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龙泉日记

标签:
慈善基金会尚义县龙泉寺生命轮回书法家年终总结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月21日龙泉日记
“无限生命”的概念,第一次听到时的反应是——真的有无限生命?开玩笑的吧!
师父在《感悟人生》中有一段开始:“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创造无限生命的价值。”虽然内心尊敬师父,相信他不会骗我们,但是“无限生命”对我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概念,因为我看不到前生,更不要说后世了。这个疑惑一直伴随着我,同时也是我内心最大的障碍——疑惑会影响我们对三宝和善知识的信心。
我一直用心祈求能够对无限生命能够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好能够亲自体悟到无限生命的真实性。疑惑,虽然是障碍,但是也给我了努力探寻真相的动力和勇气。
禅宗大德曾说过:“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疑情,在话头禅中尤为重要,参话头,就是为了让自己内心生起“疑情”,然后打破“疑情”,达到开悟——明心见性的境界。看似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非易事。
在为期一周的“话头禅”的经历中,苦不堪言的前三天,无聊的第四第五天,渐入佳境的第六天,正在盼望开悟时刻到来时,话头禅七结束了。虽说没有明心见性,但是此一番经历给自己对无限生命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心的认识。当自己在禅坐时,看见念头的生起和消失时,内心又很平静,就像坐在在看静静的湖边,一只蜻蜓轻轻触碰水面,荡起了微微的涟漪,过一会就又平静了。蜻蜓尽管和湖面相比,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它也可以打破平静的湖面,击起涟漪。
我们的心,就像那湖水,没有风和其他外在的干扰时,可能会平静一些,但是这种平静太脆弱了。如果湖水里养了许多水生动物,即使没有风,没有外在的干扰,湖水也难以平静。因为鱼是在不停的游动,会搅乱湖水。
我们的心念就像是湖水中的鱼儿,不停的在游动,让我们没有办法平静。如果是一只狂躁而又凶猛的水底怪兽,可能掀起三尺大浪,让我们不得安宁。
外在的寂静,并不能让我们内心真正平静,但是外在的寂静可以帮助我们平静。静下来之后,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内心的湖水里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心,确实有些难思难意,让我们捉摸不透。认识自己,就要认识自己的心。
在寂静时,看到了心念的起灭,才明白佛法中所讲的“业种子”的含义,也许自己没有完全明白,至少比以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过去经历的种种,甚至是十多年前的事情,都能看到那时的心念是如何造作的。心,居然有如此强大的记忆力。
也许我们过去,不经意之间对某一个人发了一念善心或者恶心,但是当时播下的种子就在意识田里生根发芽,慢慢成长,直到有一天我们在享受善缘或者恶缘。面对境界的当下,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现在的果报是何时的因造就的,而是在面对境界时种下新的善的种子或者是恶的种子。
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种了无量多的业种子,比天空中的繁星有过无不及!
即使我看到这些依然对无限生命不能生起百分百的信心,因为我还是看不到过去世。只要能够证明有前世,今生就是前世的后世,无限生命就可以证成。
听了师父《无限生命》的开示:“无限生命,就是没有局限的生命!”
“没有局限的生命”,自己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自己看到了自己过去是多么执着无限生命的概念,同时又是多么狭隘的理解无限生命。我仅仅从时间的无限性的角度来看待无限生命,而忽视了空间无限性。没有局限的生命,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甚至还有其他我还认识不到的维度空间。
现在再回味一番师父的开示“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人生是有限的,但是生命是无限的,珍惜暇满人身,多在自己的识田中播下善的种子,未来收获无限的生命价值。
