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与佛法

(2011-03-04 13:17:19)
标签:

中国

佛法

先秦诸子

佛教

龙泉寺

两会

艺术

时尚

分类: 龙泉每日

●3月3日龙泉日记

海淀区民宗办举办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今天上午9:30,海淀区各宗教团体参加了区民宗办组织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龙泉寺贤富师与贤伟师参加。

  讲座由刘希英主任主持。首先,刘主任对大家做了新年的问候,然后宣布今年从三月份开始每周四上午,继续开展孔孟之道的传统文化系列学习。

 

艺术与佛法

 

  本次讲座的演讲人是刘振农教授,主题为“先秦诸子之名辩思潮”。刘教授讲到,先秦诸子之思潮,应该是中国历史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等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从孔子之前的邓析子一直到司马迁,都可以算作先秦诸子的组成部分。一直到明末,在这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先秦诸子的思潮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其中提到,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庄子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有“庄禅一理”之说,二者相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还提到明朝末年的景教(基督教)传入中国,有“耶鲁同宗”之说。所以说,我们所信仰的各宗教,都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许多相通的地方。而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刘教授刚介绍到孔子的基本情况就结束了。

  最后刘主任着重强调了两会期间各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问题,部署了有关工作。

 

艺术与佛法

  艺术组学佛小组的同学们上山学习,禅兴法师在北配楼接待室接见了艺术组学佛小组的15位同学,法师先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针对大家的问题做了总体开示:
  大家大部分都是搞艺术的,这些问题是比较丰富的,也是在学修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有些是比较有共性的,有些是比较有个性的。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的,看到大家对佛法还是很用心的,我觉得这个是很可贵的。
  宗教求善,佛法求善,至少世间的比较大的主要的宗教都是让人隐恶扬善,都是让善心发起来,让我们过失越来越少,让我们善法越来越增长,最终把我们所有的过失断除掉,把所有善法最终圆满,这样一个人生境界,这就是成佛。通俗讲就是,佛是圆满一切善法、圆满一切功德的人,是断除一切过失的人,这就是佛。所以我们学佛最主要的是内心里要改过从善。

 

艺术与佛法


  佛教的艺术,与一般的艺术最主要的区别点就在这里,一般的艺术强调的是美、美观。佛教的艺术,我认为应该是在善的基础上求美,这是我的一个理解。比如佛教造像,这佛像真正造得好的话,给人一看绝对能够引发人的善心。比如我们看菩萨像,看到菩萨的面容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佛菩萨很慈悲。我们通过看佛像,能够引发我们内心的慈悲心,或者我们相信佛菩萨有慈悲心,或者通过看到佛像的庄严引发我们对佛菩萨功德的仰望。所以佛教的艺术是表法的,它是表征佛法的。佛教的艺术雕塑也好,绘画也好,它能表征佛教内涵,这才说明这件艺术作品是好的。如果它不能表征佛法,代表说我们内心的佛法素养还不够。所以我们大家一方面在专业上努力发挥,另一方面在佛法上多多用功,多多实践。
  有同学说“追求艺术以后,觉得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我觉得还是要看我们的发心。如果我们追求艺术,追求任何东西,只是发心我自己得到快乐,自己得到一点成就,这些东西永远都是短暂的。因为心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一个内心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没有一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怎样在内心无常的变化当中能够追求一个最真实的东西,那就要看我们真实的发心。佛法最究竟是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为利益所有众生的那种心。我要成佛,我要具备一切功德,去利益所有的众生。我们没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我们要发利他的心,就只有利他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真正通过利他得到的快乐。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艺术呢?还是待人接物呢?还是最后都跑到庙里来?”那看个人的追求,看个人的追求在什么程度之下,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答案,也不好给固定答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是在成佛之道在这条路上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而已。在我们初级的阶段,当然可以有其他的追求比如追求艺术,想把艺术和佛法结合起来,这都很好。但是越学越深入的话,出家的心真的发起来,世间的所有都扔掉。当然,扔掉之后我们不是消极遁世,需要先放下,放下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的提起来。能忍心割爱,才能把更大的心发起来。发起心来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利益众生。只不过,这时候帮助别人和之前不是一个程度了。所以还是看大家实际情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学习广论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自己是走在成佛之道的哪一个阶段。

