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五:从《师资相摄篇》看佛教的人才培养(四)
(2011-08-23 07:14:41)
标签:
大寮佛教师资相摄篇呵责人才培养佛教文化出家僧团心路历程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8月22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
从《师资相摄篇》看佛教的人才培养(四)
在承担和实践中树立正知见,增长德能
任何领域需要的人才,都不可能是只需懂理论不会实践的人才,相反倒是更需要实干型的人才。要成就事业,要取得成果,必须要落实到实践。“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当然,如果既能够知识理论丰富,又能够实践实力雄厚,那是再好不过的。佛教需要的人才是教理知见正确,实际能力突出,能独当一面,能开拓进取。于是佛教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就把人才放到具体的事情当中锻炼,在锻炼中加以正确的引导,人才的进步就稳定而迅速。
比如,要想培养一个人的感恩心,靠琐碎的语言是难以顺利而深刻地达到效果的。古人说的好,“习劳知感恩”,让这个人亲自去大寮为大家煮饭、让这个人亲自去工地搬水泥、让这个人亲自去山上挑水下来……当他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当他再次面对别人端上来的热腾腾的饭菜的时候、当他住在舒适的房间里的时候、当他口渴难耐,别人递给他一杯水的时候,他对饭菜、房间、茶水的珍惜程度肯定不一样,他对做饭的人、挑水的人、盖房子的人的感恩心自然而然就能生起。感恩心就是正知见的一种,在实践中培养正知见,在实践中检验正知见。
上面提到的七种共行法中,在遇到老师被僧团治罚的时候:“众僧与师作治罚,弟子于中当如法料理,令和尚顺从于僧。设作,令如法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罪。二、若和尚犯僧残,弟子当如法劝化,令其发露己。为集僧,作覆藏六夜出罪等”。这里,就是一个绝佳的考验和教育。老师被责罚,做弟子的该怎么做。是包庇老师,为老师喊冤哭诉,与大众僧团搞对抗;还是从此蔑视老师、与老师划清界限,远离老师。这些,都是对弟子的考验。正确的做法是,弟子经过认真的思维,认识到大众责罚老师的合理性,以大局为重,劝谏老师改过忏悔,并且积极的为老师的忏悔前后奔忙。一旦老师忏悔,就更加积极的请求僧团原谅老师,达到僧团的清净、和合。这么做,才是如法的,符合戒律的,才是利益僧团发展和佛法久住的智慧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僧团的其他长老对这位弟子的引导和教育是必要的,弟子的如法抉择也是必须的,不但要抉择,还有亲自实践,这些实践,不仅仅是为自己和自己的老师做的,更是对佛教的一份忠诚。
这样的一路实践下来,弟子的慈悲心、包容心、体谅心、大局意识、判断力、抉择力、行动力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实际的承担和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知识、修正知见和习气、培养发心和能力、巩固信心和愿力、提升慈悲和智慧、扩大心量和格局……承担是实践佛法将佛法内化最好的方法和过程;承担是能够发现自己的烦恼并加以对治烦恼的最好平台;在承担中内心的恶势力才真正显现出来,才有正确对治的可能;承担中妄念才得以止熄,无明才得以破除;承担的时候才真正在修慈悲心、包容心、感恩心、出离心;承担的时候有苦受,才是真正消业障、破我执、摧邪见;承担才能快速的累积资粮,增长功德;承担才引发智慧、增长才干、摄受众生、弘扬佛法;承担才能成长,早承担早成长,多承担多成长,大承担大成长;承担是修行的秘法,也是人才自我成长的一条真理。
重点在长养心性,原则是教化引导
尽管佛教人才极度缺乏,然而培养人才的事情却绝对急躁不得,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欲速则不达,“食急打破碗”,神箭手不是一天造就的。况且,佛教人才的培养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才的培养,实际是对人才心性的开发和长养,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强制。一个大德从最初入道,经过多少善知识的教导,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和雕琢,最终才成就一代巨匠。好比从北京到长安,这之间的道路你是必须要走的,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你具有选择乘火车还是坐飞机的可能性。
对于心性的长养,采取的办法是化导。一般人会觉的,太过于柔和了,这是不懂佛法的表现。当一个人连续的犯错误,如果是严厉的呵斥和责罚,得到的效果就是反抗乃至两败俱伤,这就不是教育了,就是陷入世间法。这个时候采取一种柔和、宽容、爱护、引导的方法,让对方产生惭愧心和羞耻感,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和希望,人人都是具有佛性的,你把他的佛性唤发出来,比任何的手段都高明一万倍,他从此就可以彻底的告别无知和愚昧,好像泡在污泥里的金子被洗净,给你一片耀眼的金光。
