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二十二:生死的问题


标签:
出家人佛教文化寺院体验心得交流生死问题教育 |
分类: 寺院报道 |
2011年北京龙泉寺国庆黄金周佛教文化系列活动报道之二十二:
生死的问题
秋高气爽,金龙桥头的千年银杏又走过了一年的生命历程,缀满了金黄的果实。内容丰富、节奏紧凑的“生命体验法会”也已经是第五天了,今天生命的主题讲座是“生死的问题”,由贤立法师带动。
本来今天和贤立法师一起主持讲座的除了文化部的史宏恩,还有工程部长刘满祥居士。昨天晚上工程部一位义工的母亲突然去世,寺里派一位法师个2位居士,连夜回家,开车回到山东,为死去的居士母亲助念。法师落座先发感慨:“这个无常是对生死问题最好的现实演绎。”
死亡离我们不一定很遥远。近年天灾人祸,汶川、玉树、舟曲的地震、泥石流……这么多的灾难频繁地发生,灾难发生的当下,我们很难受,忙着救灾,事情过去之后慢慢就淡忘了,更多新鲜的事情迎面来,工作处理的问题让我们没有心思去想这些问题。
但是,死亡呢?他的发生可能超过我们预期,一般我们看到这种情况,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情,虽然我们很难过,有一种怜悯心,愿意付出财力、体力去帮助那些受难的人。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会不会面临这个情况么?
法师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死亡,离我们有多远?50年?30年?10年?5年?1年?”大多数人举手选择了30年。法师看到这个结果笑着说:“好,看来大家对自己的福报还比较有信心的。其实不管你信不信宗教,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生命轮回,人内在对死亡都有恐惧,人对死亡的这种恐惧是人类共同的禁忌,不只是中国人忌讳这个话题,你到哪里说这个话题都会不好受,禁忌!”
出家之前的贤立法师在生命的历程中产生很多的困惑,为了寻找答案,翻阅了很多书籍,《论苏格拉底之死》这本书对法师的触动特别大,开始思考:人生都不断努力、追求,生大家都有,死谁会想呢?接触这个终极的问题,任何哲学家都会思考,给出解读。苏格拉底认为死后,可以和古圣先贤沟通,于是内心对死亡很坦然。可以说,我们不晓得哪天遇见这个事情;可以肯定的是,生命历程中,你一定会遇见别人的这个事情。朋友、家人忽然或者正常过世。这时候我们除了心里难过同情,还能做到别的么?
法师曾经亲眼在北医三院看到的,一个病人被推进急救室,抢救没有成功,尸体被推出来的时候,他的家人在车边嚎啕大哭,死死拽着车不让走。虽然当时已经学佛的法师走过去安慰他:“不要拽了,这样他心里也难过,给他念佛号吧。”但是他的女儿,因为失去至亲的打击,头发散乱,深情有些呆滞。即便听到这些话语,也在极度悲伤下没有什么反应。那么设想下,当我们的家人死亡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帮助他?或者朋友的家人去世了,怎么帮助他们呢?最后,虽然是想都不愿想的,但当我们死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
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死亡的真相,认为死了一切都消失了,所以面临死亡心里很不好受。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自己没活够,这时候抱怨心会很强,抱怨老天的不公平。佛法讲,带着这种抱怨、愤怒、不满、无奈的心情,走入死亡,下一世会非常麻烦。人,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即便身体剧痛,对生还是眷恋的,希望活,但是很无奈,人必须走向死亡。
生死的问题真的是人生最大的问题,如果说,生命有下一世,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希望。生死的问题谁都难解决,哲学可以给出很多的说法,但是不一定验证。真正给出证明的只有宗教,死后是什么状态,去哪里。所以有宗教信仰对自己,对现在的生活都有莫大的帮助。
死亡的问题从古到今,文化里都会提到,想法也不一样。现代科学也开始进入死亡研究。随着研究深入、系统,用科学方法、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测试、统计分类,得出很多结论。慢慢死亡研究得到了认可,成为死亡学。在西方很多国家,开了这个课程,对死亡的认识,大家越来越可以透过科学,得到内心认可的结论。
接下来,法师和大家一起观看影片《前世今生》,这部DISCOVERY做的纪录片用轮回记忆的真实案例从科学的角度来证明轮回的真实存在。影片中的狄露西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小女孩,很小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另外的一个家族的孩子。3年来一直不断说自己的前世的事情,她说自己的父母是在另外的地方,自己是淹死的。她对研究人员仔细回忆前世的居住场所,都和当地的一个地方一致。甚至对前世的物品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能记得回家的路、邻居。她说,想找回那时的家,那才是真正的家。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与前世的父母见面时,真情流露,场面很感人。
还有六岁的美国小男孩加斯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讲说自己是曾经的祖父奥基转世回家,以后的几年里一直在讲述着奥基爷爷的故事,并且说出很多加斯父亲都不知道的家族秘密。
除了轮回记忆,在西方还有濒死反应的科学研究,人死的时候,生理过程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在医院,用仪器测量生理指标,但是精神活动呢?我们不晓得,心情体验是怎样的呢?还有一类人死后又回来了,量也相当多,进行这方面的案例研究,就告诉我们死后的世界、生命的信息。
这些现代科学研究实例共同指向一个永怛的话题,生死的问题、生命的轮回。
直面死亡——我们准备怎么去面对?
濒死的研究,美国做的研究非常多,著名的有个雷蒙穆迪博士。最初是研究哲学,后来对医学感兴趣,开始研究濒死反应,把150个案例的研究集结成书《死亡回忆》。这部书介绍了濒死大概有15个阶段,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生命回忆部分,濒死的那一刻,从出生到生命结束,人生的每一刻都会浮现出来。不过是限量的,时间断层但是画面清晰,内心体会又非常实在,仿佛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以第三方的角度,体验自己当时周围人的感觉。
华尔街的一位富豪,亲身经历了濒死反应,死亡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经历了生死之后,一个人在基督教背景下感受到了上帝的爱,因为这个是太现实真实的感受,回来之后,他整个的精神追求就完全变了。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第一关爱他人,第二,学习心灵提升的知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完整经历的这些过程,但是这些人回来后,整个人生状态发生巨大变化,重新看待人生,更关注人和人的关系,为别人奉献,这是他们回来的共同表现。
贤立法师最后开示:“我相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关爱,佛菩萨的慈悲也笼罩在我们的周围,虽然我们自己没有用心去关注;没有用心去感受;没有用心去感应。但至少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要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才去弥补我们的过失,才去想被我们伤害的人才去道歉,恐怕那时候有心无力也找不到,然后下一世为了这些债主,再轮回偿还这些债。今天只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是一扇关注死亡、关注生存的窗户,是一扇寻找生命价值、发现人生意义的窗户。
生死问题的讨论在学员们带着思考和希望的掌声中结束,一堂生命的讲座虽然结束了,但是相信生死的话题能让更多的人重新审视当下的生命,我们生从何来?死亦何去?我们有没有前世今生?我们是不是真的在无尽地轮回?
如果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时间拉长,把空间的维度放大,那么人与人之间种种的问题就都不成问题。我们有时候想不开、放不下、种种问题、矛盾的引发或存在,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放到整个的生命的时间长河当中来看待。佛法告诉我们:宇宙间是有某种最高意义的正义和善的力量,学习佛法就是要把这种善的力量开启、释放,然后注入我们无限生命绵延不绝的血脉。
【视频】2011年10月5日师父早斋开示:《坚持与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