在有限的人生当中,什么种子比菩提心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佛果是因为菩提心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送温暖”活动系列素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人人享有慈善,仁爱触手可及。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成就一份善业。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成就每一个人。
(一)“送温暖”前行队伍出发
黎明前夕的5:18,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手拉手·一家亲”冬季“送温暖”活动的前行队伍一行七人在龙泉寺山门口合影后出发,前往河北尚义县。
为了使23日正行能顺利进行,20和21日两天的前行是关键。前行决定正行,此次活动的“衣+衣”项目筹备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了前行队伍的成员。其他成员则满怀着祝福,配合前行队伍做好准备工作,并在黑夜中送前行队伍出发,“一路平安,多皈依祈求!”前行成员们带着大家温暖的祝福和期待,踏上了驶往活动现场的旅途。
此次前行由蔡晓华带队,成员有贾玉诚、丁桂莉、黄元、许金龙、王海龙、郝玉华。晓华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今天前行一天中最关键的沟通工作是由晓华完成的。根据林秘书长的指示,两天的正行压缩成为一天,发放仪式从23日调整到22日,这意味着原先与当地政府领导预约的仪式时间得提前一天。在这年关临近的岁末,领导们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活动的,而现在又要根据发放的时间调整,对于领导们是一个很大的调整。晓华怀着祈求的心,向着整个团队正行顺利进行的目标,以她律师的口才,与尚义县当地领导交流沟通,当地领导最后答应了。
贾玉诚,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贾爹”。他是“送温暖”活动的老将,年年给乡亲们送温暖,他都是主动请缨参与前行,包括前期的物资采买等准备工作总少不了他。贾爹曾是个军人,高大的身材,健铄的体格,六十多岁的他,干起活来,跟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一样,既有劲又利索。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他负责准备现场发放仪式的幕布和架子,早在活动前的一个多星期之前就上山来试安装架子。在此次的前行中,贾爹主要负责联络熬粥的地点、粥料采买等相关的工作。
(二)前行义工众生相
曾多次参与衣物发放活动的黄元,前行负责场地的联络和布置。此次给他的最大考验是当地发放场地面积较小,且又要在预定的1个小时中将1500多户的衣物发放给老乡们,老乡们的车进进出出地倒腾,时间有限,场地问题是个难题。有幸的是,在当地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此次发放现场的调整到一个学校的大操场。这样场地问题就解决了。
负责安排联络前行成员吃饭住宿的丁桂莉也是“送温暖”活动的老将,四十多岁的丁妈妈,是大家心中最贴心、最亲切的一位妈妈。此次住宿、吃饭都安排在了发放场地的附近,便宜又实惠,大家都很满意。
王海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大家的一举一动,几乎每次的衣物发放活动,都会邀请他来拍照,是基金会文宣铁杆“摄影师”。许金龙配合黄元做场地准备工作,郝玉华司机把大家送到目的地,并共同配合布置场地。
前行成员配合有序,并不断地给正行的总召集人袁方反馈信息。袁方及时将最新信息与上位汇报,并协调各组的工作。一天的前行工作完成了与政府领导的沟通、场地的确定、正行吃饭问题的解决、熬粥场地的确定、粥料的采买等任务,真是顺缘具足,诸事顺利。
今天一天的前行活动如此顺利,首先得感恩师长三宝的加持,按年年参加“送温暖”活动的贾爹的话说,“这次前行最考验人,也是最顺利的一次!”这背后靠的就是师长三宝加持。多少次的祈求,多少次的供养,多少次的回向,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前行活动的顺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强大力量,来自于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付出,每个成员的主动承担,是整个团队在师长三宝加持下紧密配合,和合的呈现。
明天还有一天的准备工作,晚上将有志愿者的培训,大家在继续祈求,在继续努力地相互沟通配合。晚上,袁方带着大家过了一遍最新的流程,明确了明天每个人的工作分工,最后大家在祈求回向中结束了今天的工作。
(三)僧团出坡造共业
上午7:00刚过,僧团贤启法师、贤俊法师与僧团法师、沙弥师共14人,来到菩提包。他们将近1600包衣物,装到东边马路上的大货车。
僧团来装车
