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龙泉日记

标签:
龙泉寺神医法会发心春晚斋堂新闻记者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月31日龙泉日记
今天是周一,下午寺里惯例放香,但为了迎接春节法会,各部组都相应的在做最后的筹备工作。
早上7:30,僧团净人班将五观堂的桌椅搬到明心阁三楼。每到法会期间,僧团会把五观堂的场地留给居士用斋。为了筹备年三十的团圆饭,也要提前落实好场地,以便相应的布置。贤龙法师会带着行堂组的同学开会研讨团圆饭的行堂事宜。而大寮也已经在按部就班的投入年夜饭的筹备中。
10:00,北京市海淀区新闻中心的记者彭艳萍一行二人,在景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龙泉寺采访。他们是为了向广大观众介绍春节法会、庙会等活动,而专程来寺院采访的。法会处主管法师贤宏法师接待了他们,并且接受了采访。采访之后,他们马上离开了寺庙,说是力争要在下午编辑、制作完成,以便今晚19:30在BTV-9的《海淀新闻》中播出。
10:15,北京舞蹈学院的林教授来到寺庙。林教授这次来龙泉寺是应文化部的邀请,为他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以己鲜血
一场法会,为了大众欢喜,背后凝聚了很多人的用心。特别是春节期间,能放下与家人的团聚,发心跑到庙里来承担,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是在哪边承担的,都觉得要尽心尽力去做,不然对不起大家。
下午,竹林小道前的霓虹灯下,又增添了好多大红灯笼,这些挂灯笼的义工们,一直在室外,也不怕冷。一些赶来过年的居士,已经陆陆续续到寺里。
为什么大家愿意来寺里过年?想起今天早上晨起缘起中学习的博文中提到,师父强调要有愿力。因为有愿力,愿意成就大家,所以大家愿意来。当初,师父就是发愿要为北京的居士找一个修学的环境,正因为有了师父的这个悲愿,所以才有了龙泉寺的今天,五年的发展历程,这里除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批人。
法师常提醒大家,依师从依僧起,依僧从依友起。皈依三宝,具体落实在依靠同行上,怎么透过同行去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同行的拉拔策励下补充自己的短处。我们常常说发心,一般对师长、对三宝目标会锁定,而对众生一般都会忽略,但是佛菩萨最关心的就是众生。所以,菩萨是对众生发心,发心对象要对众生,师长佛菩萨发的愿也是对众生发愿。我们发的愿也应该首先落实到同行善友身上。
多变的脸色,难懂的心
我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表情来窥视他的内心世界,来感知一个人内心的状态。
中医在为病人诊断时,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病。“望”就是通过病人的表情来做出最初的判断,但是医生并没有单凭“望”来确诊,还要配合“闻、问、切”多种方法综合评价。中医诊病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古来有神医望而诊病,而且精准度很高,但是神医毕竟是少数的。我们不是神医,但是却往往“望”一下就给患者确诊了,进而给开了所谓的治病良方。
难怪总是会有庸医误诊,而出现了医疗事故,轻则耽误病情的康复,重的可能危及宝贵的生命!医生,是一种既神圣又危险的职业。我想神医也是通过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有了“神医”美名!神医之所以被称之为“神”,是因为他有超越一般医生之处,所以被神化了。如果真的是神仙的话,神通广大,看个病,我想不用“望”可能就知道病因了吧。
不是医生,给人看病当然有困难了,但是我经常观察人的脸色,尤其是眼睛,也是想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极具戏剧化的一张面孔,每天可能变化无数次,一秒钟可能都有很多次的变化,要比戏剧里的“变脸”快多了,而且不用更换道具,心念一动,脸色就变,最明显的是眼神!我们总是想捕捉面孔的信息,因此出现了“反捕捉”措施——面部包装,诸如戴墨镜等等。
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总想着看清楚别人。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成五十败五十;知彼不知己,成五十败五十;不知己亦不知彼,每战必败!
我们总想着心想事成,所以迫切想知道别人所有的信息,但是不要忘记了,即使你全部掌握了外在有效的信息,你不过五十的几率,另外一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如果我们整天挖空心思来察言观色,而忽视了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岂不悲哉?
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坐下来,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问问自己:“我了解你吗?我真的认识你吗?你真的是我吗?”
多变的脸色,源于我们多变的心,认识自己的脸,不如认识自己的心。
当你拥有一双慧眼,任凭脸色如何变化,你都不会再被迷惑,就像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一样,任凭妖怪如何变化,都难逃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