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龙泉日记

标签:
菩萨道初雪龙泉朝山三步一拜坚持诵经佛法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今天是周六,也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六,一群人五个,八点准时从山脚下的消防大队一直到西跨院,又开始了三步一拜的朝山活动。
组织者张华师兄说,年后大家都上班,所以人少。但带动大家来造共业,比自己在家拜佛忏悔要殊胜得多。曾经一直想发心组建这样一个朝山的团队,虽然现在人不多,但每周末来坚持做这件事情。
坚持做一件事,确实不容易。
张华师兄提到以前法师开示说:我们首先要自己忏悔,还要带着身边的人,带着我们身边的众生一起忏悔,通过礼拜能够消除累生累世的业障,忏除这些罪业;第二,通过礼拜能折服我慢;第三,朝山可以增进道心;第四,可以广结法缘;今天的朝山路上就遇到一个人说:真随喜你们,你们下星期还来吗?我也要跟着你们拜。
前几天,佛菩萨慈悲洒净,下了雪,地面特别干净。路上还有雪,但是正好化出一条路来,我们拜上来。今天天气殊胜,佛菩萨慈悲,没带手套也不冷。
刘建玲分享说,朝山能让人变得调柔,身心都在调柔,以前礼佛的时候感觉很费劲,现在拜下去的时候身心特别随顺,真的生起了恭敬心。我们在朝山开始的时候,温习了悟光法师关于朝山的开示,有一句话,特别受启发,就是我们怎么去和佛菩萨沟通?拜佛也是为了见佛,朝山也是和佛菩萨沟通的一种方法,拜的时候就闪出一个念,要打通那个通道,要打开那个频道,在那个频道什么时候能见到佛了,我就趣入那个频道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修佛的方法。
张华也谈到,因为我们不肯低头,拜山的时候,就知道你得先把头低下去,然后再拜山,去除我慢的等流,去除傲慢。
王静说,我最感动的时候是看到老菩萨加入的那个时候,(原来刘老菩萨打扫完院子,看到几个人这么冷的人拜上山,很随喜,从山门开始加入了朝山的队伍。让王静很感动)那个瞬间,当时候特别感动,有人加入的时候,自己的行动能够影响别人的时候,感到非常欢喜,非常殊胜。
快要拜到山门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位法师,法师也看到大家,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看到那身僧衣,那份清净,让张华内心突然生起一股说不上来的感受,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有欢喜,有感动,也有亲切……
下午不到三点,龙泉寺新剃度的沙弥们已经出坡了。
魏老爷塔,贤睦师与工程部的义工在用铁锹铲土。另外两位沙弥师贤宋师与贤礼师,与两位义工在西侧小路边往上面搬运石头。
据负责安排出坡的贤品师介绍,今天下午沙弥师们出坡分为四部分:一部分人由贤林师安排在图书馆出坡出坡;另一部分人跟随贤栋师在库房出坡,也有居士们一起搬沙发什么的;另有一部分人在客堂接待处帮忙;还有一部分人在魏老爷塔搬运石头是为建亭子做基础之用。接下来,还要安排出坡刨土。
贤品师指着魏老爷塔广场与大雄宝殿后墙一米宽的沟,谈到为什么要把土刨下去呢?因为室外地势比室内高,一下雨室内容易潮湿。因此,要把魏老爷塔一带的环境清理好,让咱们的护法魏老爷欢喜、龙天欢喜。天气逐渐转暖,室内的学修也差不多了,室外也活动一下。
贤品师谈到剃度后的体会,感到穿上三衣后确实不一样了:各方面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这身衣服代表了僧团,与当净人时不一样了,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我是干什么的?起码要对得起这身衣服!
曾任突击队队长的贤颂师分享:过年后刚开始出坡,还没有进入到太正规的状态。春节剃度后,近一阶段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新鲜感还没有去除。对衣服、法号、法名之类的,都比较好奇。比剃度前更现实一些,也更加安住道场。此前会有幻想,幻想剃度以后会怎么样。再过一段时间,会有更深刻一些的体会。
贤礼师分享,现在出坡,比以前的责任感要强烈一些。对剃度心中是很欢喜的,没剃度前感觉在门外,现在进到门里面了,想要当好一名出家的佛弟子。剃度前是兴奋型的较激动的欢喜心,现在是较平静的稳定的欢喜心。因为想到有高就会有低,你太兴奋了就会得意忘形,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心情就安静下来。希望自己心里能够平稳!
