,又叫“社会化网络”,也就是几年以前很热门的Web2.0的核心概念。
什么意思呢?其实Web2.0在硬件层面上和过去的互联网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基于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在一些诸如“搜索”“分类”“推荐”“聚合”等Web智能算法的基础上而出现的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简单来讲可说是“物以类聚”,基于这样的网络,可以从茫茫人海中找出你身上哪怕再小的一个特征的“同类者”,这个特征可以是你的爱好、年龄、地理位置、性格、购买习惯、对某个物品的拥有、行程、甚至你当前的动作。所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社会化网络”迅速的聚合,并且,加上前面提到的智能手机的“移动化”与“本地化”的特性,你可以在你的手机屏幕上定位这些人,看看他们在哪里,离你有多远,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随时和他们中的某人取得联系。
针对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这些功能,在最近的一年之内,涌现出大量的应用来,诸如烹饪、户外运动、新闻、移动办公、音乐、科学、育儿、健身、出行、财务、游戏、旅行、遥控等等,这些应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设备降价,也在渗透到各个阶层的人群之中;同时随着应用的丰富,也在渗透到各个年龄层的人群之中(林的小女儿有自己转门一个iPad,用来看一些儿童教育类的应用,同样也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应用)。同时它也像一支八爪鱼,将人们从各个可能的角度连接在一起。
以上所述种种,并非科幻世界,它们正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发生着,就在我们身边,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已经随处可见。
两天的大会,学到不少东西,受到很多启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几天来的大会给我启发最多的几个发言分别是第一天大会上的吴刚、第二天“产品与设计论坛”的张卷益,以及“新型终端与行业应用”论坛上针对传统媒体的圆桌论坛“移动互联时代的机会与挑战”(可以在大会官网上找到这些发言的文字稿)。
在回来的路上,堵车了,身边有人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读电子书。回想两天来的会议,感觉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是方兴未艾的,要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大家想的最多的还是基本的安身立命,因此两天来听到被关注最多的是如何能赚到钱,游戏和娱乐比较被看好。至于在国外已经很普遍的教育、科学、文化等等领域的应用,我们这边还少有人来涉及。
比如,有这样好的一个设备,我们何不用它来记录善行?让它来记录我们每一件善行的时间和地点,让这些善行在地图上汇成一张网,让陌生的人们因善行而彼此结识,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城市里,何时、何地,发生着什么样的善行,我们也可以和同行善友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互相启发,让善心善念通过网络来传递。
白天,用手机向大会发送了这样一条微博:人不仅有生活,还有生命。用户需求走过工具、娱乐、消费之后,总要回归文化与心灵。仁者思之。
算是一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