《师资相摄篇》里,老师对弟子百般爱护,即便是弟子该受到严厉的处罚时,老师表现出来的慈悲和智慧,着实让人感叹。文中说到:“明诃责法。凡欲责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从内发,先自焚身。若怀慈济,又量过轻重。又依诃辞进退,前出其过,使知非法。依过顺诃, 心伏从顺。若过浅重诃,罪深轻责,或随愤怒任纵丑辞,此乃随心处断,未准圣旨。本非相利,师训不成。宜停俗鄙,依出道清过,内怀慈育,外现威严,苦言切勒,令其改革……。示诃法第一、列示如法, 依律五法,次罪责之。《四分》云:弟子不承事和尚,佛令五事诃责:一、我今诃责汝,汝去(由过极重,遣远出去)。二、莫入我房(得在寺住,在外供给)。 三、莫为我作使(容得参承入房)。四、莫至我所(外事经营,不得来师左右。依止师诃,改云汝莫依止我)。五、不与汝语(过最轻小,随得侍奉)。 第二、广示非法 自三世佛教,每诸治罚,但有折伏诃责,本无杖打人法。比见大德众主,内无道分可承,不思无德摄他,专行考楚。或对大众,或复房中,缚束悬首,非分治打。便引《涅槃》三子之喻,此未达圣教。然彼经由住一子地悲,故心无差降,得行此罚。即《涅槃》云:勿杀、勿行杖等,此言何指。不知通解,辄妄引文。纵引严师, 此乃引喻,不关正文。 如《摄论》言:菩萨得净心地,得无分别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等。今时杖治弟子者,咸起瞋毒,勇愤奋发,自重轻他,故加彼苦。若准《涅槃》,恕己为喻,则针刺不能忍之。 又有愚师引《净度经》三百福罚,此乃伪经人造,智者共非。纵如彼经,不起三毒者,得依而福罚。今顺己烦恼,何得妄依。《律》中,瞋心诃责,尚自犯罪。乃至畜生,不得杖拟,何况杖人。《地持论》中,上犯罚黜,中犯折伏,下犯诃责,亦无杖治。《大集》云:若打骂破戒、无戒,袈裟着身剃头者,罪同出万亿佛身血。若作四重,不听在寺,不同僧事。若谪罚者,于道退落,必入阿鼻。何以故?此人必速入涅槃,故不应打骂。准此以明,则自知位地。生报冥然,滥自欺柱,可悲之深。广如彼经。《僧祇》,若师诃责弟子不受者,当语知事人断食。若凶恶者,师自远去。若依止弟子,师应出界一宿还。若弟子有过,和尚为弟子忏谢诸人云:乃至凡夫愚痴,何能无过,此小儿晚学,实有此罪,当教敕不作。如是悦众意。 三、诃责非法 明诃责非法。《四分》云:尽形诃责,竟安居诃责,诃责病人,或不唤来现前、不出其过而诃责等,并成非法。若被治未相忏谢,而受供给依止等,或被余轻诃而不为和尚阇梨及余比丘等执事劳役者,得罪。”
责骂弟子是老师教育弟子过程当中不提倡的办法,但是要是实在弟子不像话,为了对弟子负责,还是要呵责的。但是呵责的时候,是十分的小心翼翼,老师先要调整好心态、语言、动作,乃至要反复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带着嗔恨心在做,呵责几分比较合适。可以想象,这对老师其实是很为难的事情。决定要呵责了,还有使用合适的语言,要根据实际情况,由轻至重的渐渐的加深呵责程度,而且明确要求不能打罚,如果打弟子,老师要得极其巨大的罪过。再看,所谓的对弟子的呵责处罚,在世间人看来哪里是在处罚:“不要到我院子里来”、“不要进我房间”、 “不让你给我干活了”、 “不给你说话了”;其实这些处罚的目的,不是真正的要惩罚弟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来让弟子反省,是一种化导的做法,是充分按照佛教慈悲的原则在把佛法演出来给弟子看。
除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之外,佛教特别主张弟子要进行自我的培养和修炼。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乃至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学习是开启智慧的根本途径。有了佛法的智慧,就成为优秀的人才。这个智慧是广义上的,是包含了佛教人才所具备的一切特质的。这里的学习也是广义的,完全超越诵经、拜佛、写文章、搬石头这些内容的。人才需要自我培养,需要培养自我学习的潜能,需要把一切境界都变成自己成长进步的摇篮。时时都在学习、处处都在学习,而且能够用的上功,取得好的效果,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个人才就能永远处在进步中,才是佛教和时代需要的好人才。而人才的自我成长和学习,则是需要各种积极的因素和因缘共同成就的,但是毫无疑问,弟子相是关键,依师是核心。如何成就弟子相,如何做到真正的依师,这将又是一个深刻博大的课题。
结语
佛教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我一个凡夫小子所能解释和理解的。我只是看到古人那份博大的胸襟和厚道,让我提起笔来,不知羞耻地写了这么多。想到论语中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习、教育不光是老师单一的事情,是需要弟子的互动。一个知识学完了,做学生的听懂了没有?懂了多少?懂到什么程度?把这些情况反馈给老师,一来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二次吸收和理解,二来也给老师更好的教学提供一点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