贤睦师自称是没有多少主见的人:出坡,主要是他们干,我凑个数。我没有多大的力气,但能坚持随众,别人干啥我也干啥。对于剃度,就是感到高兴。以前与我们戊班的同学闹过,但穿上了出家衣就不一样了,时刻要检点自己的身口意。现在,居士们见面会向我问讯,自己很清楚大家是冲着这身衣服来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更不是自己有什么功德。感觉这身衣服也很有份量了,代表的意义不一般。禅兴法师为我们开示,做净人、剃度、受戒,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次转变以及巨大的提升过程。
这时,在东配楼一楼图书馆,贤林师正在带领沙弥班的贤灯师、贤伟师和贤耿师欢喜地出坡。图书馆馆长贤才法师,过来交待贤林师一些业务方面的事宜,贤炳法师也前来帮忙。
贤林师介绍说,现在是为原图书馆的藏书做上架前的准备工作:“首先,他们是要盖上馆藏章。”他拿出一本法人财团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周止庵居士著述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诠注》,翻到首页可以看到右下方已经加盖了“北京龙泉寺图书馆藏”九个阳文篆印。
“然后,还要贴上条形码,它就相当于这本书的登录号。有了条形码,录入数据后再一扫描,这个号就代表了这本书的全部信息。借阅与归还时,一扫就行了。同时,还可以看到我们现有多少本书等信息。”贤林师继续介绍沙弥师的出坡内容:“还要再加盖上一个边章,这样作一个记号用。”他指着这本书的横切面,上面加盖着“龙泉寺图书馆”六个并排的楷体字阳文图章。
“最后,再在书中贴上磁条。我们图书馆今后还要打上隔断,再做一个门——就像二楼期刊阅览室那样。这是感应磁条,如果不办理借阅登记手续从门口过时会自动报警。”贤林师介绍,待订做专门放置大藏经的书柜一来,就会开始建隔断和门。目前,龙泉寺图书馆收藏的大藏经,包括乾隆藏、大正藏、赵城藏、卐续藏、藏文大藏经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辗转而增上
——诵《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感受
说到诵经的感受,满含热泪唯有惭愧。虽读华严不知华严滋味。我与佛菩萨是如此地不相应,岂止是过十万亿佛国啊!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妄念,轻而易举地就让我出局了。
诵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也不仅仅是隐含的意思,而是在传递一种无法表达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专注才能领悟。经中的文字犹如闪闪的星星般不断提醒我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唯有深深随喜、希求、向往佛菩萨的妙境界。
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菩萨的境界妙不可言,虽然不能了解其真实意,不过没关系,生命无限,希望无穷。这是一条金光大道。
但是业障太重,妄想纷飞不能有较长时间的专注,没有契入到佛菩萨的境界。佛法不可说,不可说。经中的比喻是个引子,好比借假修真,佛菩萨善巧方便把你引入此境界,品味甘露法语。不过我的状态犹如肯一块硬馒头,没有太多甘露,倒废了很多唾液,嗓子竟也硬生生地喊哑了。可见我的心是如此的硬啊!业障是如此的重啊!本人着实相当差劲。不过这种由分别思维出来的感受还是挺多的。
其中最让自己受益以及利于实施的就是体会“业障如山至诚行愿能超越”这句话。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修学佛法道路上的障碍相当大。
对我这个凡夫而言修行为何这样艰难,为何有那么多怎么放也放不下的执着?让我放下了世间的欲望像扒层皮,谈何容易!决定留下来在山上常住,调服烦恼的过程像筛沙子,一遍又一遍,烦恼一重又一重!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真干真学了,又不入门!终于自我感觉摸到门了又撞个头破血流!总过不了内心种种的障碍!我的修行像爬山,本来我现在爬的这座山是最高的,谁曾想这山是一重又一重,而且一重比一重高,连绵不断。想喘口气,无常一到,又从头爬!气死个人!
