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僧功德”系列之五:自恣的精神

标签:
佛教文化佛法与人生结夏安居自恣出家僧团北京龙泉寺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8月13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五
自恣的精神
今天下午,龙泉寺迎来了第八个结夏安居圆满结束的自恣。
夏安居和自恣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
《四分律藏》记载,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六群比丘于一切时节,不分春夏冬季节在人间游行,蹈杀了很多草木,招到居士们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蹈杀生草木,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其中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的比丘们听到了居士们的讥嫌,呵斥六群比丘:“为什幺不分时节在人间游行?不但蹈杀草木,而且讥嫌比丘故使居士损福得罪。”诸比丘并将此转告佛陀,因此制下“夏中三月安居”的规定。
夏安居结束后,各地安居的比丘们到佛陀起居的地方,前来问讯。这天是拘萨罗国安居的比丘前来问讯。佛陀依照惯例,慰劳前来闻讯的比丘:“你们住处安乐吗?饮食缺少吗?相处和合吗?有没有为饮食苦恼的?”诸比丘回答说:“佛陀!我们住止安乐,饮食不乏,彼此和合,不以饮食为苦。”“你们怎么做到住止安乐,彼此和合,不以饮食为苦的?”佛陀接着问。诸比丘说:“我们为保证彼此和合共住,不以饮食为苦,而做出了个约定:安居期间,相互不共语、不礼拜、不问讯。先乞食回来的人打扫房间,布置餐具,做前行工作。后回来的人,饭后清洗餐具,收拾卫生。有剩余的饮食可备不足之人食用,以是因缘故,我等住止安乐,彼此和合,不为饮食所苦。”佛陀听了并不高兴,呵斥诸比丘:“汝等痴人,自以为乐,其实是苦。自以无患,其实是患。如此共住如似怨家。何以故?我无数方便教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语,展转觉悟。汝等痴人,犹同外道,共受哑法。不应如是行。”以是因缘故制定,夏三月安居后,应行自恣法。
在道宣律祖的《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中,有对自恣有个定义:“九旬修道,精炼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暇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自恣的时间可在夏末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中的任意一天。
自恣就是让众人检举个人的过失。在众人检举自己过失的时候,自己要有一种包容心,听取别人提意见,允许别人提意见,而且不管提什么意见,自己都能包容、接受。所谓海纳百川,即任何意见自己都可以领受,愿意接受。这也就是自恣的精神。
自恣的精神中还有谦下、虚心学习等等。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即是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不能说别人给自己提意见,表面上很客气的接受,而内心却不以为然。或更甚者,别人提意见的当下,自己便冷眼相对,热嘲相讥。这样谁还敢提呢?所以在面对同行建议的时候,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面对。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烦恼,就像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即使有粗猛的烦恼现行,自己可能不但不以为耻,反自认为是有性格的表现。纵然有时自己也感觉不对劲,但浮躁的心往往也不会去正视,总以得过且过敷衍了之。所以我们需要同行们的帮助,真心的接受别人的劝谏。其实接受的过程也是调服的过程。从一开始接受,就要面对内心深处的大我慢。平常认为唯我为最,唯我为尊,现在就要看到这是烦恼,认清这是我执。从内心深处认识这是修行上的大障碍。并通过忏悔,将此一概打破。真心承认我是有不足、有毛病的,需要依靠三宝、求学于三宝,因此至诚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相信无等等大师是生命中真实而唯一的依靠,相信佛陀是大智者、大悲者。
皈依法,相信佛所说法是唯一引导我和众生离苦得乐的妙药,相信佛所说法是最极清净、最极圆满、最具系统的生命教育;
皈依僧,相信周围同行是我学佛道路上最诚挚的朋友,相信同行善友是我生命中最现实、最真实、最可靠的伙伴,也是生命改善中最佳的铜镜。因此,至诚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平时给人举罪要具备五德才够资格:“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
知时不以非时,《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谓量僧和诤,可举则举。疏云:举过静诤,无不和顺是也。”我们在举别人过失的时候,也要看对方能不能接受。如果欢喜接受则举,如果对方不能接受,则止。
如实不以虚妄,《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卷二十一:“二中虽实有犯,又须三根不滥。”所谓三根,即见闻疑。这是指在对方实有违犯戒律的行为,但自己在举的时候还需要见到了,听到了。
利益不以损减,《济缘记》卷二十一:“谓成人之美,非欲辱之。”我们在给别人举罪的时候,是怀着一颗想利益对方的心,并非是要毁辱对方。
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济缘记》卷二十一:“二德相由。慈心必无粗犷,柔软定无嗔恚。”
但自恣的时候,可以随意如实举罪,即大家在一起互相任由他人举罪。
佛陀教导大家彼此相教,共相受语,展转觉悟。经过自恣作法,使得众僧清净,诸佛欢喜,因此这天也叫作佛欢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