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从《师资相摄篇》看佛教的人才培养(三)

(2011-08-21 07:19:36)
标签:

龙泉

师资相摄篇

四分

佛教

僧祇

佛教文化

人才培养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8月20日龙泉日记 

中国发展出版社包月阳社长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2011年8月20日,中国发展出版社包月阳社长、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徐卫东副主席、中国青年报张坤常务副社长、搜狐公司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搜狐网副总编辑王子恢一行四人参访北京龙泉寺,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热情接待。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从《师资相摄篇》看佛教的人才培养(三)
 

 

“念法功德”系列之四:

从《师资相摄篇》看佛教的人才培养(三)

 

见行结合 师资相摄

  中国古人的智慧,实在是非常高明,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更是深谋远虑、博大精深。古语说“至圣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就可见古人对教育的重视。古人历来注重学习,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一直提倡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思想要与行为相结合、被动要与主动相结合。很多优良的传统和模式,在佛教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可以借鉴的。综合《师资相摄篇》里的内容,我总结佛教人才培养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活细节是培养人才的最好时机

  佛教教育不同于某些知识技术或技术能力的教育,佛教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注重在生活中学习佛法。离开生活,是没有佛法的,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在生活中相机教育引导,这样的方式最能被接受,而且也更能学到精髓并且保持长久。在生活中学习比较不会有压力,而且学会之后很快就能用得上,用得上之后,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就会增强。

  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生活细节的培养,不知不觉之间就奠定了出家人高贵的气质,形成良好的僧格。比如说出家人的吃饭,在这个最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可以培养非常多的内容。戒律中关于如何吃饭、吃饭时如何修行的内容可谓是最多的。道宣律祖的《教诫新戒比丘行护律仪》里面一共讲到四百六十多条出家人受戒后,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么多事情里,讲的几乎全是生活小事,其中关于怎么吃饭的教诫最多,达到六十条。还有关于如何洗衣服、如何洗碗钵、洗澡、进出院落房门、在房间里居住、与长辈谈话、看望病人、扫地、上厕所等。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是小事情却有大内涵。通过生活小事能极大地培养人的念知力、对事物的敏感度、观察力,还能够在这个小事上修慈悲心、出离心,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人的心都是很专注集中的,不会放逸、没有烦恼,内心宁静平和,充分感受到出家人的高贵和快乐。

  《师资相摄篇》里面关于生活细节的要求也有很多,比如弟子依师别行三法中说:“《僧祇》云:弟子晨起,先右脚入和尚房,头面礼足问安眠不?余同《四分》”。说弟子每日要去师父房间问候料理,在进门的时候,迈腿的时候要先迈右脚;这是进门的时候,那么出门的时候,就要先迈左脚。要求的这么细,一来那是遵守礼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老师的一种恭敬尊重,从小小的走路细节就能修炼人的心。

  佛教就是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细节的锻炼,慢慢地把一个僧人的语言、神态、行为、气质推向圣贤的行列,不但自己受益,所有看到、接触到的人也会受到佛法的感染和利益。众生欢喜,自利利他。

注重向人学习,特别强调亲近师友

  《师资相摄篇》中这个方面的内容最多,要求弟子主动积极的寻找可以依止的老师,寻找选择的过程和步骤这里就不细说。选择好了之后,要以对待父亲的心态来对老师,为老师做各种事情,一方面是为自己培植福报;另一个方面,透过这些事情加深与老师的缘分,增强信心,为老师教授自己、自己从老师那里领纳佛法清除障碍。其实在弟子侍奉老师的过程中,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佛法,而且学到的是活生生的、透过真实的人所体现出来的佛法。