   

艺术与佛法

 


  “工作和学佛怎么平衡,累了以后怎么办?”那还是看我们内心到底希求什么?举个比喻,如果一个很喜欢看世界杯的人,工作下来很累,但今晚决赛,那他会不会很精神?乃至他的疲劳很快就没有了,一下子就放松了。为什么?我们和它相应。我们相应的我们就不会感到累。有时候我们精神十足,一坐下来听佛法就犯困,有没有这种情况?这能说是累么,这不是累,是内心和法不相应,对佛法有障碍。有业障听佛法就犯困。反过来我们对佛法非常希求,再累也不怕。越累越需要佛法,因为生活中压力大需要佛法的力量。感到累是我们内心力量不足,通过学习佛法需要增加我们内心的力量,越累的时候反而越需要佛法。有这个正确的概念后,累就不是问题了。我们内心把佛法看成最重要的,外在这些就不是困难。
  “是不是对专业的欲望太多了导致这样?怎么把握一个平衡?”个人把握,看我们对佛法的学习到什么程度,也不是说让大家学了佛法专业都放掉,最好的是结合,把专业特长发挥出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刚才一同学说到“小美是差异,大美是圆满”这句话说得还是很有水平的。那也可以说“小善差异,大善圆满”什么东西到了最大的、最究竟的程度都是圆满的。

 

 

善行组的“观功念恩”分享

  下午,善行组在斋堂作了分享:观功念恩。善行组大多是刚上山承担的义工,工作也相对比较机动,基本的工作是打扫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比如斋堂,五观堂,居士楼等。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还会分配一些工作。
  二·一九法会快到了,住宿组已经开始在做准备,今天在云水堂打扫。负责带队打扫的义工说:“本来住宿前期卫生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六位来自大同的师兄真是大菩萨,还有刚上来的几位菩萨。他们能来到寺院,也是给我们示现。在云水堂的承担,他们任劳任怨,以前在家没有做过这些事的,也都在积极做,而且很认真。他们把床擦得特别仔细,包括那些桶,盆,包括垃圾桶都洗得干干净净。通过做事能观到他们内心很清净,而且关注到,到这里是为众生服务。大同师兄们明天要启程回去,但是他们很珍惜在寺院集资粮的机会,到现在还在帮忙整理库房。”
  郭师兄前几天刚来到寺里,挂上单的第一天早晨到客堂,贤扬法师就问她有没有带喝水的杯子。后来,其他的师兄告诉她,每天早晨法师都会给大家沏水喝,师兄很感动。
  曾师兄,17岁,自己来这儿两天多了,来这儿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学习怎么去做人,怎么去感恩,怎么去和家长沟通,报着一种报答父母的心来到这里的。
  李师兄以前也来过,四五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还没住的地方,住了农家院,第二次来住的是平房,这次来,感觉这里变化很大,惭愧的是自己为寺院做得贡献太少了。这次来了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感觉这里越来越有规律和秩序,做事次序更分明。

 

 艺术与佛法


  有一位师兄是第二次来寺里。第一次来的时候是春节,来旅游的。在大门口遇到寺里的义工介绍说:“你可以进去看看,晚上还有晚会。”后来参与了一些活动,感觉特别好,特别温馨、温暖,象个大家庭一样,跟在山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因为在山下的环境,在社会上时间久了,就象包着重重的壳,总是不敢释放自己,而在这儿,每个人都是拿心与心来沟通,可以把内心真实的想说的话,和法师、师兄们沟通,而且法师和师兄们都会真诚的帮你解决问题,指引人生迷惑。
  张厚生师兄是善行组的组长,师兄很赞叹今天有十多位同行参加中午的拜忏、下午的缘念和结行。今天特别感动的是看到一些年龄很小的,还没有皈依的师兄们内心对三宝地的感受,内心真实的心情,让自己体会到每个人都有优点,这些都是师长、三宝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策励自己去发心,去认真做事,无论是抹桌子还是上殿,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去做。
  最后,张师兄说:“希望大家不管住的时间长或者短,都要用心去体会三宝的功德,怎么去体会呢?主要是观功念恩,就是看身边的同行善友有什么优点,在他身上发现佛菩萨的功德,多看身边的人,多去做事情。有事情做,心缘在事情上就会很好,不缘着事情,就容易妄想,比如安心抹桌子,慢慢也会体会到佛法。另外就是随众,今天我把表打出来了,明天会做一些记录,是为了鼓励大家来随众,但是不对大家有什么要求,大家发心多做事,就会有福报更系统的学习佛法,或者你慢慢去做的话,就会感得更多的机会来到这里,参加学习和法会,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就象贤富师说的,学习、工作和修行是三位一体的。善知识给我们创造这个环境,我们要用心去体会。让我们学佛,让我们改善生命,让我们自利利他。”


