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龙泉日记

标签:
《华严经》长平之战龙泉寺佛像寺院生活文化春晚 |
分类: 龙泉每日 |
1月28日龙泉日记
在千年金龙桥,这座古石桥独拱东边的边缘上方,有一棵小柏树。这棵小柏树最多也不过两米高,看上去并不起眼。
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小柏树破石而出了。如同悬崖峭壁上的泰山松,在没有任何泥土的情况下,将根深深地扎在石头缝隙之中,拼命汲取着营养,虽看起来仍瘦弱不堪,却能够坚韧不拔。特别是在这严酷的冬日,在北风肆虐,滴水成冰的恶劣环境中,小柏树毅然不屈不挠,亭亭玉立。大概是凤凰岭龙泉寺一带钟灵毓秀,尤其是有佛菩萨的加持,小柏树在严寒中依然芊萰葱茏,青翠勃发。
修行之路上,是否也要学习小柏树的这种精神?
这里所说的诵《华严经》,是工程部义工们的一项活动,并非法会提前诵经。
再过一周,就是“春节华严法会”。这次法会,僧俗二众将齐诵大乘经典四十卷《华严经》。
7:30开始,居士楼213教室,工程部的义工们开始诵读《华严经》。吴志超师兄担任木鱼手,许涛师兄充当维那,敲謦,压謦,起腔。工程部的师兄们,已经诵《华严经》一段时间了,目前已经快诵到第六十卷。与春节法会不同的是,他们诵的是八十卷的《华严经》。诵完经后,大家分享了诵经的心得。
木鱼手吴志超师兄:法师慈悲,冬天活儿不是很忙,就让我们缘念后抽出一点时间诵经。有一个殊胜的功德,就是身心越来越安稳了。光干活,不往法上缘,心里容易浮躁,散乱。诵经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德和智慧。诵读《华严经》,
吴师兄转身对旁边的张东师兄说:“你不知道经文中的意思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读下来,就能得到利益。在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你的身心就会越来越轻安。”
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南老菩萨,主动谈了自己的心得:我眼睛不好,就使劲地往字上瞅,脑子里也就不乱想了。感到文字、韵律很优美。既要用劲瞧,还要用声读,心里挺安静的,经中的句子是那么优美!
吴志超师兄不失时机地为大家提起意乐:你们看那么大的法会诵四十《华严经》,我们诵的是八十《华严经》,多殊胜啊!
被吴志超师兄称为已观进去华藏世界的李丽师兄,分享了心得:我的体会是,诵经时能够融入到那种境界中去。比如说,诵着诵着,仿佛已经到了华藏世界的画面中去了。我每诵一品,就会摘抄一些句子。经文中用简明的文字,但却有很深的意思让人去悟。思路不同,见解不同,得到的收益也不同。
新木鱼手廖丽琴师兄虽然最近被调到基金会,但仍坚持诵经不辍。他在德尘居诵《药师经》时刚刚开始学敲木鱼,现在按吴志超师兄的说法已经敲得很“溜儿”了。但廖师兄却谦虚地说,自己敲得还不如农海芳师兄。
不经意中,廖师兄透露了他敲木鱼进步快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勤学多练,熟能生巧,师父早斋开示《生处能熟,熟处能生》也谈到了。廖师兄继续分享:“元旦在见行堂诵《法华经》时,我坐在前面看到法师敲木鱼,他那个状态,哎哟!那才叫绝——特别优美,身心很调柔,手非常美,百看不厌!”
林仕琪师兄:诵经才发现自己的定力很差,身体很差,很难进入专注的境界,业障特别重。还好,跟着这一批人一起诵经,有气氛,希望能够多多被大家感染!
佛像庄严心庄严
上午,香灯组的杨善、孙师兄还有小龙师兄从大殿开始,打扫每个佛殿的卫生。先从大殿开始,三个人脱掉鞋子,直接站在了冰凉的佛台上。天气很冷,佛台冰凉冰凉地,但是他们坚持不穿鞋子。
孙师兄:不行的,佛台上怎么可以穿鞋呢,对佛菩萨太不恭敬了。
杨善:你看佛菩萨有穿鞋吗?
孙师兄:脚凉心里热,庄严佛净土,欢喜呀!
杨善:佛光普照,不凉!
