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云南盈江联合救灾日记

标签:
安置点灾害评估走访云南日记文化 |
分类: 慈善文教 |
2011年5月1日云南盈江联合救灾日记
今天上午,我们参加了由云南盈江公益组织工作站主办的针对盈江志愿者的一次灾害管理培训。该工作站主要由友成基金会联合其他几家公益机构组建,此次邀请的培训老师是云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益行工作组的杨振美老师。
我们参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其他NGO组织在灾害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此次培训了解目前盈江志愿者的相关情况,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培训过程中两个环节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我们也经常应用的相见欢环节。同样是介绍自己,老师要求我们用三句话描述自己,其中一句话要表扬自己。通过对自己观功念恩可以很快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为学员积极参与后续的活动打下基础。其次,活动还要求每个人在自我介绍之前,先复述自己上两位同学的介绍。通过这两个小环节的设计,很好地训练了学员的讲说轨理和听闻轨理。
另一个环节是大家共同制定参加本次活动的规约,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规约确定通过后,大家都要一致遵守。这个好处是自己参与制定“法律”,每个人都会更积极地主动遵守和维护。
杨老师的培训很生动,首先通过同学们参与的小品表演,为志愿者们总结出灾害发生前后的几个阶段,包括平时无灾害时期的备灾准备期,灾害发生的紧急救援期,以及过度安置期和灾后重建恢复期几个阶段。与我们仁爱基金会总结的救难、救急、救助、救济四个阶段基本一致。
王璐师兄作为客串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同学们在认真表演
然后,杨老师引出在灾害救助过程中,灾害评估的重要性。不管要开展何种方式的救援,都离不开对灾害信息的准备及时掌握。杨老师还给出了在灾害评估时需要的一些表格工具。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们了解到盈江当地的志愿者不是很多,在本次灾害中新成长起来的只有十几个小伙子,都不到二十岁,没有什么救灾经验,甚至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如果只依靠现有的这些志愿者开展后继工作,将有很大的困难。
下午,我们结合上午的培训,到社区进行实地走访,进行灾情评估。我们没有到大的灾民安置点走访,因为现在居民安置点的常驻居民很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天气渐渐热起来,白天在帐篷里基本呆不了人;另一方面,家里房屋完好的居民由于住在帐篷里生活不方便,基本都回家住去了。
盈江广场安置点——盈江最大的灾民安置点
我们走访的是幸福一社和幸福二社,这两个社区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农村户口,在郊区还有田地。由于城市扩建,现在成了城中村。
幸福一社共有100多户居民,其中有10多户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了。
幸福一社共有100多户居民,其中有10多户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了。
走访发现倒塌的房屋基本上是土坯结构或是空心砖结构的老房子。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基本没有倒塌的。也就是说,重灾户原来可能就是贫困户,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经过半天的走访,发现盈江城里倒塌房屋不是很多,集中在一条长19.5公里的地震带上。大部分居民还是住在家里,灾民安置点的帐篷里只住了少部分人,社区服务工作不好开展。我们决定今后几天到盈江县城周围受灾比较严重的村寨走访,寻找我们仁爱可以参与救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