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僧功德”系列之三:出家人的责任

(2011-08-12 09:35:11)
标签:

龙泉寺

善知识

佛教

广化寺

佛法与人生

业果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8月11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三

出家人的责任

  龙泉寺工地上,每每看到贤立法师忙碌的身影,内心总会肃然起敬。为了寺院,全部身心奉献三宝无怨无悔……偶然因缘有幸采访到了法师,了解到法师无私无我勇猛承担背后无穷力量的来源……

  我:法师,您刚刚谈到没有到龙泉寺之前的感受,那来到龙泉寺之后……

  贤立法师:那就是另一个转折。出家才是一个真正的巨大转折,迈出出家这一步对自己生命的期许就完全不一样。到龙泉寺之前是一种学修模式,我们局部在一个小块,不像现在,这庙里什么事我们都要管:吃饭、环境卫生、对外接待、寺庙常规、僧俗学修管理等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到龙泉寺以后要去处理很多事情、做很多事情、考虑很多事情。同样一个佛法的经论,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情绪下认识体会不一样的。

  我:法师,您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哪一个法类?

  贤立法师:《广论》上讲发菩提心,菩萨一法在手,一切法在手,这个法就是菩提心。到底什么是菩提心?只是喊一个口号“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怎么度呢?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做个好人就不错了?大部分人可能也就在这个层次上。工作还是工作,生活还是生活,学佛还是学佛,结合起来并不容易。出家人就不一样,是一种责任,我们不学好,不传播好,不培养后面的人,那我们就出问题了。

  出家人责任重大,怎么把佛教传承下去,发展下去,把佛的命脉能够延续下去,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利益,也是对众生最大的利益。我觉得这些认识都是在师父的引导下、熏陶下、示范下建立起来的。真正建立佛教的事业是不容易的。

  我:法师,您觉得,感到肩上的有这份重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师父怎么引导您的?

  贤立法师:和承担有关系。师父经常跟我谈,建设寺院要负责任,这对我的策励非常大。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他的思想观念,他的想法,听了之后,我觉得非常受启发,那这个故事就多了。有搭台的,有唱戏的,可能搭台的比唱戏的还要重要,没人给你搭台,这个戏怎么唱呀?我们建庙啊,你要考虑,人们来的这个时段,内容安排充分了,他有待的地方,有活动的地方,不能让人来了一次再也不想来了;若没人跟你搭台,怎么讲法?观众从哪里来?听众从哪里来?对不对,人家凭什么愿意来啊?搭台的比唱戏的更重要。这个缘起法缺不了,要有人去付出。

  我:法师这几年,您一直做的也是搭台的这样一个角色,这中间肯定也会有很多委屈呀,不理解呀,这个过程中,您是怎么来调心的?

  贤立法师:这个都是自己的问题,真正意义上不是别人的问题。

  我:可是在当初不能完全认识到这一点。

  贤立法师:是的,人都要经历这些,所以需要反省。都顺利了就不晓得反省了。都有种种自己感到费劲的地方、很困难的地方,所以要调整自己,我也在学习。需要调整的地方非常多,这样才是佛法。

  我:法师,刚才您说“这个都是自己的问题”,该怎么理解?

  贤立法师:无明啊!我们对缘起观察的不够啊!我们内心情绪的波动,挡不住外在的干扰。

  我:法师,能问一个敏感的问题吗?(法师点头示意可以)我看了一些早期师父跟弟子们的开示,师父曾提到说,您这块慢心比较重,您当大学老师,知识分子,有这样一个倾向。您是怎么结合经论、善知识教授针对自己的弱点来对治的?

  贤立法师:呵呵,我没有专门去克服(笑)。现在也不能保证没有慢心啊!

  我:法师,您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谦和,非常有摄受力。我们看到您总有种特别敬佩的感觉,这都是您修来的功德。

  贤立法师(沉思了一下):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那天师父在丈室,我进去,师父跟我讲:“昨天的成绩是敌人,今天的成绩是朋友,明天的成绩是老师。……”  师父讲话都是有针对性的。我的性格是非常直,看到什么都会去说,往往对方不容易接受。师父说话却很善巧,师父说的话弟子要去琢磨,不去琢磨,弟子就傻了,不会听话。那天出了丈室我就反复想,不断反思……所谓慢心就是一种自我的执着,自己也还是有一定的观察:当时,我们去广化寺的同学,充实到僧团里,那时僧团学历很一般,像我们的学历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稀有吧,大家对我们也比较看重、比较尊重,自己也不知道天高地厚,自己无知造恶业都不晓得,现在想起来还在忏悔!脑子里都是世俗的想法:唉,你们没有什么学历,这个都不懂。都是世俗的一种能力的比较,外在的比较,无形当中都是人骄傲的资本,但是自己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但好在我对善知识有希求心,如果对善知识没有希求心,再有点慢心,那人就完了,人就没法进步了。胸无大志,没有真正的目标和方向,真正有了追求的宗旨,才有高远的想法。师父一直都鼓励我们发心,对我们出家同学开始都是调服和净化,帮助我们克服弱点,在实践当中去调整、改变。

  这是非常感恩师父的一件事情。什么是善知识?善教化弟子。所谓善就不是纯粹理论上的硬性要求,而是能看到你的因缘,看到客观的需要。师父的心量这么广大,智慧这么通达,所有这些事在他那里就不是障碍。我们一般人出了一点事就会成为障碍,就会很困扰,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好,顾此失彼。因为师父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他对弟子有什么习性了如指掌,对于怎么培养人,教育引导的方法总是善巧多变的。师父引导我们都是这样有摄有折。摄就是引导,折就是折服。

  我:师父对您的学修有什么特别的教授?

  贤立法师:(笑)把房子盖好。教授多得很,都是因时因地的。强调一个概念是不要把学习、修行、做事对立起来。一切最后都要归结到心。归结到心的问题都是一种广义的修行。做事需要专注,需要稳定,需要平静,需要智慧去判断,需要不断地修行,坚强的意志力都是人的一种心的能力。心的能力培养不起来做什么都做不起来。佛法讲发心,发大愿心。愿力克服业力有绝对的实践道理和理论基础。我认为这是很实在的东西,人一旦发起心来生命就变了。佛法是对治法,不能一味地克制,正面的要去激发,激发起来后负面的相对就弱化。

  我:法师,在工地上,您是怎么与道次第结合的?

  贤立法师:什么时间来干,多少人来干,要什么样的质量,什么时间,什么样速度要求,什么样的设计,我就考虑这些问题,不会去想道次第怎么结合。(众笑)但这个你用经论硬搬,叫什么,叫做师所喜。这个是道场需要的,善知识需要的,大家需要的,佛教发展需要的。经论上可没讲如何去盖庙?是吧,我们要做师所喜。种种因缘所生法,这个因缘是时代需要我们去做这个事情,不是我们自己想干什么。

  我:师父曾赞叹您无怨无悔!

  贤立法师:是吗?这个本来都是该干的,至少我的想法是,龙泉寺肯定要建设。这个没的可讲,这是基本目标啊。这个是现实缘起,不用等下一生,就这一生的事,眼前的事,必须要建好。建设好,大家才有条件学修,才有好的环境,我想的也挺简单的。靠大家的共业成就。每个人的发心都非常有价值,不管发大心,发小心,发长远心,发短浅心,只要发出一个心来,业就发生作用,非常有力量,我们的庙是由共业来成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