  文中规定,弟子依师有七种共行法:“初中,七法者:一、众僧与师作治罚,弟子于中当如法料理,令和尚顺从于僧。设作,令如法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罪。二、若和尚犯僧残,弟子当如法劝化,令其发露己。为集僧,作覆藏六夜出罪等。三、和尚得病,弟子当瞻视,若令余人看,乃至差,若命终。四、和尚不乐住处,弟子当自移,若教人移。《僧祇》,能说出家修梵行无上沙门果,虽无衣食,尽寿不应离和尚。若欲游方者,和尚应送。若老病,应嘱人。当教云:汝可游方,多有功德,礼诸塔庙,见好徒众, 多所见闻,我不老者,亦复欲去等。五、和尚有疑事,弟子当以法以律如法教除。六、若恶见生,弟子教令舍恶见,住善见。七、弟子当以二事将护。法护者,应教增戒、增心、增慧、学问诵经。衣食护者,当与衣食医药,随力所堪为办。”这七种共行法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师徒之间这样彼此的互动,一个人的慈悲心、包容心、处理事务的原则、方法、做事的善巧方便都得到全面的培养,一个有道德、有心胸的合格人才的基本素质就能建立起来。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工作,不像产品的生产,主动权和决定权完全在生产者手中,教育必须要弟子和老师双方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就好像治病,必须是医生和患者双方都遵照合理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到那部分事情,这个病才能真正被治好。在弟子与老师的互动中,又特别强调弟子凡事都要向老师请示、汇报,让老师始终清楚自己的状况。这样,自己做的对的话,就可以得到肯定和改善;如果不小心自己出现错误,则可以及时得到纠正,不至于造成更大的问题。除了前面七种三种共行法之外,还有三种别行法,师资相摄说:“二、明别行法三种:一、白事离过者。《律》云:凡作事者,应具修威仪,合掌,白师取进不。若欲外行者,师以八事量宜,谓同伴去处营事也。三种交络,是非作句。唯同伴是好人,去处无过,营事非恶,方令去也。《五分》,欲行前,要先二三日中,白师令知。唯除大小便,用杨枝,不白。《十诵》中,一切所作皆须白师,唯除礼佛法僧。余同《五分》。若弟子辞师行云,当至某城邑某聚落某甲舍,非时白中亦尔。当量行伴,知于布萨羯磨法事会座,如是者得去。不受语辄往,明相出时结罪。《僧祇》,不白师,得取与半条线半食。若为纫一条线,不白得罪。有剃发师来,和尚不在,当白长老比丘,师后来时,还说前缘。余事准此。若弟子大施者,师量弟子持戒,诵习行道者应语言:此三衣钵具漉囊等,出家人应须,不得舍之。若有余者,告云:此施非坚法,汝依是得资身行道,不必须舍。若言我自有得处者,听。若欲远行,不得临行乃白。应一月半月前预白,令师筹量。若不能一一白师,当通白。欲作染衣事亦得。《善见》,弟子随师行,不得去师七尺,不应蹋师影。离是应白知。《四分》多种:或出界,或与他物,或受他物,及佐助众事,并须白师。 二、受法者。《四分》云:彼清旦入和尚房中,受诵经法,问义。广如依止中。 三、报恩法。《四分》云:清旦入房除小便器,白时到等。应日别朝中日暮三时问讯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设。广具四纸余文,必须别抄依用。一、则自调我慢,二、则报恩供养,三、则护法住持正法久住也。《僧祇》云:弟子晨起,先右脚入和尚房,头面礼足问安眠不?余同《四分》。《十诵》,若浴和尚,先洗脚,次髀,乃至胸背。若病,先用和尚物,无者自用,若从他求。日三时教弟子云:莫近恶知识,恶人为伴。弟子若病,虽有人看,而须日别三往语看病者,莫疲厌,此事佛所赞叹。《杂含》云:若比丘不谄幻伪,不欺诳。信心、惭愧、精勤、正念、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志崇涅槃,为法出家。如是比丘,应当敬授。由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

  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师面对弟子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十分用心在呵护。弟子要出门了,老师会非常认真的了解:去哪里?做什么事情?和谁一起去?然后老师对这些因素一条条的认真考虑判断,必须是所办的事情、所去的地点、还有陪伴的人,三者都衡量无误,达到最好的组合的时候,老师才允许弟子出门,真可谓关怀、负责任到极致。那么通过老师这番审查和关怀,也给弟子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做人应该负责任、当老师应该这么当。古语“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刻骨铭心、恒长持久的。弟子对老师请示、汇报,不断得到指点和教导,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弟子身上世俗毛病习气慢慢地就磨掉了,我执就减轻了,渐渐的就成为一个可堪造就的法器。通过为老师做杂务等,文中也说到,可以调伏傲慢的心态,长养福德,乃至具有护法住持正法久住之大用。

  特别值得一提到是,不论是针对学生,还是针对老师,以上这些都是作为老师或学生必须要做到,而且是要主动去做,不做的话,是有违律法,属于犯戒得罪的事情。从这里就能够看到,祖师大德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爱护,以及对佛法长久住世的那份良苦用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