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的早晨

标签:
莆田广化寺北京龙泉寺情感义工出家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4月15日龙泉日记
龙泉寺的早晨
远眺东方,青山与天空的交际处,一片耀眼的光明,云层被染成了绯红色,太阳快要升起来了。
已是初春,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熬狱沟底凝结了一冬的坚冰逐日破裂、融化开来,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随着风儿弥漫在龙泉寺四周的空气里。漫山的林木纷纷绽放出新绿,杨树的叶儿是浅绿色的,槐树的叶儿是嫩绿色的,松树的叶儿是墨绿色的;近处的山是新绿色的,高处的山是土黄色的,远处的山是黛青色的;连绵逶迤的群峰互相遮掩,参差错落的树影随风摇曳,若隐若现一层淡淡的薄雾漂浮其中,挥洒出一副动态的水墨丹青画卷,迸发出勃勃的生机。
沉潜了一冬的银杏也重新披上了清新的绿装,挺拔苍劲,象忠实的卫士矗立在金龙桥头,守护着它已经守护了一千多年的这一方净土,而这千年的金龙桥,斑驳的石栏,伟岸的桥身,一千年来把多少善男信女从此岸接引到彼岸。
喜鹊伫立在巢穴的边上,忽而振动翅膀,凌空而起,展翅高飞,盘旋在林海之上,不大一会,又折了回来,一头钻进窝里,轻轻的转身,探出半个脑袋,扭动着脖子,仰望着蓝天。
内院里,有法师在经行;木凳上,有法师在坐禅;东配楼顶,栏杆边有净人在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见行楼一层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山是那样的静谧,人是那样的恬适,心是那样的空灵。
观望之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空、地上、林间成了一片光明的海洋,道德峰上朱红的道德二字在阳光下分外清晰,耀人眼目;明心阁的金顶金灿灿地向外散发着光芒;从明心阁上俯视,远远近近树木汇聚成林海,微风拂过,碧波荡漾,层层涟漪。
在林海的那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又成了一片楼的海洋,那里就是首都北京,那里是祖国的心脏。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象这早晨一样精神抖擞,生机勃发;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象这春天一样万象更新、和谐向上。愿祖国的人民都心心向善,朝着道德的高峰攀登、攀登、攀登。
德尘居的小院中,文化部、慈善部、弘宣部的同修们已排起了整齐的队列在缘念了。
好了!让我们也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学习、修行吧!
污泥浊水长清莲
——记龙泉寺工程部环卫组刘爱华居士
“我干不了什么大事,依师弘法,只有从这些小事做起,我干得很欢喜,很高兴。”刘爱华居士如是说。
(一)结缘广化寺
刘爱华居士,江西龙虎山人。1993年在朋友的带领下到江西鹰潭甘露寺参加药师佛圣诞法会,从此走上了学佛之路。
刘爱华居士至今清晰地记得,2003年9月26日,她第一次到福建莆田广化寺参加法会、做义工。期间,认识了师父。刘爱华居士说:“我第一次见到师父是在师父和全体义工合影留念的时候,那天的天气非常热,大家排好队等待师父入座,当师父从大门那边走过来的时候,顿时一阵清风吹过来,人们感到无比的清凉,我心里想:‘师父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从此我就和广化寺接下了不解之缘。”
刘爱华居士家离莆田广化寺很远,每次到广化寺都要坐一晚上的火车,再坐三小时的汽车。但从那以后,只要广化寺举办法会,她就会参加、做义工。在广化寺的时候,她经常是在大寮里出坡,洗菜、配菜;也时常做一些擦窗户,抹桌子的清洁工作;每次法会结束后她都会主动要求留下来多做点事情。
刘爱华居士至今也清晰地记得,2008年8月29日来到北京龙泉寺做常住义工。
我问他:“在广化寺不是一样做义工吗?”
她回答说:“每天看不见师父,心里总觉得没着没落的,所以就来到了龙泉寺。”
听完她的回答,我心想:别看刘居士五十多岁了,倒很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我不由得笑了起来。
“干嘛呀!我是真的!”刘居士又很严肃的强调了一遍她的心情。
“你不相信呀?”她还以为我不相信他说的话呢!