而每天发生的每件事,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念头又都是如此真真实实的业。如果这个业力方向与佛法不相应,相违,就成了障碍。而贪、嗔、痴具足的我,每天每时每刻与修行佛法造的障碍有多大,能说不重吗?
无始劫来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中生死驰骋,业障能深巨海,能敌须弥,能障圣道。仅仅如毫发般的善事,蒙佛加持才有今天能够闻思佛法的机遇。佛陀舍头目脑髓换来的法,要有大福德才能听闻受用。
佛陀啊!您给予我这个穷人如此大的恩惠,让我以何报答!孰不知障碍再多再大都是我自己起心动念造作的。罪业积压了百千万劫,从而蒙蔽真心,不能与佛法相应。我对不起您,流浪生死头也不回。唯一的报答,就是用生命精进行菩萨道。
这样说看起来好像挺难,挺高远的。但其实不是,行菩萨道就在身边而且是每时每刻。哪怕摆明了就是为了自己,但是发心不同,造业就不同。犹如小树,不停地向西长,即使有一天被突然砍到也倒在西边。
以前总觉得慈悲是对外的,为自己和为他人是矛盾的。但最近体会到慈悲是由内而外的,利己才真正是利他,当然前提为非颠倒的利己。慈悲是清净的内心所散发的业力,这种力量能够吸引把外在与之相应的人、事、物聚集起来,从而成就以慈悲为本怀的佛教事业。例如龙泉寺佛教事业的呈现是师父内心慈悲愿力的摄受,当然根据弟子们依师的状态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很幸运,可以在师父的摄受下成长。师长的愿力能够触发每个人内在的智慧。大师外支已然成就,所以,佛教事业承办的大小、多少全在于承担者本人内心对三宝的信心,以及对当前师长精神的领纳。我曾非常用心地去做活动的流程手册,也精心地准备后勤工作,但是内心对三宝的力量微弱。不能够把外界种种复杂的缘聚集成善业,从而更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善的种子。于外界拼死拼活其实真的于是无补,却还不死心,顺者习气流转。唯有自己每每进步一点点才能利益别人一点点。因为一切都是内心的显现。烦恼、心力无不从此处开发。
例如,拿看书这件事来说就是一件利益众生的大事情,真的要好好去随喜别人而不能够心里总想着这家伙太自私自己学习,不干活。当看一本好书时,就被书的气场所影响,内心就会调柔。有些同行只要承担就会起大烦恼,但是学习听广论就不易引起大烦恼。可见外表看似自己学习实际也是一种利益了别人的行为。这不就是菩萨行吗?只是往往初发心就是为了自己学习,转变一个观念为了利益众生而学习,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造业。由此可见菩萨行不难,难就难在用心上。
这次诵经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发心,而且一定要真干,真去行菩萨道,力求与佛菩萨渐渐相应。不然什么念佛、善行都是与自己相应,都是在念自己,干自己想干的。
其次就是在诵经过程中认识到了观功念恩的重要性。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拉近与善知识的业缘。当然这也才是与佛菩萨相应的行为。
观功念恩是圣贤的思维模式。表面上是一种良好、欢喜的心态,给周围环境也会造成祥和的氛围。但是虽易于操作,理念却很深,是一种境无好坏,唯心所现的境界。
例如,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经过我原有知见的加工就变得不同了,结果给外界的反馈就会完全不一样。而众生愚痴,执着外境,以假当真。结果就反馈给当事人一个与之一样的业力。内心对外境某些点的分别、执着就造成观功观过截然不同的世界。
除此之外还有最最要命的就是语言犹如球面上的点,与圆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缘起说就能够衍生很多意义。众生愚痴,对知见总截取局部,把局部当真。可悲的是无论众生手里拿了三角形还是圆形亦或是方形都能够放到这个意思里。因为语言的意思大如虚空。由于这样非礼作意,就引起无穷尽的是是非非。佛陀有无量功德,无量光明。而我却习惯性直取黑暗的那一面啊。
总之,我觉得观功念恩是行菩萨道的基础,我应该好好努力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辗转而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