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十:道次引导的启示(二)

(2011-10-08 07:12:35)
标签:

佛教文化

寺院体验

出家人

分享交流

道次第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10月7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十:

道次引导的启示(二)

【核心提示】:不管修怎样高深的法,发心是决定成就与否及成就大小的关键。道次第分三士引导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催伏增上慢,不会出现中、下的发心还未生起,就自以为是大乘的情况,另一个是广益中下心,即不管何等发心都能依次第修学,当下能用功得力,又能慢慢进入大乘。

“念法功德”系列之十:道次引导的启示(二)

 

三士道的相互关系

  三士之间的次第何以体现呢?下士的重点在不造恶业,培养内心善的相续,常此修习,就能具足善心善念,内心柔和光明,容易专注,聪明利达,不易被情绪所左右;外在的条件也很圆满,身体健康,具足各种才能,身边的人拥护支持,不缺乏良师益友,乃至长寿、相貌庄严。这都是善业感得的果报,也是修习中上法类所需要的条件,即《广论》上说的“异熟功德”。《广论》上还特别提到了一类“殊胜下士”,“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一般的下士追求现世利益,如许多人做功德,求保佑,求得今生的平安美满,没有更高的追求,求到之后可能又会贪图享受,造恶业而堕落,即使不堕落,也没有为来生作多少准备。殊胜下士求来世,来世比今生更好,如果培养起追求来世的心里状态,下一世遇到佛法继续修行,依然不贪着现世,再下一世又更好,不断地提升,慢慢就能开始中、上法类的修习,终究能圆满佛道。中士的重点在对治烦恼,有了下士修行的功德作基础,身心比较稳定才谈得到对治微细的烦恼,也比较容易修习十二缘起等更深广的法类。否则,恶业没有忏除,善心生不起来,再怎么对治烦恼都携裹在力量很大的业流之中,这个烦恼对治了,另一个烦恼又生起,内心矛盾纠葛,且对治的过程中又与身边的人造成很多违缘。有了共下士和共中士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福德、智慧资粮,就可以发起菩提心。菩提心的策发和长养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如果缺少利他的心,对人冷漠麻木,或者专横傲慢,不知带代人着想,难以与别人心心相通,这样说“为利有情愿成佛”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如果师友环境欠缺,或者能力、福德不够,也难以发起承担众生苦乐的心,因为违缘很多,心力提不起来,对自己缺少信心。这些都具备了,在世间的生活很幸福,对舒适的生活、名利、地位、感情看不开、放不下,生命就还活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就不能去体会众生深层次的痛苦而发菩提心、追求佛道。

 

 

 催伏增上慢,广益中下心

  既然造论的根本意趣是导归大乘,而不是个别地分成三条道路,那为什么不把下中法类含在上士道之中呢?许多其他的经论在一开始就劝发菩提心,将依师、无常、业果、出离心等内涵包括在大乘道的修行里面,作为一个子科目来讲。比如《入菩萨行论》,就是这样一种编排顺序。《广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所为义者,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分三士引导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催伏增上慢,就是不会出现中、下的发心还未生起,就自以为是大乘的情况,另一个是广益中下心,即不管何等发心都能依次第修学,当下能用功得力,又能慢慢进入大乘。

 

“念法功德”系列之十:道次引导的启示(二)

 

  许多初学佛的人都希望能赶紧修一个甚深大法,快速成就。看到经论,稍有体会便容易起慢心,觉得自己善根深厚,读大乘经论,自然觉得也该是大乘人,因此许多基础的地方都不愿意去做、去学,专找一些高深的理论,或者赶紧盘腿打坐,想要明心见性,或者求一个灌顶,去修无上密等等。其实不管修怎样高深的法,发心是决定成就与否及成就大小的关键,下中上三士的分判用在一切宗派的修行中都是成立的。如修净土,品位完全由上、中、下的发心决定,能否往生也和发心大小有很大关系;修密乘的基础是菩提心,哪怕修过菩提心,如果不圆满,都不具备修密乘的条件,《金刚手灌顶续》云:“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禅宗虽不太强调,但亦需要菩提心,否则明明是大乘法,修出来却可能是小乘果位。学了道次第,结合自己的心相,认识到许多法类自己都不具备,而道次第为我们抉择,这些法类都是无法绕过的,这样就不会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知道次第,慢慢地从基础的地方开始做起,走得非常踏实。

  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心底里承许的,可能有的人就是希望求得人世间的幸福,有的人就是习惯于独自修行解脱。如果不分根性一味讲大乘法,中、下发心的人可能只学到与自己发心相应的一部分。结果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排斥利他、承担的部分,乃至可能造谤法的恶业;二是他们并不认识自己的状态,也以为自己已经是大乘人,其实下面的法类都没有好好去修,现实与理想脱节。这正如《广论》上说的“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分成三士来引导,就能使三种不同发心的人都能有一个入手处,发上品心的人学习下品的法类,也可以打好基础,且如果宿世修过,可以较快的生起来;下品发心的人修好了下面的法类,通过道次第的引导、抉择,也容易发上品心。

  实际学习《广论》的人还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觉得文字太艰深,逻辑性太强,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没信心学上去。一方面,学习《广论》确实需要在师友环境中反复熏习,需要一定的引导方法,有时暂停一段,先积累资粮是可以的,这时上位和同行也会慢慢帮自己熏习一些道次第的理念;另一方面,可能还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找到方法解决当下切实的问题,这无可厚非,但需知成佛是无限生命的事情,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克服困难,世间人读书尚要悬梁刺股,何况道次第是我们无限生命的蓝图,稀有殊胜,更应该精诚钻研;这时可以把标准放低,不要苛求自己一下子学懂多少,有多少觉受,持之以恒,下苦功夫,广积资粮。低处行时高处到,慢慢行时快快到,终有一天能开发智慧,获得道次第中的殊胜宝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