为此她还专门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在广化寺的大雄宝殿拜佛,拜佛的时候她想到了师父为弘扬佛法四处奔走,为带领大众学修辛苦操劳,心里觉得师父该有多难啊!不由得流下了眼泪,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的时候,她看到大殿中间那尊释迦摩尼佛像也在流眼泪。她从那时起就下决心今生要一直在师父身边,为弘扬佛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常住龙泉寺
垃圾堆,在人们的印象里总不是什么好地方。当人们想到它的时候,总会紧皱双眉,饮食难咽;当人们遇到它的时候,总是退避三舍,绕道而行;当人们闻到它的时候,总是屏息闭气,溜之大吉。
然而刘爱华居士来到龙泉寺后却主动承担了分拣垃圾、回收废品的工作。在垃圾堆旁一干就是三年,三年来,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分拣塑料、纸片、纸箱、铁丝、铜丝、尼龙袋等等,将有用的东西挑选出来,卖到回收站,换回来的钱又能为寺院建设添砖加瓦做贡献。刘居士分拣垃圾特别仔细、认真,不让一丁点有用的可以回收的东西糟蹋了。
默默付出,无怨无悔,镜中的自己就是一直陪伴的“同行善友”
每天寺里各部组的生活废弃物都会被人运送到西跨院东南角的棚子下,寺院院子里有专供来往游人丢弃废品的垃圾箱,刘居士每天也都要用塑料袋把各处垃圾箱里的废品收集起来拿到西跨院分拣。垃圾的量不算小,她尽量做到当天的垃圾当天分拣完。
看到她没戴手套,我就问了一句:“分拣的时候您怎么不戴双手套呀?”
她说:“不戴手套动作快,有些细的、小的东西好往外挑拣。”
记得我刚来龙泉寺的时候,曾经和几位同学被组长分配去给刘居士帮忙,当时我们戴着手套专拣大的东西往外挑,然后把它们捆起来放在一边。小的、细的物件还是都留给刘居士分拣了,当时刘居士还微笑着向我们表示感谢,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
“您不怕得病吗?”我问道。
“三年了,我也没回过家,也没休息过,也没得过什么病,感冒过三五次,一两天就好了。”她很自信的说。
三年时间里,刘居士因感冒而没有出坡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她告诉我她每天会跪在佛菩萨面前祈求:为了利益终生,请菩萨给我一个好身体,没有好身体,我还怎么利益众生。
除了分拣垃圾,最近刘居士还承担了打扫卫生的工作,她负责打扫内院见行堂门前的区域。刘居士白天忙一天,晚上也要找点事干。每天她都会提前起床一小时,把居士楼卫生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她说:“看到人家站到很干净的地方,我就感到很欣慰,心里美滋滋的。”
我问她:“利益众生,您不准备干点大事了吗?”
她倒觉得很奇怪地问起了我:“我干什么大事,本身我就干不了什么大事?”然后又喃喃自语到:“我就是干小事的,我就喜欢干这个事。”
“那您觉得您利益了众生了吗?”我追问道。
“利益了呀!怎么会没有利益呢?你说没有利益吗?”刘居士一脸的惊奇,“最起码这些地方搞干净了,人家来寺里走在路上会感觉好开心;上厕所,如果上很脏的厕所你愿意吗?谁不愿意上干净的厕所?谁不愿意走在干净的路上?寺院里的废品收集起来,就不会浪费,换到了钱不是做好事吗?”
刘居士的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我是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干,大事做不来的人,每当看到刘居士那样欢喜地做事情,都想向她请教,所以才有了刚才的提问,老人家的一席话对于我来说胜读了十年书呀!真正提升我们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专注地、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地去做。
我自嘲地向老人家说:“有些人弘扬佛法总想干大事,不愿意干小事。”
老人家说:“我觉得我做得很开心,我不觉得累,我也不觉得苦。真的。这个事实实在在,还需要人去干。”
(三)刘居士的心愿
老人家说:“开始学佛的时候,也没想过求什么,人家让我拜佛,我就很高兴地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后来在不断学习佛法,念佛拜佛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坚定了往生西方净土的信念。《无量寿经》上讲,于身体强健时,多做善事,我就趁我现在身体好,抓紧每一分钟做好事。”
“老人家您以后准备怎么度过呢!”我问。
“我愿意这样干,干一辈子都好,只要我干得动。”
“您还怕死吗?”我想老人家提出了这个人人都揪心的问题,其实我还是想向老人家请教。
老人家腼腆地说道:“说句心里话,有一点!”
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老人家已经不怕死了。
我很惊奇的问道:“为什么呢?”
老人家很深情地说:“我总觉得想做的事太多了,寺院里我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让您活的话,您愿意活到多少岁?”我笑着问。
“健康工作50年,只要师父住世,我就活着帮他,就做这个,也不做什么大事。”老人家怕我像刚才一样反问她又专门强调了一次,“我不是喊口号,我是发自内心的。”
菩萨往往就示现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的心太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