佛像庄严,三个人先用掸子掸掉灰尘,再用干的柔软的毛巾擦拭,从佛头,佛面,佛身一直到佛坐的莲花台。擦得很仔细,很小心,很专注。
今天天气特别冷,工作量又大,从大殿,观音殿,地臧殿,向前面天王殿,山门的哼哈二将,还有魏老爷。杨善说,诸佛平等,众生平等,每个殿堂都要仔细打扫。一边做,一边给大家提意乐:机会难得,今年做佛的侍者,明年就不见得还有这个机会,要好好把握。要开开心心的做佛菩萨的侍者,庄严佛像就是庄严自己的心。我们要把这里当作家,过年了,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过年。
佛像很高,杨善拿了凳子,一边站上去一边说:没有那么高就想办法嘛,佛身就是我的心,特别感恩师父给了我承担的机会。
孙师兄自告奋勇,掸土,打水,找最脏最累的活。
小龙师兄很谦卑,很优秀,也很懂事,杨善身体不太好,他总是主动抢着干活。佛像非常庄严,擦佛像的时候内心很庄严,慎重和平和。虽然打扫的任务很重,三个人还是早早地把所有殿堂里的佛像擦得干干净净。
杨善说:大家都是来造共业,都是为自己集资粮,每天在寺院里干事情,能干多少干多少,尽量能够想着十方供养的那碗饭而做,我们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承担,师父以前说过,扫地的要把地扫干净,做文化的要把文化做好,今天我是第一次庄严佛像,是很开心很快乐的,感觉自己的心比较清净。
小龙师兄今天过得很充实,很开心。虽然默默地承担了很多,还是谦虚地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很惭愧,以后多向师兄们学习。祖师大德经常告诫我们时时生起惭愧心,都有做得不足的时候,只有生起惭愧心,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更加精进。
实修很重要,道理人人都会讲,在书上都能找得到,把书一看,就能把道理长篇大论的讲出来,如果不能在实际修学当中使用,不能在生活当中使用,就一点用都没有。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实修,一定要实修,实修首先要有品德,要有德行,然后还要修智慧,要在德行和智慧上面不断地完善自己。
义工心得:说和做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四书五经读过且经常读,但思想境界并不高,为人处事很糟糕;书法字帖读过且经常读,但楷书写得象草书,草书写得象乱涂;素食菜谱读过且经常读,但只会炒四个菜:土豆丝土豆片土豆疙瘩土豆块;太极拳谱读过且经常读,但只会一个招式:一个大西瓜,一刀切两半,你一半我一半;诗书礼易,左传春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代中外名著读过且经常读,但只当过“坐家”没当过作家。为什么呢?因为我只看不干,光说不练,光阴虚度,追悔莫及。
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听说过吧!我是山西长治人,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我的家乡——山西上党郡。秦昭襄王用反间计让赵孝成王调回了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老将廉颇,拜赵括为大将领兵挂帅。赵括何许人也?
其实作为一名居士,我最想说的是学佛以来,同样也是经常读经,经常诵经,经常抄经,经常印经,部部经文后都有“信受奉行作礼而去”的话或者同样意思的话,但我从来不依教奉行;只是注意甚至背诵佛菩萨说的真理嘉言,且常常给人传播演说,却从来没思考过佛菩萨是怎么做的,所以学佛多年,进步甚微。常常有人问起:“师兄学佛多少年了?”我答:“18年。”大部分人都张口瞪眼一脸羡慕的表情。我以前也常常引以为豪,现在想来,18年学成这个样子,也真是无脸在同行善友面前行走。
佛经上经常记载佛的日常行持,我以前没注意过。譬如:《金刚经》第一品
佛是至尊无上的人天导师,乞食,洗碗,整理衣服,洗脚,铺座位,如此日常生活小事都亲力亲为,何况其他!佛为我们表演:如是说如是做,无微不至的做,持之以恒的做。
来到龙泉寺以后,在各位同行善友的影响带动感染熏陶下,我真是经常在行动,不断在进步。把经典里教导的道理法则,把师父法师告诫的行为标准逐渐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开始练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些善行,改些毛病。虽然可能在大家看来还很差劲,但我总算是开窍了,虽然有时前进的速度象牛车,但不怕慢就怕站,我总算天天在发心要快点了。真的很感恩所有教导过我的人,真的很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真的很感恩所有批评过我的人,真的很感恩所有呵斥过我的人。感恩!
有一天和菜园的师兄学习,师兄告诉我种地是一件很实在的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勤地不懒,人懒地减产。你耍乖卖巧哄地皮,地不声不响就要哄你的肚皮。我如雷贯耳,恍然大悟:学佛修行何尝不是一件很实在的事呢!修行好比种心地,真干真受益。谁干谁受益,早干早受益,多干多受益,假干不受益。不干别人受益,为什么呢?难得您“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给大家做个反面教材,也好。随喜!
因为我在行动了,发心了,做事了,所以我在学佛的道路上确实有点进步了,有点受益了,有点象个学佛的人的样子了。
我忽然蹦出一首打油诗:黑发光知到处看,白首方悔没操练,学佛修行不真干,生死关头要完蛋。大家可能瞧不起来,好给您来首高水平的:古人学问无遗力,
您说对了!不是我写的。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