这辆红色的载货车车厢长6.5米,高将近4米。衣物装上大货车后,在最外面盖上崭新的高栏挂车防雨黄绿色笘布。然后,贤川师爬上近4米的车顶上,贤栋师、贤星师、贤绍师分别爬到货厢右侧、后面和前方,一起在车厢右侧悬挂红底白字“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十个大字条幅。
9:06,在贤启法师带领下,僧俗二众一起回向、合影后。红色大货车载满着衣物与首都人民与志愿者的爱心,驶向河北尚义县。
与此同时,德尘居二楼院内,仁爱慈善基金会的义工邓雪娇正在教明天一早出发的第二批志愿者手语歌。《奉献一份爱》的优美旋律在德尘居响起: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幸福带给你;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欢乐带给你;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慈悲带给你;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信心带给你;我愿意把爱全部给你,把希望带给你……
练习手语歌
下午14:00,书法家已经来到第三会议室书写春联。这是为明天即将踏上“送温暖”征程的基金会的义工们准备的、带给河北尚义县受助农民过春节用的。到晚上21:30,一共写了一百多幅对联。
晚上19:00~21:00,在居士楼213教室,慈善仁爱基金会林秘书长主持了明天第二批“送温暖”义工们的前行会,共有四十多位常住义工与志愿者与会。前行会上有秘书长讲话、流程推演、互动游戏、行仪培训等环节。
晚上前行会
(四)首都人民的爱心到河北尚义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是一个被我们遗忘已久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与我们一样黄皮肤、黑眼睛的乡亲。虽然这里有着古老的红山奇石、元碑、青湖、关山长城、北魏摩崖石刻、察汗淖尔草原等名胜古迹,有着“塞外的香格里拉”的美誉,同时经济又很不发达——这就是国家五级贫困县河北省尚义县。
尚义县名的溯源,典出《论语》,由“义以为上”演化而来。朱熹《论语集注》云:尚,上之也。“义以为上”就是崇尚“义”的意思。
河北省尚义前线,今天“主战场”是甲石河乡中心小学的大操场。这里的候达沟下夭村的大红山上,有着京西第一奇碑大红隐字碑。今天这里的最低气温达零下26°C,最高温度也在零下10°C上下,还伴随着4~5级的西北风。
下午14:00之前,七名先期到达的志愿者蔡晓华、贾玉诚、丁桂莉、黄元、许金龙、王海龙、郝玉华,与尚义县贾石河乡的农民们已经在来到贾石河乡中心小学的大操场,在凛冽的寒风中翘首等待着。年近古稀的贾玉诚老菩萨,昨天到达尚义后在雾气腾腾的食堂熬粥时,不小心被暖气管摔了一跤,虽然腰疼且步履蹒跚但仍坚持来到现场,并且表示明早5点要起来为志愿者熬粥。
14:30,一辆红色大货车进人们的视野中。只见车前玻璃下与前面大灯上方有“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十个字。在大家忘却了寒冷的欢呼声中,满载着全国各地无数个爱心捐赠人士的衣物,满载着成百上千位北京市志愿者浓浓的爱意,缓缓驶入了中心小学大操场。
七名仁爱义工、今天随车到达的仁爱志愿者张立民,与老乡十几人,将1580包衣物进行分拣,码放到操场上像一座小山似的。然后,再分发给尚义县15个村的1558户1736人。今天的两名司机都是河北省张北县人,司机在挂笘布时手被扎破出血,但仍坚持到最后。巧合的是,二十出头的副驾驶来自张北县海流图乡。上次慈善仁爱基金会的“送温暖”活动恰好就是在张北县海流图乡,他自己就是活动的受益者。这次冥冥之中,他又被安排来尚义“送温暖”,小伙子自然是干劲冲天,以基金会的“让爱传递”的理念回馈社会,回报父老乡亲。
查看发放场地
在此之前,基金会志愿者们已经先期采购了近8000元的米、面、油、糖果、润手爽、毛巾,还有北京书法家写的春联,这是为40位特困户发放的春节爱心礼品。虽然天气仍出奇地寒冷,西北风仍出奇地凛冽,但中心小学大操场的卸载、分拣现场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温暖的海洋,热火朝天的海洋。
傍晚,甲石河乡杨乡长见仁爱志愿者们实在太辛苦,执意要请他们吃饭,但他们婉言谢绝了。杨乡长看到志愿者们晚上要在冰冷的教室中守夜,不容分说,吩咐乡政府两名工作人员,连拉带拽地将三名志愿者请到乡政府住宿,并让工作人员守夜。他让工作人员为教室重新生上炉子,再三叮嘱千万不能让来自首都北京的恩人们受冻。
感恩有我
今年龙泉之声已经度过了两周岁,也是我加入龙泉道场的第一年。很感恩,至少这个共业中还有自己的承担。也在其中观察自己,历练自己,承担也是修行。
翻找自己加入道场的缘起,那是在今年5月16日了。当时还在上海学佛小组,收到了小组讲师的号召,希望我可以参与到整理《和尚小故事》中。那段时间还算暇满的我,自然很欢喜地加入其中,只觉师兄分享给我的承担很郑重,却不曾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份因缘,让我加入了道场。很久前便在道场的义工招募栏目下载了义工报名表,可想着自己何德何能,如何能参与其中呢?结果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真的有幸填这个表了。