爬山随笔

  喜鹊在苍松翠柏间穿行,自由自在,凌空划过的鸟鸣声,让寺院显得特别的清幽;殿堂高阁,在晨曦中显得庄严古朴;远处的道德峰,在晨光里显得更加的肃穆整洁;

  寺院的清晨竟是如此的美丽。

  太阳慢慢地升上来了。

  冬日暖暖的阳光,柔柔地洒在我的身上,也暖在了心里。

  供香拜佛后,来到西跨院,向着佛像问讯,抬起头时看到一朵白云从道德峰漂移过来,白云是那样的安详、从容。

  准备到围墙工地出坡,一看表,还差20分钟,我边走边想昨天的事情,有点烦。

  “师兄,爬山过去吧!”一扭头,原来是王杰和李瑞两位师兄在叫我。他们的意思是从这头沿山路上去,再走下去就到围墙工地了。

  看我有点不想爬,他俩过来不约而同拉着我朝山路走了过去。

  我们三人一起又说又笑地朝山顶走去。

  “这人生就像爬山,每登高一点,风景都会改变,”王杰边走边说,“只有站在高处,你才能看得更远!”

  “站在东配楼的天井里,就看不到风景了!”李瑞像开玩笑似的说道。

  “不一定,”我呵呵一笑,“在天井里还能看见一点天空的。”

  “坐井观天!”李瑞也呵呵的笑起来。

  我们就这样说笑着朝山顶走去。通往山顶的路,路面蜿蜒曲折,台阶陡峭险峻。

  “这通往山顶的路就是这样的,”王杰一本正经地说,“有时山穷水复,以为没了出路,但只要继续攀登,一定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

  很快,我们到了中线的最高处。

  只见远山连绵,雾海茫茫。举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杰朝着天空,展开双臂,满脸洋溢着喜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瑞有意的摇头晃脑,学着古人的模样。

  “古人的诗真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王杰不无感慨的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的境界高的话,我们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我说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些都是从哪学来的?”

  “在寺庙里呀,”王杰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

  “我以为你们每天只知道念经呢!”我笑了笑。

  “你刚来,不清楚。”王杰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在寺院,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外语、古琴、书法等等。学的多了,懂的自然就多了。道路不通畅,是道路上有障碍;河流不通畅,是河道上有雍塞;眼界不开阔,是空间有遮挡;而思维不通达,就是学的太少了!”

  “没想到你能整出这么多词来!”我极为佩服地对王杰说。

  “他还有比这更深刻的呢,”李瑞看着一本正经的王杰对我笑道,“他说了怕你听不懂!”

  忽然间,我明白了他们在给我开心。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信誓旦旦地对王杰说,“像你一样!”

  “不想向我学习吗?”李瑞忽然拉下脸装出不高兴的样子嘟囔道。

  我呵呵一笑。

  李瑞继而哈哈大笑。

  王杰微微一笑。

  “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高兴地对他们说。

  “朋友嘛,就是带你往高处走的!”王杰微笑着说,“所以,我们需要结交真正的好朋友!”

  “朋友也有把你往沟里带的,”李瑞嘿嘿一笑,“不过,那是狐朋狗友!”

  好朋友就是带你往高处走的。

  我回过头,看见王杰正望着远方,一脸沉思的样子。

  李瑞正一脸狡黠地看着我。他总是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人生像爬山:

  定高目标,然后坚定不移的向上攀登;

  交好朋友,依靠同行善友的相互拉拔,

  虽然不容易,我们一定能走的很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