回顾自己当初的状态,没想到却成了现在对自己的警醒。那时的自己发心很简单,虽未发起勇猛承事三宝的心,可为了不让身边的师兄们失望,自己也算精进,承担起来也不觉压力。可现在的自己怎么总那么力不从心了呢?倒也随喜自己,能值遇这么殊胜的因缘,更像是省察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开始时的状态。
5月份开始,承担并不多,道场就是柔和地让大家去欢喜承担,于是承担什么也不觉得会有压力。有几周的时间,大家在整理博客中关于法会的内容,把报道法会的博文集中到一起,自己也借这个机会读了博客中较早的报道。所以说是承担,无一不是在利益自己,在付出,却又是最大的收获。每周都会收到道场的工作周记,把时间这么轻轻分割,时间过的也踏实。也常常收到道场的师兄分享的心得,没有什么定课、也不知学修的自己,几乎是被道场的分享这么推动着,平日里还缘着一点儿法的。
因缘改变,竟然能有幸到北京读书,也有了更亲近团体的缘分。8月份,道场负责人郑琰师姐开始组建采编小组,再一次欢喜加入其中。在承担中的每一步,更像是团体一直在拉拔着我,只要自己还有一丝信念,团体就会永不舍离。自己的不稳定,在承担的过程中一一表现出来,但团体始终默默关怀着。起初对自己的设想是一定暇满的不得了,那样我就能周周上山了,可对新环境不熟悉的自己,面对眼前的境,还是退缩了。一直只懂机械承担的自己,在承担中没有主动过,就像“求法”,自己不主动就求不来法;自己不发心去承担,那承担就真的成了做事。不主动发心时,承担中更现不出什么智慧,那自己的暇满也被虚耗了。
10月30日,负责人召集道场义工在山上开了一次会,这次会可以说是对自己莫大的加持。会议本原定在11月的,于是30号的周六便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出游,可得知义工会调整到30号之后,第一念头就是,那我不去开会了,好不容易一次与同学相聚的机会,那就不巧了,我不上山了。幸好师兄又问我,这次会一起讨论道场的构架,真的不能来了吗?那时的自己就开始迟疑了,似乎两边都挺重要呢,那到底去哪里好呢?可转念又一想,学校的出游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是为了和大家结个缘呢,还是自己贪玩呢?即使真的是为了结缘,和同学们无非结个“人缘”,而上山开会,即使什么都帮不上忙,也至少是和大家结了一个“法缘”,这样一想,还有什么迟疑呢?其实自己的懒惰心是常常现起的,更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不暇满了,有时还借口说是自己福报的问题,可归因起来,大概还是我自己的信心不足,对佛法的信心不足,让自己一小点境界现前便退缩了。
道场的网站两年,道场的建设却已经五年了,回顾龙泉寺的发展历程时,总是这样告诉自己,过去的五年,龙泉寺没有自己的影子,那至少在之后的五年、十年,乃至一生,让自己在龙泉寺的建设中也贡献一份力量。其实这份建设,也不仅仅是龙泉寺这一个寺,更多的是为佛教的事业。也不止为了分担师父的事业,更是为了让自己生起对佛法事业的信心,对众生的慈悲。
在自己修行的道路上,能值遇善知识,是莫大的福报。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就不能按图索骥,那自己兜兜转转也会不知能做什么对事。从网站的建设中,便体会出,师父是站在了最高点去着手,一个网站原来体现出的是编辑自身的素质。所以师父不急于外相的表露,而是开拓了这么一块田,让大家在其中培福,让大家在其中体悟。
12月,采编小组的微博开通了,为了让大家尽快的能投入工作,几位负责人商量出了对策,先从微博着手。发微博的范围主题也定的详细,身为采编的骨干,渐渐把“骨干”两个字做成了名头,没了实质,自己其实每天都在惶惶之中,可下手点自己总还是找不到。自己还是觉得,真正要让自己承担起来,倒不是急着投入到这个事情中来。看看自己,不仅是这一份承担没做好,其实自己平时没有修学,自己的生活又安排的十分杂乱,这些都是要去改变的。归起因来,自己还是没有把佛法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己在迟疑摇摆中,自己在抉择是该在什么上用更多时间的时候,就已经浪费了好多时间,而自己就在这其中停滞不前了。真正要前行,还是要让自己果断地对治自己的习气,让自己有规律地转动起来。
说了这么多,似乎说了太多太多的自己,去反观自己是好事,可也未免掉入到自己的小境里去了。自己的承担似乎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集资粮,为了别人肯定自己。集资粮是为了成佛,那成佛也是为了众生啊。策励自己时,也愿能常生起付出和利益他人的心,也才能不落入眼前的小小得失中,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生命的格局。